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劳动里——浅谈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幸福就在劳动里——浅谈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肖玉敏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第一小学 552100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认为在劳动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然而,如何让人们从劳动中获得幸福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究劳动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劳动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参考和建议。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劳动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劳动的价值,分析了在教育工作中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结果表明,劳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劳动要从小抓起。

关键词:幸福观; 劳动价值; 劳动习惯

有这样一首经典老歌《幸福在哪里》,歌词中这样写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

还有这样一些名言:“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劳动,劳动使人快乐,劳动成就人生”“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受苦也是一种享受。”

还有听到孩子们念的顺口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家的事情大家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

不管是歌曲,是名人名言,还是孩子们的顺口溜,都折射出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是有意义的,劳动教育是必须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以一个小学班主任的身份来浅谈一谈劳动。

首先谈谈劳动与幸福的关系

在谈论幸福与劳动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对幸福进行定义。幸福,是指一种满足感、快乐感、满意感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文化、国家、地区和个体,对于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但总的来说,幸福源于个体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个体感到满意、快乐和愉悦。

从幸福的特征来看,不同的心理学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情感特征:指幸福情感的感受,即主观快乐和愉悦感;二是认知特征:指对幸福的认知和思考,即对生活的感悟、对自己的评价等。三是行为特征:指在幸福中展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即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动力的态度。

除了对幸福的定义和特征的了解,我们还需要对劳动进行明确和分类。劳动是指创造性地付出精力,达到某项目标的活动。而从劳动的分类来看,可以分为有偿劳动和非有偿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个体劳动和群体劳动等。

有了对幸福和劳动的定义分类后,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劳动可以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体幸福感的提升。

第一,劳动可以增强自我价值感。劳动实践中,个体可以将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成果,这种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劳动也可以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能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这种社会价值的体现同样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

第二,劳动可以提升个体的情感体验。在劳动中,个体可以经历成就感、满足感、认同感等多种情感体验,这些体验均可以促进幸福感的提升。同时,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个体还可以获得支持、帮助和情感认同,这些情感体验有助于个体情感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第三,劳动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控制力。在劳动实践中,个体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和管理,这种自我控制力的培养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自我控制力的提升也可以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正如杨绛在《读者》杂志上所述,“劳动过的人不会感到幸福吗?睡觉时不是感到更舒适了吗?”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天这个时代,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幸福的载体。在尊重劳动价值和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社会各领域对劳动的尊重和支持,为每个人创造实现幸福的机会和空间。

其次,谈谈劳动的意义

劳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而幸福的大家庭里,这个伟大,其实就是劳动人民的伟大,我们看着住着的高楼大厦,听着闻着的鸟语花香,穿着用着的美丽衣服和生活用品,吃着品着 的新鲜蔬菜和瓜果,祖国大地上的绿水青山,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防科技产品等等,哪一项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另外,从生理学角度的研究和劳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劳动对人体健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劳动能够增强人体的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通过劳动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这样有助于保持身体各项指标的正常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的概率

再次,谈谈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今天的小学生,承载着明天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日益盛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比比皆是,甚至在农村也屡见不鲜。如此现象还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警惕吗?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式农民的翻版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却是我们生活的精髓,不能随意丢弃。

孩子们将来长大要立足于社会,要建设祖国,光有知识文化是不行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理、自律能力和劳动技能。

还记得那个因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的神童潘永康吗?他两岁就认识一千多个汉字,四岁掌握初中知识,八岁就读县属重点中学,十二岁拿下物理化学竞赛一等奖,十三岁考上了国内顶尖的湘潭大字物理系,十七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这样的履历可以称得上是妥妥的神童吧,可就是这样一位神童,在二十岁的时候,却被中科院劝退,理由谁也想不到,竟然是生活无法自理。追溯一下,神童的背后竟然是一个穿衣吃饭都要人伺候的巨婴,辉煌之后,魏永康沦为大家的笑柄,殊不知天才的陨落的背后,全是失败的教育所留下的弊端。魏永康的父亲和母亲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每天唯一让孩子做的事就是读书,除此之外,什么家务劳动都根本不需要魏永康操心,甚至连洗脸刷牙穿衣吃饭都由妈妈伺候着。为了不让孩子浪费时间,魏永康父母不允许他交朋友,更不允许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所以直到孩子读大学都是妈妈陪读。他没有朋友,不会和人交谈,连穿衣服都不会,夏天穿棉衣,冬天穿汗衫,上厕所不知道关门,出来不知道拉裤子的拉链,不会洗衣,除了会学习,写论文时他不会和导师交流。这样的神童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国家的损失。试想一下,一个连自理能力都没有的人,何谈将来建设国家?

最后,谈谈如何抓好孩子的劳动教育

一、从学前教育抓起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行为,家长的教育理念决定孩子的未来,所以在孩子会走路,听得懂家长的话后,家长就要慢慢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劳动习惯,比如让孩子把垃圾放入垃圾箩,让孩子给家长拿拖鞋,让孩子把自己的小玩具装入玩具箱里等,然后在孩子完成后给孩子表扬、鼓掌、夸奖,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孩子就会喜欢劳动,慢慢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得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教师从一年级开始要让学生学会扫地、拖地、擦桌子等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和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当孩子慢慢长大,教师和家长就要配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帮助别人的能力,如会洗衣服,会做饭,会整理房间等,当孩子能顺利完成这些劳动后,不但可以给家长分担家务,减轻家长的负担,孩子还能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能帮助别人而感到骄傲,感到幸福。我曾经在孩子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桌凳放得整整齐齐,把窗户擦得一尘不染的时候问他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的回答是:高兴、 快乐、幸福、很有成就感……

总之,劳动在幸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将劳动的价值与劳动教育一样重视,认识到劳动是实现幸福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音华;郁嘉蕾.在劳动中幸福成长[J].上海教育,2021:2.

[2] 李凤兰.幸福就在自己辛勤的劳动里[J].农家女,2004: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