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大学生预防电信诈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2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大学生预防电信诈骗

教育工作研究

贾瑞清

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摘要:信息化时代下,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易、快捷,同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呈现高发态势,其中高校大学生是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的重要对象,一旦发生诈骗,给学生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本文结合常见的诈骗手段,深入分析高校电信诈骗的原因,探寻防范电信诈骗在校园肆意横行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电信诈骗;大学生;防范措施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利用电子设备虚构信息、设置骗局,通过远程、非接触式对受害人进行诈骗、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大学生群体思想单纯,防范意识差,是骗子进行电信诈骗的重要对象,在防范电信诈骗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因此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防诈骗意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电信诈骗常见的手段

(一)刷单诈骗

刷单是电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衍生词,是通过假购物的形式提高店铺销量和信誉的行为。刷单诈骗是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兼职平台发布虚假兼职信息,以帮助店铺刷单这一轻松购物行为便能获得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目标群体,后续诈骗分子会以入会交会费、培训费等由头进行网络诈骗。

(二)冒充客服诈骗

冒充客服诈骗多是因信息泄露,诈骗分子获得用户购物信息从而冒充客服以系统故障、货品丢件、货品质量问题等进行退款为理由,要求目标对象点击链接填写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三)冒充熟人诈骗

冒充熟人诈骗是指诈骗分子盗取QQ、微信等社交平台账号,以遇到紧急状况不方便转账或自己的银行卡有问题无法转账为由,先转账给目标群体,并提供转账截图,目标群体表示未收到转账时,诈骗分子则再以转账有时间差,并且事情比较紧急催促目标群体转账,从而进行诈骗。

(四)冒充公检法诈骗

冒充公检法诈骗是指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等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的形式,以涉嫌重大刑事犯罪为由,要求目标群体独自到一密闭空间进行配合调查,同时不得告诉他人,利用目标群体担心害怕心理威胁目标群体将巨额财产转至“安全账户”以证清白,从而实施诈骗。

(五)杀猪盘诈骗

杀猪盘诈骗是指诈骗分子利用婚恋网站、社交平台等渠道筛选目标,同时准备好人设、交友套路等“猪饲料”,将社交平台称为“猪圈”,在其中寻找被他们称为“猪”的诈骗对象,通过建立恋爱关系获取目标群体信任,诱导目标群体为其花钱,由小到大,实施诈骗。

二、高校大学生电信诈骗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信息泄露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的主力军,每天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友、购物、游戏、了解信息等,极易导致信息泄露,从而被诈骗分子利用,对学生或其家人进行诈骗。

(二)诈骗手段防不胜防

电信诈骗不同于传统的诈骗,它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一旦涉及到专业技术问题,普通人很难识别。一般诈骗案件出现后,诈骗手段很容易在群众中进行传播,会提高群体的警惕心理,起到预防的作用。出现过的电信诈骗手段在群众中普及后,诈骗分子往往会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诈骗方式,令人防不胜防。

(三)大学生思想单纯

当代大学生多以“00”后为主体,一方面学习生活方式多元化、自主化、网络化,与家人朋友交流多使用网络平台,习惯于向网络寻求帮助和慰藉,极易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缺乏,过度追求自由,自我约束力欠缺,面对一些诱惑时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因此在面对诈骗分子的高额利益引诱时极易上当受骗。

三、高校加强预防电信诈骗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防范电信诈骗宣传,营造网络安全氛围

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横幅、主题班会、两微一端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电信诈骗常见手段等知识的普及、受骗真实案例分享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电信诈骗对个人、家庭、社会的严重危害,提高学生防诈骗意识,将网络安全氛围根植于校园。

(二)加强学生教育工作,提高学生防范诈骗意识

要将防诈骗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尤其更要高度重视大一新生的教育工作。一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化时代下,网络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个人隐私带来很大的威胁,要引导学生不随意向他人透漏自己的个人隐私,自己的个人证件和贵重物品要保管好。涉及自己个人基本信息的物品要及时清理,如快递外包装上的个人信息进行清理,在公共场所登录个人账号,退出时务必删除个人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盗用。不随意在网络平台留下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等个人信息,凡涉及转账、交费等情况务必核实对方身份的真实性;二是通过专题报告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多说多讲多强调,真实案例分析探讨,将防诈骗教育日常化,牢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及时处理被骗学生的善后工作。电信诈骗一旦发生,及时安抚学生情绪,引导学生不要恐慌,协助学生立即报警,与警方共同处理,降低学生损失,并以此事件警示其他学生,避免更多的学生被骗;四是加强学生消费观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结合自身家庭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理性消费,不攀比、不奢侈消费,鼓励学生通过合法的劳动获得财富,拒绝投机取巧心理。

(三)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从受骗学生案例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意外遭遇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容易掉进诈骗分子的陷阱,一旦被骗,情绪更容易崩溃引发严重后果。为此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严格落实好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通过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临时困难补助等政策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需求,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增强学生抵御电信诈骗的能力。

(四)建立监测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学校需要会同网络、通讯等单位和部门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异常情况。通过技术手段检索“刷单”等相关关键词频次过高的学生,同时将情况反馈给辅导员、班主任,继续与学生谈话深入了解情况,提前将电信诈骗扼杀在源头;二是建立信息网络员,培养培训一批防骗意识强的学生骨干,对周围同学出现的异常及时劝阻和汇报;四是制定完善各项应对处置预案,维护学生财产安全。

(五)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进入大学后,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没有中小学期间那么密切,由于大学生多数是成年人,通常在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时会与家长进行联系,这就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学校和家庭应当在学生的防诈骗工作中通力发挥作用,形成校内外开展防诈骗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讲座,采用专题案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学习防诈骗知识,提高防诈骗能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将防诈骗知识及常见手段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辅导员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研讨会等形式,将防诈骗教育常态化;家长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的消费情况给予生活费,过多的生活费会养成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不好习惯,过少的生活费会让学生经济困难,希望通过其他方式获得金钱,从而更容易掉入诈骗分子的陷阱。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被骗,家长应与学校一起做好后续的工作,同时安抚好学生的情绪,防止产生不良后果,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林成.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对防诈骗安全体系建成的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21(12):105-108.

[2]朱丹,李婷婷.大学校园电信诈骗成因及防范方法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116-118.

[3]张威.“00”后大学生易被电信诈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法制博览,2022(12):157-159.

[4]应相恩.关于加强高校电信诈骗预防治理工作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21(22):127-129.

[5]郭鸿彦,杨方方,田晋.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谨防电信诈骗意识分析与思考[J].法制博览,2021(33):160-162.

作者简介:

姓名:贾瑞清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3年2月  民族:汉族  籍贯(具体到省市):山东省临沂市费县  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学历/职位:教育硕士,聊城大学文学院辅导员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教学系统设计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