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3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对策

赵静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新郑  451191

摘要:“课程思政”,是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全新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目标背景下的一个关键举措。新闻传播学专业对于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文化素养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实现课程思政的长足发展对于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工作逐渐向前推进的过程当中,“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要素。借助于有效的评价可以了解课程思政的状态表现、价值表现等等。为此,本文在对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以及作用价值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基于一以评价方式的创新、评价主体的多元发展、常态化的跟踪记录三个维度提出了一些优化完善的策略和观点。

关键词: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对策

一、研究必要性分析

提升德育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这是新时代环境当中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目标要求。“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决定着学生们核心素养提升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自身品行的高低。因此,高校需要将思政教育摆在战略高度之上。但是,如果仅仅凭借思政课程来实现学生们德育素养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发挥多学科的支持性作用。为此,“课程思政”的内涵应运而生。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和社会发展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课程思政是该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行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与衡量也可以为后续的教学改进和教学优化积累更为丰富多彩的资源和素材。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工作当中涉及到的内容和要点也是比较丰富,“评价”最为末期但是比较关键的一个关键,如何可以高质量的操作也需要提起教师的高度会关注。为此,本文在对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以及作用价值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基于一以评价方式的创新、评价主体的多元发展、常态化的跟踪记录三个维度提出了一些优化完善的策略和观点。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方法的有效实践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活动更科学、更客观、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作用

目前,基于众多学者对课程思政开展系列化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可以看出,不同学者选择的切入点不同,因此他们自己所获得的认知和理解也是各有差异的。其中高德毅教授的观点较受学术界认可,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应该是一种课程教学发展的基本理念。这不应该成为一个新开设的课程,也不应该成为一个额外的工作内容。只是将学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其他的一些学科在目标上对接,在内容上对接,并进而未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推动的过程当中,还要关注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而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各任课教师坚持学科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从字面上去理解,可拆分为“课程”和“思政”两个部分,现有研究中多将这里的“课程”看作是在普通高校里开设的通识课程。而在本研究中的课程是指高校开设的基础文化课程以及各类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思政”是指挖掘各类高校体育基础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当中包含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这也就意味着采取课程思政的方式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课程的属性和特点,只是在内容上进行了延伸,在授课模式上引用了德育的基本思维理念。关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价值作用的发挥,并实施多种生动的教学平台的支撑和引导,这样才能够让信念教育取得更为良好的发展效果。

三、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对策分析

(一)以评价方式的创新为支撑,营造良好评价环境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化、连贯性的活动内容。课程思政资源素材的检索、课程思政实施方法的规划、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三个要点融会贯通、层层递进。但是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工作当中,一些学科教师往往会将课堂上的“教”与“学”作为最关键的要素来看待,而“评价”恰恰被忽视。除此之外还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评价活动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的色彩过度浓郁。举例来说,部分教师只是在下课前三五分钟让学生们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效果进行回顾,并且将其看成是评价,实际上这种认知是存在着明显偏差的,评价需要有多种新颖的方式作为支撑才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真正地取得预期的良好评价效果,才能够为后续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素材和资源。如何可以让学生们参与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评价的内驱力得到全面地释放?如何可以确保学生们参与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评价的热情节节攀升?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创新评价方式、激活课堂氛围。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评价的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元的,如果只是局限于“总结归纳”这一个维度将会影响到学生们参与课程评价的效果。为此,“创新”也就成为了教师面临的一个永恒性的任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启发,从如下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评价举措:

一方面,积极发挥多媒体的助力作用,让“线上评价”和“线上评价”融会贯通。众所周知,新闻传播学是一项与时俱进色彩十分浓郁的学科,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活动当中会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职业素养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和“思政”都是高度融合的,这也就直接决定了这一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由于课程思政的资源是海量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于“线上评价”和“线上评价”两种模式让学生们被动的课程评价变为主动的课程评价。举例来说,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预留出5-10分钟的时间供学生们进行线下评价,评价的过程一定不是“走过场”的,而是要让学生们分别针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要素、教师的教学素养要素、课堂的灵活性要素、课程思政内容和自身诉求的契合度要素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地评价,这边是课堂的线上评价模式。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进行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评价任务的下达,学生们可以对作业进行评价、对自己以及身边同学课后复习的情况进行评价等等。所有的这些评价信息都可以借助于线上渠道进行传输,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们的诉求。

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不能够只是局限于口头上和理论上,基于行动维度的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举例来说,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们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课堂当中的学习效果的检验和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相互结合,借助于实操训练来进行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学生们的进步,同时也可以为教师的成长夯实基础。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评价的方法不应该受到主观、客观等任何一个层面上的局限和制约,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过程当中关注学生们的诉求、关注教学的要点、关注学科和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全力推进教学评价方法的优化,这也是摆在每一名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面前的攻坚克难的关键任务。

(二)以评价主体的多元发展为支撑,鼓励学生参与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需要朝着更创新、更灵活、更和谐的方向进步,而这一个目标的实现势必需要有多元评价主体作为助力和支撑。在这里,笔者主要想针对“学生评价主体”和“教师评价”主体进行细致的阐述。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课堂当中,尽管教师扮演着“信息输出者”的关键角色,但是学生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们自然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传统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评价基本上都是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教师针对学生们课堂当中的表现以及学习效果等等指标要素进行评价。学生们能够参与交流的机会并不是十分的丰富。因此,未来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可以充分彰显“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的优势作用:既可以由教师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由学生对身边同学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更可以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个主体对于小组活动效果和交流讨论质量的评价。有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评价不仅可以让双方都能够明晰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短板和盲点,同时还能给学生们更多的发言机会,由学生们表达自己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学习内容的预期和诉求。这样自然就可以为教师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提取提供更精准的目标指引。

(三)以常态化的跟踪记录为支撑,积累丰富资源

    在上文的分析当中提出目前部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课堂当中的评价活动表现出了形式化十分严重的情形。评价方式的滞后性、评价资源的浅显性等等都是典型表现,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教师并不会对评价的最终结果进行记录和跟踪。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评价环节,教师和学生发表完观点之后变“万事大吉”,在下一次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设计时教师也不会考量上一节课程当中学生们提出的意愿和诉求,教学评价并没有发挥作用。为此,需要实施常态化的跟踪记录活动,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观点还是学生们的评价意见都需要被记录、被保留,都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归档整理。教师可以责成一名学生扮演“记录员”的角色,对整个评价流程以及不同人员的态度意愿进行跟踪整理,同时还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归档,这样一来势必就可以形成十分宝贵的“评价资源库”,这对于未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校本课程”的改进和优化也具有十分关键的辅助性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的思路和理念也是需要常变常新的。在新时代的背景环境之下,“学科融合”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德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了学生们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支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工作的长足发展和实践探索也成为了未来该学科教师面临的一项核心任务课题。为此,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不仅对前人学者关于这一个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读,同时对自身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实施领域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整理,最终基于如下三个维度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评价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和见解:首先,要以评价方式的创新为支撑,营造良好评价环境;其次,要以评价主体的多元发展为支撑,鼓励学生参与;最后,要以常态化的跟踪记录为支撑,积累丰富资源。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工作当中教师尤其不能够忽视“评价”的核心价值,评价是获取改进资源的路径,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效果的平台。当然,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评价工作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的深耕探索,同时还需要学生们的积极配合。多元主体综合助力、多种方式全面实施,这样才能够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评价的高质量发展铺就道路、创设契机。

参考文献:

[1]张琦.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2):16-18.

[2]徐能.高校课程思政体系下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为例[J].今传媒,2023,31(01):136-140.

[3]陶贤都.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新闻论坛,2021,35(06):113-115.

[4]郑卓,陈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J].出版广角,2021(20):93-95.

[5]陈建云.构建立体化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J].当代传播,2022(06):59-61.

作者简介:赵静(1981.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研究生,副教授,工作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