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9
/ 2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刘玉丁  ,李欣   ,黄跃娟

哈尔滨华德学院    150025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然后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包括校企协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协同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等。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并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这种模式也是当前行业产业能够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最有效的方式,深化产教融合,对于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意义重大。在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中,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当前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其能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可以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1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1.1有助于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更能适应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同时减少企业对实习生的培养周期,实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快速补充、储备。同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的实施有效实现了高校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相融合,有助于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双赢校企合作关系。

1.2有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大限度上模拟真实企业生产和服务流程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

1.3有助于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促使高校教师队伍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进行调整,促使教师通过项目实践、企业研修、技术攻关等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及教科研水平,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步调不统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一直在快速发展,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建筑行业很重要的一环,发展迅猛。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装配式和BIM技术发展迅速,对建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整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传统的人才培养与目前产业的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供需不对应的问题。同时,工程造价也是一个工作经验要求较高的行业,从业人员需要用丰富的工作经验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该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培养的学生无法快速进入工作岗位。

2.2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不够深入透彻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日渐成熟,近年来,建筑类专业纷纷将信息化技术引入专业建设中,致力于培养既能运用信息化技术,又能掌握岗位工作技能的优秀建筑人才。为适应工程造价工作的新业态,工程造价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全面引入装配式和BIM等行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将先进的技术融入人才培养,使教学工作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初步实现了同步化。但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现有师资力量和合作企业的局限性等原因,相较于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改革依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片面性,新技术的融入也都流于表面,所培养的学生无法快速融入实际工作中。

2.3师生实践能力不足,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不健全

造价专业受政策法规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是一个“随时都在更新”的专业,没有长期从业经历很难跟上行业发展。现有的师资队伍中,专业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进校门”,虽然在寒、暑假也有参加各类企业的顶岗锻炼和培训,但由于时间有限,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长期顶岗锻炼的计划也基本处于搁浅状态。为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工程造价专业聘请了很多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外聘教师,但目前的外聘教师队伍存在“年轻人请不到,现有教师年龄偏大”的尴尬局面,而且外聘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好做,对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3.1校企合作,提高专业建设成效

调研发现,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企业实践工作经历、专业综合素养等是企业所青睐的核心能力。企业期待学校采取教学过程与建筑生产一线紧密结合、有计划地深入企业的培养方式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需求决定了工程造价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要做出积极努力。在合作深度方面,实现从单一的实习就业到共建实训基地、建立教师驻企工作站、建立现代学徒订单班、对外开展技术服务、校企文化育人、建立奖学金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合作;在合作广度方面,实现了从造价咨询公司到建筑施工企业、招标代理机构、审计中心、房地产开发企业、检测公司、监理公司等建筑类不同企业类型的全覆盖。在合作过程中,院校充分挖掘合作企业的资源与优势,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指导与评价学生、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共同筛选实习实训项目并制订实训任务书、共同实施校企文化育人、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交流等,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密切对接,提高专业建设成效。

3.2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始终应该把教师的培养放在首位,要逐步形成“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的师资梯队,同时鼓励教师考取注册执业资格证书,加大注册类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从校企合作企业聘请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培训、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高校进修等各种途径,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学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教科研能力,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另外,学校还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整体学历层次。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针对校内的专业青年教师,争取学院层面的政策支持,形成教师轮训机制,延长青年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间。推荐青年教师到行业或地区的龙头企业进行长时间的顶岗培训,比如,利用完整的一年时间专职锻炼或直接参与一个完整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到企业实际的工作和生产一线,完全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去,让青年教师完整地体验企业文化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工程实践经验,并将企业的实践经验融入日后的教学中。对于已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鼓励其到企业担任兼职,将自己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科研经验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为企业带来效益,也能进一步提高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结语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顺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合作双方理清合作思路,找到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实施的落地性及长久性。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使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贴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促使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秀英.试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20):30-32,37.

[2]冯均州,赵仕钗.1+X证书制度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0(3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