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事故的成因及防范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学校安全事故的成因及防范策略

孙飞

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中学 山东省枣庄市 277021

摘要:近些年来初中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为学生家庭带去了巨大的伤痛。“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永恒主题。本文就初中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以及解决措施,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展开讨论,希望在校园活动中减少对学生的伤害,提高校园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学校安全;事故种类;防范措施

引言

目前,我国出现的校园安全问题日渐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校园欺凌等校园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重点关注,为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了做好初中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笔者对当前的初中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促进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1发生学校安全事故的原因

1.1事故应对机制不完善

总结以往学校安全事故报道可知,大多数学校在处置安全事故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进行各种补救。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看不到留样菜品、没有一周食谱公示;电动车事故后才查违停、不规范充电问题;体育器械损坏了才去排查检修;考试学生缺考才惊觉其已失踪多日,这些都是较为忽视的隐患。从管理上看,管理手段不严厉;从法律上看,责任主体不明确;从体制上看,规章制度不完善。在事故主体上,学校或学生都可能成为责任人,但是,学校作为育人阵地,应该第一时间对受伤害的学生进行救助,并有完善的处置流程。另外,学校将发展重点放在教学方面,忽略了安全工作的检查及防范,很多发生事故的学校都是在惨案发生后才去要求,为时已晚。

1.2学校安全隐患自查整改工作不够深入彻底

古诗有云:“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年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说的是在情况比较复杂,人们一般通过表象能够识别危险的时候,往往比较谨慎,不会出什么问题。相反,一些表面看起来比较“平流”、“缓和”的地方,人们往往容易麻痹大意,反而导致“沉沦”。校园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学校安全投入不足,隐患不能及时排除。有些设施设备老化、楼道过窄、墙体裂缝、体育器材损坏严重等现象;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着安全知识缺乏,以及安全防范意识谈薄,引发了许许多多安全方面的问题。这些安全问题有些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成为了校园隐患问题。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存在走形式,问题发现不及时,隐患整改不彻底现象。所以要不断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和创新,在新的形势下用新的思路解决校园安全疑难问题。

1.3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意识不足,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我们有时会在新闻看到校园踩踏事件、校园坠楼事件、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等一系列令人心痛的事故,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缺失,同时校园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这些都威胁到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校园教育应当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教育学生注意自身安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远离危险环境。家长和教师虽然是监护人,但是也不能24小时跟随在学生身边,帮助他们避免一些危险,所以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才是解决学生安全问题的关键。

2应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应对机制

健全校园安全应对机制,是从制度上精准发力的有效手段。《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第四部分第25项“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中提到,探索依法治理“校闹”机制,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学校依法办学法律服务与保障体制,推进教育系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各学校应该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初中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初中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等规定,按照地域特点、民俗风情等情况,在校园交通、食品卫生、重点实验场所、学生宿舍等方面,制定适用于本学校的各类应急预案,并加强师生培训及应急演练。学校安全需要规则维护,必须建立严格的秩序,依托班级文化建设,给学生根植珍爱生命的理念,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从根源上掐灭安全问题的苗头。

2.2建立隐患排查机制

学校要重视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对学校的饮食、饮水、交通、消防、用电、危房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真正做到了“排患务尽”,不留死角。安全工作是“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要想安全不出问题,必须提前发现风险点提前整改,才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采取有效的检查机制,提高我们发现隐患的能力。根据学校实际采取检查机制。通过制定安全隐患大排查方案,开展地毯式安全隐患大排查,建立安全检查表和安全隐息处理登记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采用“一天一周一月”加抽查的安全检查机制:“一天”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功能室人员在上课前的时间对教室、功能室和上课周围环境检查一遍;“一周”是学校组织每周一对本学校检查一遍;“一月”是上级教育部门对每个学校安全督查一次。这样能够提前发现安全隐患,做到早预防早整改。

2.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避免学生处在危险之中。各班级的班主任可以开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讲座等方式教育学生如何预防危险,在危险发生时如何自救以及救助他人。在校园安全事故中,许多事故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教师要积极提升学生的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除了要通过管理制度、预防措施有效避免危害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的事故发生,学校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都比较脆弱,容易被一些同学的行为所影响。例如,在校园中故意推搡,或者语言上的嘲笑以及散播一些不实的谣言,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打击,使学生出现社交障碍、性情大变等不良反应。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学生的异常表现,一般出现校园霸凌的事件后,被霸凌的学生担心告诉家长或者教师后会再次受到伤害,因此都会默默忍受。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留心观察学生反常的举动,并且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干预,避免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身心发育,避免校园霸凌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校方面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校园氛围,鼓励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且多组织一些促进学生交流和发展友情的活动。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在受到伤害时,能够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4完善校园安全预防体系

关于校园安全预防体系的完善,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做好校内各项设施的基本检查与日常管理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进行及时维修或更换处理,以此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即学校管理人员需要对学校周边的交通路线、餐饮场所、建筑工地等环境因素进行全面了解,对存在安全情况的,需要上报相关部门进行整治。三是重视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需要对安全教育各方面进行划分,开展交通安全、餐饮卫生、人为事故等多个专题教育,以此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学校应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将安全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四是健全校园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学校需要在分析本校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从而保障在某一安全问题出现时,校方及学生能够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园安全是全社会对学校的重托,学校管理人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建设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通过完善教学安全制度、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等方面,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校园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学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保证学生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严德林.初中校园欺凌成因及管理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20(32).

[2]刘旭朝.新时期加强初中校园安全管理的对策简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27).

[3]何民能.初中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J].读与写,2021(05).
课题名称  《农村寄宿制初中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 SDAX2022439

立项机构 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