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差异与融合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差异与融合措施

乔晋梦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1132

摘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整合美声与民族唱法,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美声唱法以音色清亮著称,民族唱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流露真实的情感。教师将这两种唱法进行策略性融合,既能提升学生歌唱技能,又能开阔学生文化眼界,推动跨文化交流和交融。文章围绕高校声乐教学,分析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差异从气息控制、共鸣技巧层面入手,对美声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对策进行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声乐;美声;民族唱法;融合措施

引言: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不同文化、不同艺术相互交融,为我国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将美声与民族唱法进行有效融合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对提高学生歌唱技能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整体认知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差异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美声与民族唱法之间有一定区别,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不同,更是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与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差异。美声唱法在欧洲有着悠久历史和成熟的技艺,注重音质的均匀性、平滑性和延展性,对音质的纯正与典雅有一定追求,对歌唱技巧的精确度与复杂度要求极高。与之相比,民族唱法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多地关注着声音的自然度和表现力,将演唱与本民族的音乐特征相融合,表现出特有区域文化特征和情感。

美声与民族唱法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发声方式不同。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支持、共鸣与放声技术,强调用腹式、喉咙松弛来达到声音自然延展与美化的效果。民间演唱更注重自然呼吸与声带的直接振动,从而获得一种质朴及富有感染力的音响效果。从歌唱手法上看,美声唱法注重运用多种声乐装饰手法,如颤音、滑音等,以求丰富音乐表达,而民族唱法更多地运用变音、泛音等特有的歌唱技法,这些技法常常与民族音乐的风格联系密切,能很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及文化背景。除此之外,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主要运用在歌剧、艺术歌曲等西方经典乐曲中,其特点是要体现人的一般感情,若要达到理想之美,还需形成音与情的完美统一。民族唱法更注重的是将一个民族的人生体验、历史情感以及文化认同表达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从民族歌曲的悠扬婉转到激昂的战歌,每种演唱方法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和情感价值。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对美声与民族唱法进行更多关注,不是单纯技术上的堆砌,而是在保持各自歌唱特点前提下,对二者的相互补充与融合特点进行探索。例如,把美声唱法中的嗓音训练运用到声乐教学中,既能使学生在不失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又能增强对嗓音的掌控与表达。相反,在美声唱法演绎中,如果能把自己的感情抒发与音乐特征融合在一起,则可丰富歌唱的层次与深度,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可见,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与融合,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这两种演唱方式进行深度学习,并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歌唱艺术的艺术表现力,又能提高歌唱艺术的艺术表现力[1]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措施

(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气息技术融合

美声提倡演唱注重用腹式呼吸来控制稳定的空气流动,以支撑清晰、均匀和延展的音色。然而,在民间演唱中,则更注重运用更为自然、更为直接的气息,传达更为真诚、更具地域性的情绪。如今,将两种唱法的呼吸技法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更灵活的歌唱技能,又能提高其对各种音乐风格的适应性与表现力[2]

例如,在京剧演唱中,呼吸通常比较直观、有力,尤其是在抒发感情时,要使用短促有力的呼吸,以支撑起声音的爆发与收放。然而,在西方歌剧表演时,为了使唱腔更流畅、更丰满,一般采用较稳、较深的腹式呼吸。如今,把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技术运用到京剧唱腔的学习与练习中,能使学生既能保留京剧唱腔独特的情感,又能增强其稳定与控制的能力,使其歌唱得更细致、更有穿透力。反之,若把京剧的“呼吸”技术应用于戏曲演唱的训练中,也可以让学生在对西方古典作品的诠释中,对各种情感的微妙变化进行更灵活的表现,使演出更生动、更有感染力。此种整合的策略,既可以丰富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又可以让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表现有所认识与把握,从而使其成长为更加全面、多样化的音乐人才。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共鸣融合

在高校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对美声与民族唱法在共鸣技法进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歌唱技能及艺术表达能力[3]。美声唱法注重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使嗓音丰满、舒展,追求纯净、音乐美。民族唱法主要通过口腔、鼻腔等部位的共振,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民族音乐风格与情绪。如今,将这两种歌唱技巧相结合,既能丰富学员的音色,又能提高学生对各种歌唱形式的把握。

如蒙古族长调演唱和意大利歌剧有两不同的演唱方式,蒙古长调以其特有鼻腔共振和开口的喉头共振而闻名,能营造出一种宽广空灵的音乐效果,给人一种在辽阔大草原上回荡的感受。意大利歌剧演唱方式,则注重对呼吸进行细微控制并且与嗓音头腔共振,使之产生一种悠扬绵长的声线,增强穿透力与感染力。在实践中,教师把蒙古长调的共鸣技巧运用到声乐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对西洋古典音乐的诠释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在蒙古长调教学中引进意大利歌剧的“共振”手法,可以提高其音色的层次感,并保留其民族音乐的特点,从而使每次演唱都有新的活力与创新。除此之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通过与共鸣技巧的整合,既可以为学生传授技能,又可以让其对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培养出有国际眼光、有国家情怀的音乐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歌唱技术,而且还能把各种文化因素融入到歌唱中,以求达到自己的独特与多元的艺术风格。为此,教师就需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美声与民族唱法整合,为学生带来新鲜的声乐学习体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声乐学习及演唱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敏. 高校音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关系探讨[J]. 艺术评鉴,2020(8):92-93.

[2]黄正红. 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J]. 艺术评鉴,2018(21):105-106.

[3]韦利军. 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J]. 艺术科技,2018,31(9):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