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的研究

陈太明

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索街道  关索中学  5613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学科,在初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初中时期也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法治素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首先分析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最后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初中教学

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逐渐形成,他们需要接受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法律素养教育。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重要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其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素养以及法治素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立足,而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道德与法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初中阶段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法律素养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只有在初中阶段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向学生介绍相关法律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广泛,教师通过讲案例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二、核心素养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七个方面: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和社会责任。其中,政治认同和爱国意识两个方面。法治意识包括权利义务意识,规则意识,平等意识和程序意识。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知识、探究能力、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公共参与是指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行为。社会责任指公民应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有助于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办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自觉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2]]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过程中将其与生活相结合起来。最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够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树立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学生具有明确的法律意识,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国旗下的讲话》的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新冠肺炎疫情等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国旗法、国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让学生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向学生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加强法治教育,促进学生依法治理能力的提升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守法习惯。例如:在讲授“保护自己”时,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犯罪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将小学生犯罪案例改编成微电影,然后将其上传到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小学生犯罪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以及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守法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其法律意识。[[3]]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属于一门综合课程,涵盖了历史、政治、地理、心理等多个学科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钻研,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维护国家安全》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一些有关国家安全的视频或图片引入课堂。在情景创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利用多媒体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在讲解《我是中国公民》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我国有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者图片了解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从而让学生明确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各自优势,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但有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教学重心放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更多知识,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钊.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

[2]吕丽娜.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

[3]白爱梅.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科技资讯,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