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初中教学设计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2
/ 2

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初中教学设计策略

姓名:王颖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第二中学

单位邮编:457001

摘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基本技能以及数学基本知识要想真正转化成数学素养,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要想真正学好数学,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要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够真正得以有效丰富,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数学体验则十分有必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随后对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初中教学设计策略提供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初中数学

引言: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除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技能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想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通过数学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当中积累经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

数学活动主要指“教师在突出学生活动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通过相应的形式带领学生体会、学习、交流、质疑、应用以及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活动通常分为交流互动部分、课堂教学部分、经验积累部分以及应用提升四个部分。而学生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则需要依托数学活动而达成相应的目标。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思考、探索、体验以及经历的过程去达成积累数学活动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该过程中能够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尊重,依托生本的理念,于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认真分析,鼓励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度的交流与互动,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吸收、迁移以及内化课堂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内在学习潜能的有效激发,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前提之下,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二、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初中教学设计策略

(一)借助手动操作,锻炼学生思维

以往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的思维总是按照教师给定的思路进行“运转”,此举对拓宽学生的思维非常不利。灌溉式课堂中,学生难以令自身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想法。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积累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是在不断参加活动当中积累思维的方法,发展思维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手动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验证书本上的知识,或自行探索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会经历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再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能够更多地积累经验,积累数学知识以及解题方法[1]

例如,带领学生学习函数图像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安排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函数图像的绘制。教师首先可以给出两个函数(如y=4x;y=4x-3),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坐标系,想办法将函数图像画出来。以往教学当中,教师多是直接画出坐标系,然后告诉学生横、纵坐标代表的含义以及对应关系,然后利用x=1,2,3等标出函数的几个点并进行连接。该演示教学中,学生是处在被动地位的,更多是一个观察者而不是一个操作者。教师应该只给出坐标系,让学生研究应该怎样画出函数的图形。此时,学生将先研究坐标轴的作用,主动探索横轴和纵轴的含义,随后自然思考到函数表示的对应关系,逐渐摸索着画出一个点来观察函数图形的规律,最终画出两个函数图形。该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可令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开动大脑思维,更加深刻理解函数的本质,熟练掌握函数图形的画法以及对应关系。

(二)加深概念理解,做到温故知新

学生学习很多知识的时候,对于基础概念的理解都不是非常深刻。尤其是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概念的变形以及在题目中的具体应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对此,教师既需要适当增加数学概念公式等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重视,也需要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不断温故知新,更加深入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表达的含义,以及变形过程中运用的思维方法等。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同时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框架体系,使其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2]

以带领学生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为例。事实上,班级多数学生对此类定理的理解都是非常浅层的,更多的时候都是于相似三角形的证明题目当中直接应用。但是当学生不理解其中原理,不能够熟练掌握平行线性质的时候,一旦出现三角形相似定理和平行线性质结合的证明题,学生看着题目图形就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找不到解题的思路。对此,教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多去进行图形的绘画活动,让学生按照平行线的性质亲自画图图形,并标注角,然后利用量角器进行亲自测量。使其不断积累对于平行线的熟悉程度,于做题时也能够更快地找到解题的思路。同时,此种教学活动中,还能够让学生不断将之前学习的数学概念以及定理进行复习,温故知新,了解该部分概念和定理的更多应用场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三)借助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作用。班级学生对数学活动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看到题目时,基础知识牢靠的学生能够联想出更多的知识点,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多仅能理解解题过程或者涉及的知识点,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能力都将限制学生成绩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对于数学活动的兴趣,如果学生对于活动非常感兴趣,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开动大脑、运转思维,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就会消极对待,甚至有时候会产生厌烦以及畏难的心理,不愿意去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参与到活动当中去,此时经验的积累自然就少。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时候,要注重活动本身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古书中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利用现在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3]

例如,教师可为学生出示“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让学生计算寺内有多少僧侣。此时,首先学生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功底来解读诗句的意思,然后通过诗句的意思从中提炼关键性的信息,最后对信息进行整理,找到解题的思路,列示获得624个僧人的最终结果。该解题过程既有解谜的趣味性,也非常贴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可适当增添此种趣味题目令学生解答,充分锻炼学生读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字敏感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结论: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能够通过多种有效的路径,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悟数学学科之美,获得自身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国雄.初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对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1):70-72.

[2]张海新.基于初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0):62-63.

[3]刘伟.浅谈丰富初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