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差异共同发展——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直面差异共同发展——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曹敏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双石铺小学 721700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和科学性特点的学科,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探索能力、科学认知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掌握这些技能。对此,教师则可以引进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实施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分层教学

引言:

当下大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有着新的认识,意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教学创新的重要性,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逐渐出现生本教育的理念,关注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位置,关注全局性教育教学。鉴于此分层教学的意义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逐渐被教师了解,并在数学教学中被运用,这也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学习自信,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使数学教学课堂更加精彩[1]

一、分层教学法的概述

对小学数学教育而言,分层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依据小学生真实的数学学习状况和他们当前的认知水平将其进行合理的层级化分类,并且,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层级化、分组化的数学知识教育,以此来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质量,提升班级所有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分层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层级分类,也就是说教师所划分的对象是班级所有学生,而分层的依据则是这些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2]。所以,在层级划分之前,教师要认真观察班级全体学生,要依据事实判断他们各自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思想观念,然后再根据这些要素进行类别或层级的划分。由此而得到的各学习小组就会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比如,有的学习小组各成员综合学习水平相当,有的小组学习思维较为相似,有的小组更善于解决问题等。而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小组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对学生们进行分层,使学生们公平地感受教育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之前,首先应先把班级中的所有学生进行合理化的分层。在进行分层期间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不要只根据小学生们的数学成绩进行分层,应结合学生们在学习期间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多元化分层。另外,数学教师还应结合学生们的相似性展开分组,根据每个小组实际学习情况安排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此促进小学生们共同进步[3]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先把学生们分组,随后再结合学生们不同情况提出多样化的问题。比如“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平行四边形的?这类图形有哪些特点?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以及面积该如何计算?现实生活里同学们见过的物体中有哪些是梯形?梯形的周长以及面积如何计算的”等等。数学教师可运用举手进行抢答的方法让各个小组回答,对回答最多并且正确率也是最高的一个小组要给予奖励。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增加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还可以提升小学生们的思维运用能力以及总结能力。

(二)分层设计学案内容

教学学案是学生熟悉的课程教学的过程,其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教学环节。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学案设计中,教师并没有就学生的实际学习差异性进行探究。而新时期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及学习水准,为学生构建新的教学学案,在学案中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设计出分层次的教学内容,以此促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获得新的发展与进步,实现课程教学改革,促使教学学案成为改革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机会。

比如将《位置》内容为例,在进行这一课程教学教案设计时,教师则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空间观念层面存在的区别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按照这些内容构建了三维教学学案设计,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按照学生的认知与理解为学生进行适宜的内容。接着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案完成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组成层次小组,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可以掌握课程教学知识,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这一动力支持之下,学生则可以就知识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与理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分层提问

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此激起所有学生的求知兴趣,进而有效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让各个层级的学生选取与之相符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答。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创设层次化的数学问题,并借此调动他们主动探索相关知识的兴趣。例如,针对学习能力较高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来提出数学问题,如“小红在星期天去书店买书,她一共买了13本练习册,每一本是25元,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小红买书一共消费了多少钱?”对这个问题,学优生要先找出题目中所给出的关键性信息,即13本书和每本25元,然后再将这两个数字相乘,最终得出325元这一结果。而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困生,教师则要为他们设置一些更加直观的数学问题,比如“结合已掌握的知识点计算出‘12×24’这个数学公式的结果?”对此,小学生可以先把12分解成10和2两个数字,然后用24×10得出240,再用24×2得出48,最后用240+48得出288这个结果。由此可见,数学教师通过创设层次化的数学问题,不仅激发了班级所有学生的求知兴趣,还有效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进而真正优化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班级整体的学习质量。

(四)分层设计作业内容

作业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加强学生的知识技能。“双减”政策对学生作业要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此可以采用采用分层作业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针对性的数学作业,这样既能保证中等生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不会给学困生增加学习负担,也不会让优等生认为没有挑战性。首先对中等生来说,作业布置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练习题,另一部分为难度中等的拓展题,其次对学困生来说,可以先从最基础部分的习题开始,要求学生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对作业中的一些思考题和一些有挑战性的习题,可以选择不做。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错误的教学观念,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在数学教学中,关注班级中的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分层教学视角下,思考怎样设计教学教案,并为学生带来合作教学指导,以此促使学生学习兴趣越发浓厚,促使数学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进而在数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始终秉持积极的学习热情,最终将课程教学效益最大化,落实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成为有助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人。

参考文献:

[1]陈雨.浅谈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64.

[2]王进.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0):47-48.

[3]赵学刚.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2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