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单位为基石,建立大单位量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以小单位为基石,建立大单位量感

欧阳裕

东莞市大岭山镇连平小学   广东省 东莞市   523000

摘要: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培养的一种能够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感觉,指的是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单位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落实,量感也成了小学数学必须要培养的一种核心素养。最新的教材中,在与单位相关的内容中也开始更加侧重通过感知体验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量的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量感,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就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为例,探究以小单位为基石,建立大单位量感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大单位;小单位

一、构建认知冲突,认识量的产生的必要性

在全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测量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不同的测量方式及不同单位的使用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亲身体会中了解计量工具及单位的形成和发展,帮助他们构建测量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以以老裁缝师傅举例,他们往往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在为顾客测量衣服的长度时经常会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拃”这个传统的单位为标准,但是因为每个人手掌的长度是不同的,如果在制作衣服时不是老师傅亲自测量,而是交给了其他人,那么最终做出来的衣服就会与最初测量的长度存在出入,从而导致衣服不合身。这样的案例就表明了对测量单位进行统一的必要性。通过初步的认识量开始,逐渐帮助学生对测量单位形成系统化的认知,从而培养他们的量感。

二、创设导入情境,建立单位量感

量感是对量的具体大小的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直觉。要想使学生具有这种关于量的直觉,首先要做的是使他们对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也就是要建立起准确的单位表象。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手段为他们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作为新课的导入,调动学生多层次多感官的参与。例如,在学习吨这一单位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海底生物的作为课前导入,通过相关视频让他们了解海洋生物的特征,如生存到海底深度、体长等等,然后导入到体重这一环节。一只企鹅的体重大约为30kg,一只巨型章鱼的体重约为270kg,而一只蓝鲸的体重则能够达到150000kg。很多学生在观看时并不能快速地读出蓝鲸的具体体重,这是因为这个数很大。然后就可以与学生探讨说用千克作为单位来介绍蓝鲸的体重会存在一定的不方便,然后借此引出吨这个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过质量单位,对千克的大小表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告诉他们吨是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就会让他们对吨的大小有一个初步认识。

三、通过新旧联系激活经验,形成大单位初步感知

教师在教学全新的测量单位时,要注重加强新旧之间的联系,通过与旧的知识的衔接,使学生能够产生整体量感。在实际的教学以及应用过程中,常常会存在学生用错计量单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整体量感。因此需要教师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单位之间建立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超时也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从而能够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形成初步感知。“吨”这个单位在生活中的用途也是十分广泛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质量是用“吨”作单位的,然后让他们总结这些物品的特点,归纳“吨”这个单位往往是在什么时候或者说什么条件下应用。通过归纳总结,学生会发现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才用吨作单位。这样就会让他们形成一个初步的感知,那就是“吨”这个单位代表的物体往往很大。而要想了解1吨到底有多重,还需要从之前学过的克和千克说起。

    四、通过丰富多层次活动体验,发展学生大单位量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吨等较大的计量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虽然应用得较为广泛,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却不多,也就造成了他们往往很难建立起较为清晰的量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活动体验,深入感受,帮助他们建立量感。吨毕竟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教师没有办法通过制作教具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的大小。所以,学生往往会对这一单位有着较为抽象的认识,更多的是一个计量符号,而缺少具身经验。教师需要通过更加具体切身的图形、动作等表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各种活动的亲身参与中获得充分的感知体验。

(一)借助熟悉参照物,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量感

每个人的量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个培养的过程不仅仅是循序渐进的,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大单位的量感来说,培养的过程更是困难重重。教师需要从小单位入手,以一个较小的计量单位为基石,使学生建立标准单位量感,也就是说使他们一见到这个单位就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它所代表的大小,准确地掌握了一个标准单位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灵活运用。“吨”这个单位较大,教师就可以将其解析为更小的质量单位,一点点地增加,逐渐从直观走向抽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活动,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反复感知,形成独特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内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顾1克和1千克这两个重量,然后通过活动使他们体验1千克、10千克和100千克。首先,要是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数学教材自己测量出1kg的重量大概需要几本书,通过量一量,掂一掂,使1千克这个标准量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认知。

(二)通过操作活动,建立叠加量感

对于较大的测量单位来说,教学过程中以及实际生活中很少能够一次性测量出最终结果,这就需要通过对计量单位的叠加来进行估测和计算。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吨”这一单位,要是就需要在学生标准单位量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叠加操作活动,使他们能够逐渐建立起对不同单位的量感。在之前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继续开展体验性活动,引导学生想一想10千克是有几个1千克构成的,拿出一袋10千克重的大米,让他们感受一下10千克的重量,询问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对比一下1千克和10千克的差距,再让学生上台挑战20千克、30千克,依次增加10千克的大米,直至10袋。再然后,让学生计算10袋大米的重量,也就是100千克,并记住这样一堆大米的样子,让他们以此为标准想象2堆、3堆、4堆……10堆大米的重量,通过计算可以得出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通过这样一点点地叠加,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吨”这一质量单位所代表的大小,也使他们掌握了1吨=1000千克这样一个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公式。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比1t大米和1t砝码之间大小的差距,使他们了解物体的质量,不能只看它的大小多少,还要看它的材质。还可以通过树形结合的方式,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吨”这个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大单位量感。例如,将1千克抽象为1个小正方体,1个小正方体就是1千克,10个就是10千克,100个就是100千克,1000个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结语

量感的培养需要在实际的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受。而针对大单位的量感培养,教师就需要以小单位为基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创造出相应的情境,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身进行观察和操作,从而将抽象的计量单位内化为量感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思考与实践[J].理科爱好者,2022(05):223-225.

[2]苏玉娇.丰富活动探究  加深量感体验[J].文理导航(下旬),2022(03):10-12.

[3]傅晓峰.以手做秤,唯手熟尔——以重量为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量感的建立[J].小学时代,2019(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