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郑生群 

开平市教伦中学 广东 江门 5293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体育作为高中阶段五育中“体育”的唯一学科,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与此同时,高中生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对此,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发挥高中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高中体育教师有必要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展开探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优化建议,希望能够更好的保障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体育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是高中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行径,同时,其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端正内在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应是一线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联系教学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畅谈如何优化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让其育人价值发挥得更好。

一、因材施教,合理分组

在以往的大多数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多处于被动状态,被教师支配着根据教学大纲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并不够细致,对动作要点的分解也不够详细,师生互动频率较低,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极其有限,一般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后,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态度和体验,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深入学生群体,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情况与特点[1]。为此,教师需要动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主动了解,认真辨析,仔细摸索,引导学生在无形中调整心理状态,让学生可以在愉悦、开放的体育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当然,面对不同的学生小组,教师应划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而有针对性的培养每个层次学生的体育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任务都是“量身定做”的,不存在无法完成的情况,所以很好的避免了学生产生过度心理负担和压力、自卑心理等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进而更好地发力。

例如,在教授排球时,根据这一活动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高进行小组划分、指导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较高的学生进行后排发球练习,以此发挥学生的体型优势,让学生感受到弹跳等基本动作的趣味;可以让相对没那么高的学生进行传球练习,以此发挥学生自身身形灵巧的优势,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学生群体进行小组划分后,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在比赛中进行有效互动,让大家的优势、特点在互动中达到互通有无,而不是完全隔开。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有效的激发,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自身潜力,使学生的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体育学习,学习的动力也会更足,无形中,其心理素质变得积极了。

二、合理引导,培养习惯

不管是哪个年纪的学生,都喜欢模仿教师,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当教师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传授恰当的教学内容、体现积极乐观的价值导向、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时,学生的身心会产生正面发展的趋势和动力。同时,在引导学生基于群体形成较高的品质时,教师也要保持学生本身的鲜明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体育教师应明白,体育教学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与习惯[2]。所以,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全民运动、终身运动、快乐运动的理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担任一切学习和工作任务”的道理。因此,教师不要只灌输理论,还要通过自身的言行熏陶学生,对学生之后的成长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教授羽毛球时,如果教师为学生展示标准的击球、发球和挥拍动作,学生就会被教师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和激情所吸引,进而自发模仿教师的动作。此时,教师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提出建议,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确保建议的时效性,拿出较高的耐心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通过刚柔结合的计划树立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储备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师还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时按照学生的改变调整教学策略。只有教师及时注意到学生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进行解决,达到有效的防患于未然[3]。所以,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确保学生始终处于兴致高昂的状态,并引用自身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从每天十分钟的基础动作练习开始,逐步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进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三、树立主体,聆听建议

当前,在很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究其根本,是因为很多高中体育教师尚未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要想保证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教师就必须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进而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为学生体育教学提出有价值的想法

[4]。那么教师在按照学生的提议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后,学生的身心也会得到更加健全的发展。当然,教师也要主动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以命令当互动,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探究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表情管理,逐渐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引导学生主动倾诉、积极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展开来讲,教师可以主动询问学生的兴趣喜好,将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和教学大纲进行联系,尽可能采取学生能够喜欢、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即使遇到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也要采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婉拒。

例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聆听学生的想法,对课堂时间进行灵活安排。当学生对传球练习更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尽可能详细地讲解传球的步骤,并组织学生进行传球练习,增加传球练习的时间安排;当学生对发球练习更感兴趣时,教师就要相应的放大练习的场地和空间,让学生的发球技能可以得到更好的训练,等等。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明显更加积极主动,课堂状态也更好。当教师所教的正好是学生想学的,相信教学效率会事半功倍。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由此构建相应的策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也是未来高中体育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大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意义,在引导学生锻炼健康体魄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内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C]//.2021教学改革成果交流暨专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四).[出版者不详],2021:626-630.

[2]林凯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界,2021(13):79-80.

[3]何兴棋.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分析[J].中学课程资源,2020(03):34-35.

[4]李子楠.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J].知识文库,2019(1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