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兰卡普几何纹样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论西兰卡普几何纹样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向婷婷

建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探索非遗文化走进中职课堂,确保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并为本地优秀特色文化发展培养实用技能人才。西兰卡普丰富的几何纹样涉及土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高度浓缩的土家族文明,作为优秀的本地文化,在中职平面设计课上,引导学生了解、欣赏、传承、创新西兰卡普几何纹样,基于PS课堂教学探索将民族性的纹样与现代感的设计元素有机融合,使民族传统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升华,有助于学生创作出寓意深刻且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

关键词:西兰卡普;几何纹样;土家族;传承;设计

一、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来自土家族劳动人民的独特审美。在土家语中,“西兰”是指铺盖,“卡普”是花,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人“带花的铺盖”,是我国少数民族四大织锦之一,2006年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人的花铺盖受到土家族人的珍爱,被视为智慧和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族之花”。在西兰卡普纹样中包含了自然物象纹样、几何纹样、文字图案各个大类,其中几何纹样占有最大的比例,生活中的描写性较强的图案,为了适应织造,生活中的花草等化作成为了三角形、方形、直线等。以西兰卡普燕子纹样为例,燕子纹来源于土家族的吉祥鸟燕子,灵感来源于漂亮的燕子尾巴,为了适应织造要求,燕子尾变成了6个对称的三角形,三个三角形向上,三个三角形向下,既对称又统一。赋予丰富饱满和鲜明热烈的色彩,又比如“菜子花”得于菜子得细碎,“泽罗里”表现了椅子得起伏,还有“椅子花”选取了长方形为主要得纹样。

几何纹样来源于土家族人的生活,但真真切切又高于生活。勤劳智慧的土家族人还喜用吉利、喜庆、的寓意,例如“凤穿牡丹”象征荣华富贵。从几何纹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和自然环境的深厚感情,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二、西兰卡普几何纹样走进中职课堂

在中职设计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当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应用。在西兰卡普众多的几何纹样中,我们可以选取某几种纹样,学生分小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也可以欣赏中国很多的传统纹样,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对比,探究西兰卡普几何纹样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师巡视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探究西兰卡普几何玟样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观察生活中的纹样原型,探究纹样的产生过程,例如以西兰卡普“阳雀花”纹样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观察阳雀,这种在自然界中常见的小鸟,以及了解“阳雀报春”的习俗,感受土家族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感受具有代表性的阳雀纹样如何慢慢的变成了“阳雀花”纹样,我们在感受纹样的产生过程的同时更应感受土家族人民认为万物有灵,纹样来源于自然中的审美,土家族人对图腾、祖先、自然、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敬之情,他们把自然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织进了西兰卡普中,并希望获得神的庇佑。

我们还应鉴赏西兰卡普的配色,例如“红配黑”是土家最常用的审美习惯,“玄即黑,而黑是天;朱者赤,而赤为东,紫气东来。”红与黑是土家族人遵循的万物之道,成为象征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永恒主题。是我们要感受土家族人追求自然美的独特魅力,强调自然、突出自然,追求自然美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探索西兰卡普几何纹样的现代化再设计

正如大卫•奥格威说“上乘的广告的最好标志是它不仅影响群众争购它所宣传的产品,而且它使群众和广告界都把它作为一件可钦可佩得杰作而长记不忘。”[1]基于中职PS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对传统纹样的改良调整,对传统的改良并不意味着否定摒弃传统文化,而是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适应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应用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以及视觉设计环境中,当传统融入现代的生活,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的为我们所接受、喜爱。随着很多非遗大师们的逐渐老去,对于非遗文化能否传承下去,希望在教学中的引入,我们的学生来关心古老的非遗文化,正如王受之教授说“设计民族特征逐步消失”“各民族的本土设计语言正逐渐被国际设计语言所取代。”[2]传承和再发展,让西兰卡普被更多的人发现、关注、研究、传承和创新,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西兰卡普纹样走进生活、走进世界。

课堂教学中,当我们确定了研究的某种几何纹样为对象,在保留原有基础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如对几何纹样进行不同的尝试排列,我们可以将纹样进行打散、拆分、重组、配色赋予纹样新的形式,结合生活中的物体为载体再应用。聚集文化创意设计,挖掘土家特色文化,还可以研发具有代表性的文创旅游产品。引导学生进行西兰卡普纹样的再设计并用于手机壳、包包、丝巾、纹样装饰画等等。用艺术化的再设计表现更加深远、更加美好的生活愿景,在迎合现当代审美的同时也丰富其设计内涵。这样在同类产品的广告设计竞争中更容易得到大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由[M]林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12.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新青年出版社,200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