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浅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策略

陈苏杭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322203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人物,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还承担着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责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强调理论知识和德育品质的共同发展,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班主任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其个体差异性,探究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策略

引言: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又需要接受系统教育,在这期间,班主任的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班集体需要有良好的班风以及较强的凝聚力,而班主任在引领班集体正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的工作烦琐而辛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多方面的,既要循规蹈矩,做好常规工作,也要突破常规,因材施教[1]

一、树立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周边事物。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班级管理,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良好的道德影响。对小学生而言,班主任在他们心中有较高的威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渗透德育[2]

如每节课从不迟到,提前两分钟到达班级做准备工作;课后用完的粉笔头要自行扔到垃圾桶内,而不是等值日生前来打扫;洗完手要及时关闭水龙头,避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在教室地板上看到垃圾及时弯腰捡起,让大家意识到班级环境离不开大家的共同维护,以此增强集体荣誉感。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一定要履行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如在考试前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可以规定考到90分以上的学生能够得到单独的奖励,每个人在课后都努力学习,在发布成绩后对达标的人给出物质鼓励,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已经处于青春发育前期,遇到问题时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给予大家更多的关爱,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责任意识,以此建立和谐的班集体。

二、注重沟通艺术的展现,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班主任不仅要注重说的艺术,还应该注重倾听的艺术,要将说与倾听相互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信任班级,更信赖自己,能有更多的表达欲望。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实现对他们的有效引导,最终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3]

例如,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随时随地地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既可以让他们谈论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让他们谈论自己的见闻,以这样的沟通,让学生与自己的情感更融洽,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爱。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打破与班主任之间的隔阂,会让他们充分信任班主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寻求班主任的帮助。而这样一来,班主任也能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此外,在班主任发现某个学生成绩或者情绪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与他们单独沟通,关注他们的近况,然后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关心,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还应该积极地向学生传授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思想,并且自身也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遇到的困难的时候,给予有效的帮助,让学生都能受到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为整个班级付出真情与努力。而学生在这样一个互帮互助、互相理解及和谐沟通的环境中,也能实现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能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展开学习与实践,让他们的集体思维得到延展,提升凝聚力。

三、尊重学生意见,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受传统教育影响,教师已经习惯了独自一人掌控班级事务,没有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成长情况,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班规制度,明确指出某些行为是允许的,而某些事情是明令禁止的,要求学生被动按照要求去做就可以,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民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效率。因此,班主任应及时转变管理模式,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差异,让民主的理念渗透到规则的制定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决策权。

班主任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在把控整体流程和走向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当下不满意的制度提出全新的建议,或是哪些可取的内容值得延续,共同制定全新的规章制度。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亲自设定的,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自觉遵守,甚至不用教师监督也会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大大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实行一段时间后,教师再次举办班会,针对近期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以及通过实践发现制度中仍旧有不合理的地方,和学生共同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多样的手段来保证学生实施的效率,以此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以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基础,从而加强自觉性。

四、开展有益班级活动,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管理效能。为此,小学班主任要改变以往的单一化管理模式,努力从学生的兴趣、个性出发,通过文化、体育、学习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加强学生的归属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使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更加完善和完善。

比如,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在每个星期都可以组织一次班会,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调整课堂气氛。例如,以专题班会为例,在这个专题班会上,班主任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播放了一些关于集体力量的影片,并在课堂上引导同学进行实践,让同学体会到集体的强大。由此,班主任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通过实施良好的班级活动,使其达到了自身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班级的建设要靠班主任来管理,新课改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变过去较为强硬的管理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长久发展为目标,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俊琴.小学班主任管理方法创新管窥[J].新课程,2021(01):218-219.

[2]王建国.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技巧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1):118-120.

[3]马晓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新智慧,2020(3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