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岗课赛证”的教学和实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0
/ 2

高职“岗课赛证”的教学和实践分析

廖俊文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学校教育教学越来越向精细化、实践化方向靠拢,要求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要求。"岗课赛证"指的是岗位、课程、竞赛、证书,综合育人则是新时代发展中对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新要求、新定位.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岗课赛证"融通。下面本文就高职“岗课赛证”的教学和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职;岗课赛证;教学;实践;

1 高职岗课赛证教学的基本内涵

“岗”指具体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构建、“赛”为职业技能型大赛、“证”即专业技能型证书。“岗课赛证”融通旨在解决教学与生产脱节、技术能力滞后于市场需求等问题。通过将匹配行业需求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和实践性较强的项目模块适时融入课程编排,将就业所需的各项要求、专业技能型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涵盖的各项能力,融入教学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实现“人岗匹配”的目标。“岗课赛证”融通,既是学与用的统一,也是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就辩证逻辑关系而言,“岗课赛证”可分为“岗课”与“赛证”两部分。其中,“课”为融通模式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师生连接岗位需求、职业技能的桥梁。其核心在于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实现德技并修。通过“岗课”衔接,可以将行业新标准和新技术融入课程计划,以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对岗位胜任能力带来的新挑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等方式均是“岗课”连接的体现。“赛证”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典型手段,通过对标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核心、结合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主的专业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大赛对课程及教学的导向与催化作用。

2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有待改进

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学生认为课程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毕业不一定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学习动力不足;还有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难度大,听不懂,对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因此在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难以达到教师预先设置的相关目标及要求。

2.2 思政教育缺乏

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用人单位的反馈可知,部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足,而且不太愿意吃苦,也有一些学生不太擅长与人沟通。其原因在于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提升,学生在爱岗敬业和创新思维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3 评价体系完善因素

现阶段,学界在“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多以理工科类强应用型的专业为主,缺乏普适性更强的、适用于全学科的通用范式,院系间沟通壁垒明显。针对“岗课赛证”融通机制和具体路径的实践案例屈指可数,且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师生积极性等问题。“岗课”“课赛”“课证”间的学分转换、绩效考核等内容尚无统一标准,各地区证书考核价格谈判的进度同样差异较大。除此之外,如何评价“岗课赛证”模式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促进作用,哪些维度可以作为成果转化的评价标准,现阶段仍缺少统一标准。

3 高职岗课赛证的教学和实践策略

3.1 推进课岗融合,校企共建反馈体系

以岗为方向,课为基础,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借助“校”“企”人员双向流通协作共同体,可聘请行业领军人物、高技能型人才、赛事组委会等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到校任职,建立校企流通实验站、工作室,以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项能力为导向,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以职业需求为典型培养技能,将学生的学习方向与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全方位结合。通过对以知识为导向的学科分类、以技能为核心的系统培训、以任务完成为目标的职业化课程教育内容的深度揣摩,借助仿真的工作场景,将学生的岗位认知与知识结构相连接。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中,对分解出的工作内容,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步骤进行设计,围绕项目设置相关问题,并介绍最终的项目展示成果。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将传统的教师讲授活动变为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并行的课堂机制。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引入情景教学,以真实案例和企业中的真实情景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其进行自主探究性研究,培养其沟通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与考核过程中,采用多元主体评价参与模式,形成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企业导师综合判定”的评价体系。

3.2 强化技能培养,大赛证书检验成果

当前,我国已形成“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四级职业技能赛体系,赛道也从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到师生同赛,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首先应完善大赛及证书筛选机制,结合国家战略及所处地区行业发展现状,按专业及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建立赛事、证书数据库,并对技能竞赛进行分级编码,实时优化现有数据内容,结合企业用人反馈,实时修订赛事及证书类型。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职业技能证书考取量和岗位实际用人需求进行相关性分析,综合了解各类证书的实际效用,并对行业内不同层级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龙头企业、初创企业等对于用人的不同需求,倾听行业专家、企业人才等对于大赛和证书选择的建议。在学生考核方面,不再拘泥于期末成绩或老师评价等内容,而是充分考虑到赛事和证书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建立健全积分转换机制,提升比赛及证书考取在学生综合绩点评定时的比例,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搜集赛事和证书的相关信息,定期举行赛事成果分享活动,提升综合能力在学生认知中的重要性。

3.3 完善教改方案,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与企业共建在校教师实践基地,鼓励一线教师深入企业内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需求图谱。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出发,借助企业导师的行业资源,在教学设计、专业认知、实践操作等方面实施分级培训,建立校本培训与企业挂职模式相结合,凝练出教师的职业能力。在培训制度和晋升机制上,以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为核心,组成“岗课赛证”教学改革团队,通过校企交流、跨学校、省市合作、走访及研修访学等形式,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营造校内教师职业化、企业导师专业化的团队氛围。从学校管理层而言,在企业导师进入课堂之前,应充分考量其意识形态、授课技能、教学方法和行业经验。在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反思过程中,可在专职教师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不断优化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学相长,真正地做到将行业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不仅仅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面功夫,避免“多元参与”变为“多方配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岗课赛证”模式的实践,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指明了新的方向。通过紧贴市场需求的赛项人才培育,在课程设置与实践方案上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发展潜力的培养,形成从岗位用人需求到大赛实践、证书考取,再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多环节有机衔接,为拓宽职业院校的办学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窦芳.“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逻辑与路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822(26):165-171.

[2] 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768(08):115-120.

[3] 郑清浩.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教学成果培育分析 [J]. 黑龙江科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