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度量内容本质   优化度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02
/ 2

把握度量内容本质   优化度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的实践与思考

庄华蓉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原古时期的绳结计数和五六千年前埃及的测量土地,是最早数学的萌芽。因此史宁中教授提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

一、细心解读,精准把握度量本质内涵

度量,从概念上来看,度量是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物体的某一属性;从行为上看,度量是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量(单位)进行比较,“标准”的个数就是度量的结果。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度量只是一个几何概念,涉及长度、面积、体积等,错认为度量就是课程标准里的测量;随着对度量的拓展性理解,大家逐渐意识到度量可以计量容积、质量、时间等,这里面就包括“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度量在传统意义“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还包括对信息、图像、网络等的量化。” 史宁中教授提出:“人类对事物的度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象度量,其着力于量感的培养。另一类是抽象度量,其着力于数感的培养。

二、准确定位,精心建立度量知识联结

1.深耕度量单位种子课,培育度量全局观念

度量主要集中体现在“数的认识”和“图形的测量”两大领域,纵观其具体目标,我们可以发现最为关键的是建立数数或者测量的统一标准,也就是度量单位。

在度量单位的学习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种子课’。”我们更应深入地去思考如何进行《厘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才能使它真正起到“种子课”的作用。

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桌有多长》为例:

教师需借用上一节课“教室有多长”的活动经验,再次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通过再次叩问本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利用原有生活经验(从混乱到统一)解决新问题,顺势引导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看、找、比、想等具体感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在多层次的实践中反复体会“1厘米”的计量单位,获得对“1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独特、丰富、准确的感受,从而建构清晰、牢固、鲜活的1厘米的长度表象。

并创生出测量工具——尺子,最后通过借助找“0起点”和“非0起点”的3厘米,体会到起点和终点虽然变化,但是有3个长度单位不变,感悟到度量的核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些活动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量”积累了活动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度量单位的价值,理解“分割和累加”的思想。

教与学必须求融,以师之“融”求达生之“融”,在课时和课时之间,适当迁移,像测量长度、面积与体积,整数、小数与分数,量线段与量角这些知识是共通共融的,我们要找到知识的相通点,用单位一以贯之,发展学生“定量刻画”的能力。

2.了解度量文化与价值,培养度量应用意识

纵观计量历史,我们发现:计量单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应运而生,为了便于交流而统一标准。所以儿童在学习计量单位的开始,我们可以设计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急需创造一个计量单位,在交流不便中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度量的历史相吻合。学生经历了从非标准到标准的全过程,体验到标准产生的价值,将约定的学习变为自己的创造,这不仅是数学文化,也是学生感悟数学价值和魅力,学习数学思考方法的过程。

三、关注问题,精研推进度量意识培养

1.把握度量活动本质,唤醒度量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从度量的角度体会数学魅力,让学生自觉感受和使用度量单位,并能运用度量单位间的联系解决问题。

例如华应龙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华老师通过创设买凉席的情境,要量床的长度,没有尺子,用领带来测量,床有2个领带的长,沙发没有1个领带的长,怎么办?从度量的角度再次认识分数,体会分数单位产生和累加的过程,不断感受度量在分数建立的过程中与整数的一致性。正是华罗庚教授提出的“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教师能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真实的任务情境,通过任务驱动,给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唤起学生的度量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想到通过单位和度量对象的比较理解概念和方法,引发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思考。

2.遵循度量活动原则,建立量感表象

量感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知觉等方面的感知,对于物体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的认识,也有人认为量感是量的感觉和敏感性。

(1)充分原则

学生量感表象的建立需要充分的活动体验。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后,可以安排丰富的实践测量活动。

通过丰富、充分的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开阔视野,而且获得大量基本活动经验,在活动中完善、修正、建构自己的量感表象。

(2)真实原则

我们提倡尽量在真实中体验量感,特别是在当下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盛行的当下,在量感学习中更要谨慎使用。当多媒体中出现1厘米的线段时,事实上课件中的线段已然不是1厘米,这样的使用对于学生正确量感的建立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巧妙地破解这一难题。

对于不便直接在课堂上感知的教学,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尽量接近真实。比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建议学生到户外走走,大约用了几分钟,走了多少步,建立起一千米的长度概念。

(3)本质原则

比如对于时间量感的建立,学生尤其困难。时间量感的建立对学习主体而言,还容易受主体心理影响。我们日常所言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或者“度日如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设计时间量感活动时,更要避免无关因素影响,让学生真实感悟时间。

良好的度量体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在估测过程中都应将估测和精确测量恰当地结合起来,利用精确测量的结果不断调整之前估测的结果,表象越丰富,估计的量与准确的量差距越小。

3.重视度量说理过程,感悟度量思想

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涵义就在于: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使他们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怎样在教学中达成这一目标,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呢?

罗鸣亮老师说:数学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数学学科的定理、法则、算理等知识的产生、发展及每个规则的确定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道理。

例如“长方形的面积”一课,课的开始,罗老师让大家猜面积为3平方分米的图形形状,形状不同,但只要它包含有3个一平方分米,那么它的面积就是3平方分米。再多一个1平方分米,面积是多少?让学生从面积单位的累加和分割体会到度量的核心知识,也感悟到一一对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学课堂应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结构,以有效活动为支撑,通过问题引领、对话交流、思辨提升、追根溯源,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那些深层次的数学之“理”,从而促进“数学理解”,活化“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度量内容的基本性质,注重在创设问题驱动学习情境,唤醒自觉度量意识;在教学设计时关注度量单位本质,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形成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娜仁格日乐,史宁中,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N],数学教育学报,2018(12):13-16

【2】郑毓信,全局观念指导下的“度量问题”教学[J],教育视界,2018(24):4-7

【3】俞正强,《种子课——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许贻亮,《通融课堂:追寻智慧且有品质的教学生活》[M],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