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策略

陈嘉欣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乐余实验幼儿园 215621

摘要:在幼儿早期教育中,通过创造科学活动,促进幼儿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为幼儿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幼儿亲身参与探索,体会探索的过程与方式,体会探索的快乐。所以,在创造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掘出科学活动的教育价值,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幼儿能够积极地探索科学知识,自主地构建体验架构,增强幼儿独立性与自主性,培养幼儿的积极探索精神,为幼儿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策略

1.科学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价值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问题分析意识的重要载体,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1.扩充知识储备,养成良好学习品质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对科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扩充知识储备,同时完善知识框架,并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等良好学习品质。

1.2.磨练意志品质,展现个人学习优势

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不断分析、解决问题,克服探索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可有效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将兴趣作为科学探究的动力,能较好地展现个人学习的优势,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1.3.提高探究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在问题解决、现象分析的过程中,幼儿对科学活动、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愈发浓厚,从而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在解决问题、提出假设、探究思索、验证猜想、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幼儿会对科学活动产生全新的认知,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4.助力全面发展,提升幼儿综合素养

首先,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其认知水平会逐步提升,思维也会得到良性发展,良好学习品质随之形成。其次,科学活动具有合作性的特点,在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其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从而发展社会交往意识、合作学习能力。再次,在科学活动验证、实验环节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也会得到发展。最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还能够形成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可助力幼儿全面发展,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2.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策略

2.1.打造科学探究环境,科学投放活动材料

幼儿的年龄较小,思维发展不成熟,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容易受无意注意主导,常常会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此,教师应为幼儿打造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探索环境,促使幼儿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强化科学探索兴趣,以此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顺利达成教育目标。与此同时,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是在与周围环境、学习材料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打造科学探究环境时,教师还应注重活动材料的投放,用环境的探索性与材料的操作性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首先,教师可利用墙体装饰、实验漫画打造科学探究环境。具体来说,教师可利用墙面开展科学游戏,如“热感涂鸦板”,由温度计、热感涂鸦板及代表不同温度的皮质组成,让幼儿将手掌放在涂鸦板上,观察手掌印颜色的变化,直观地感受温度这一概念;“磁力体验板”,在墙面上设置条形磁铁、马蹄磁铁、磁流体、磁性转盘、磁性轨道等道具,让幼儿自由操作道具,了解磁力知识。墙面科学游戏的融入能快速激发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借助游戏培养幼儿的探究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科学活动材料。一是常见的生活物品,如风车、钟表、食物模型、动植物标本等,借助熟悉的材料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二是自然中的科学材料,如放大镜、指南针、磁铁等,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了解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三是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材料,如不同颜色的冰糖、食用色素、食用盐、醋等,鼓励幼儿基于材料提出问题,自主开展科学实验,促进幼儿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的发展。

2.2.鼓励幼儿积极提问,激发探究兴趣

使幼儿针对科学现象提出问题,对科学知识产生疑问,是发展其主动探索能力的第一步。由于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的缺失,幼儿对世间万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常常会针对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培养目标,教师可将问题视为幼儿主动探索能力发展的起点,鼓励幼儿针对科学现象积极提问,并在幼儿提出问题后与其一同探讨,随机生成科学活动,在师幼共同讨论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如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对自然植物进行仔细观察,针对“植物叶片的圆形洞洞”提出了多个问题:叶片上圆形的洞洞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洞洞?洞洞对植物有什么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设计科学活动“神秘洞洞”,并与幼儿一同讨论以下问题:“洞洞都是圆形的吗?还有其他的形状吗?大家对洞洞有什么猜想?”据此,幼儿提出更多的猜想与假设,在交流与讨论中初步形成主动探索能力。

2.3.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提出问题并分析结果

学会观察科学现象,主动构思科学实验,是幼儿主动探索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带领幼儿观察并记录科学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互动,在提出问题与分析结果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仍以科学活动“神秘洞洞”为例,在幼儿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在户外环境中进行科学观察。教师可将幼儿分成多个观察小组,引导其寻找洞洞产生的原因,同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据此,幼儿发现昆虫在叶片上慢慢移动,移动后就出现了圆形的洞洞,从而得到“昆虫在啃食叶片”这一结论,并意识到昆虫对植物的危害。基于此,教师可提出新的问题:“应怎样保护植物才能使其不受到伤害呢?”以此推进科学活动,让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强化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好环境创设、经验支持和教育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要让幼儿敢于提问,自己去验猜测,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有一个好的学习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幼儿的积极探究能力,发掘幼儿探究和创新潜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燕.链接生活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J].考试周刊,2019,(51):189.

[2]李晓丽.科学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7,(12):114.

[3]高志英.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策略[J].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2017,(0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