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策略在甬剧《甬港往事》字幕翻译中的运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3

“陌生化”策略在甬剧《甬港往事》字幕翻译中的运用研究

柴一平 黄婷玮 祝杭萱 方家茹 姜敏洁 朱飘兰

(宁波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摘要:甬剧是以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其唱词和蕴含的风俗文化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要将其搬上国际舞台,如何保留和传递原剧的地方特色、使异国观众感受到独特的文化风情,是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陌生化”策略旨在将常规事物冠以新奇的形式,赋予观众以感知的空间和新奇的审美体验。在字幕翻译中借用“陌生化”策略再现原剧的艺术效果,能够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保留原剧的“甬味”,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领略到中国地方戏剧的魅力,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陌生化;戏剧翻译;甬剧;《甬港往事》

一、甬剧及《甬港往事》

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甬剧以其特有的唱腔和宁波方言的旁白承载了浙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曾在中国各大城市以及德国、法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上演,促进宁波地方文化走出去,展现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其中一面。

《甬港往事》是甬剧优秀代表作之一。该曲目改编自宁波作家天涯(沈珈如)、旅人(王耀成)合著的小说《女船王》,讲述了出身商人世家的女主人公郑李文续,原本家境优渥、养尊处优,却在一次变故中接连失去了丈夫和公公。当家族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她毅然决定挑起企业与家庭的两副重担,历经艰险磨难,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女船王”。本剧用宁波方言演唱,歌颂了诚信为本、吃苦耐劳的“宁波帮”精神,说的都是“地方事儿、地方味儿、地方情”(宋芸芸,2012:103),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包含了许多地方性的俚语、俗语和特殊表达,如《甬港往事》中的“铜钿”、“苔菜小方烤”、“中秋节过八月十六”等,不仅迥异于西方文化,甚至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观众来说也颇具新鲜感。这些独特的语言元素,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现成的、完全对应的表达(廖七一,2000),这无疑是地方戏剧翻译面临的一大挑战。陌生化策略的应用,或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可行路径。

二、“陌生化”视角下《甬港往事》字幕翻译

“Defamiliarization”(陌生化)最初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指对日常事物的“反常化”和“复杂化”,目的是为了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当代作家也将其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广泛使用。鉴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之间的紧密联系,近年来翻译学者也开始使用“陌生化”这个术语来指称译语文本中所保留的新奇内容的表达、表征和接受(刘晓萍,2012)。

对于外国受众而言,中国戏曲中的文化的负载词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象征,大都是他们不曾接触的陌生事物,给受众带来新奇的、异域的审美体验。陌生化固然能给来新奇体验,但也应该结合目标语文化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来展现陌生化(陈琳,2010)。

2.1 词汇层面的陌生化

在以《甬港往事》为代表的甬剧中,含有一些具有宁波地方特色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表达,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这些承载某种特定文化内涵及民俗风貌的特色词汇称作文化负载词,亦称文化特有词或文化缺省词(孙琳,2021)。在译入其他语言时,会出现冲突甚至缺省现象,阻碍翻译交际目的的实现(廖七一,2000)。文化负载词涵盖具有地方特色或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与观念,在翻译时采用陌生化策略,通过直译、音译或解释性翻译等方式,可以将这些特色词汇以新颖、陌生的形式呈现给目标语读者,使受众更好地感知中国文化。

例1:真是生的天庭饱满。

译文:He’s born with a round forehead, which indicates a fortunate life ahead.

“天庭饱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一个人拥有智慧,前途光明。在《甬港往事》一剧中,用来赞美幼小麟儿,包含了对孩子的美好祝愿。相较于中国人,欧美人的五官更立体,“额头饱满”在西方文化中不具备特殊含义。因此,笔者团队用从句的方式解释说明了“圆润的额头”即象征着“美好的未来”,更好地传达了原意,同时“forehead”一词又与“ahead”形成押韵,朗朗上口,更具戏剧唱词的特色。当目标语中存在文化缺省,可以采取此类增词解释的方法,延长受众理解感知的时间,进而对于这一文化象征含义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增加了受众的审美体验,为文化内涵交流搭建一个真正意义的平台,而非仅仅停留在字面交流(陈琳,张春柏,2006)。

例2:航运公司也是没人掌舵。

译文:No one is at the helm of the shipping company.

原文这句台词说的是女主人公的丈夫和公公去世之后,航运公司无人掌管。“掌舵”一词通常指引导船只航行的行为,在此处用来比喻管理航运公司。巧合的是,英文中正好有对应的表述“at the helm of”,“helm”指船上的舵柄,也比喻公司中的领导位置。“at the helm of”一词指“in charge of an organization”,恰好与航运公司相呼应,同时形成双关。当目标语中存在相对应的表述,则可以直接借鉴或采用,在为受众带来的异域审美的同时,避免造成过多陌生内容的堆积,使其难以理解原剧想表达的含义。

2.2 句子层面的陌生化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采用诸如夸张、比喻、重复以及冗赘表达等修辞技巧来达到文字的“陌生化”效果。而在《甬港往事》等甬剧作品中,亦含有大量排比或押韵的唱词,或援引中国特色的成语典故来丰富戏剧的感情色彩。在剧本翻译过程中,需合理考量选词,必要时改变常规的目的语的用词规范和思维模式,让受众感知新奇的文本,进而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例3:人走茶凉今方知。

译文:Only now do I realize the superficialit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这是《甬港往事》中女主人公在第一次遭遇变故时的一句唱词。“人走茶凉”本意是一杯招待客人的热茶,客人没饮用就离开了,茶自然也就冷了,用以比喻世态炎凉。而欧美国家的受众没有用热茶招待客人的风俗习惯,也不了解这一典故,如按照字面译成“The moment the drinker is gone, the tea has become cold”,会增加受众理解上的负担。因此,采取意译的方式化繁为简,更方便受众理解这句话的本质含义。陌生化并非“唯陌生而陌生”,翻译文学的新奇性不是为出新而出新,而是译者希望通过陌生化,使目的语文本受众对源语文本产生更深刻的理解(陈琳,2010)。

例4:开弓无有回头箭,改名明志图作为。

译文:Once an arrow is shot, it cannot turn back; once my name is changed, my resolutions remain on track.

这句唱词是女主人公遭遇变故、失去丈夫后,决心自己接手经营困难的航运公司,并把名字中的“萱”改成了“续”,以示其延续公司的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指既然已经开始,就要继续进行下去,没有回头的余地,英语中常用的表达是“there’s no turning back”。但是,考虑到弓箭是西方社会常见之物,直译为“shot arrow”不会造成西方受众理解困难,既通过打破英语常用表达的方式带来陌生化的效果,又保留了中文习语的意象,使受众感同身受女主人公没有退路的处境。同时,原剧的前后两句均为七个字,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译文无法保持词数相等,但前后两句的尾词押韵,在增加了语言趣味性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文规整的格式。

例5:吃了宁波汤圆,好团团圆圆。

译文:Come and eat the ball-shaped Ningbo Tangyuan, rounding out our family reunion.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有必要让西方读者理解原文中使用意象的涵义,从而领会陌生化手法的独到之处(陆见南,2023)。与中国其他地区不同,宁波一带的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一定要吃的食物是汤圆,寓意着家人团聚,表达了当地人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近年来,随着国力强盛,西方人对月饼(mooncake)或有一定了解,但未必知晓“汤圆”与“团圆”之间的联系。在翻译时,有必要向受众传递这一独特的地方风俗。通过在汤圆的音译前加上定语“ball-shaped”,既解释了汤圆的形状,又与下文的“round out(使圆满)”一词形成双关,强调了“圆满”这一概念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中国人对于圆满的追求。

2.3 篇章层面的陌生化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更要注重其背后的含义,在含义之后,则是文学层面的艺术性。《甬港往事》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其情节发展、角色塑造和主题表达都构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剧中不同角色的唱词在拉动故事前进的同时也暗示着角色内心的变动,且唱词中大多富有生动的细节以增加其可观赏性。在翻译时,译者不能只是简单地达意,而是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注重篇章层面的逻辑连贯性,注意提高译文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拉大审美接受者和审美客体的距离,增加读者的品味空间,使读者能够慢慢咀嚼和感受作品之美(胡作友,2019)。

例6:爹爹他语重心长把儿教,字字敲在我心上,梦中人儿已惊醒,一半儿酸涩一半儿惆怅,轻轻拂平涟漪波。

译文:Dad’s sincere and earnest teachings struck my heart; I’ll engrave every word deep in my mind. The dreamer stirred, half sour, half in sorrow; a loving soul now turned somber.

女主人公寡居多年,而已故丈夫的管家之子多年来一直伴其左右,两人都对彼此动了心。然而,她的父亲受封建思想影响,要求女儿不得改嫁、辱没夫家的门楣。女主人公受时代局限,对父亲的话表示认可,但心中仍酸涩不已。这一段唱词较为简短,但饱含情感。“字字敲在我心上”的“敲”和“梦中人儿已惊醒”的“惊”字,生动体现了父亲的耳提面命和女主人公的幡然惊醒,故用“struck”和“stirred”这两个简短有力的英语动词来传递原文强烈的情感色彩;而“一半儿酸涩一半儿惆怅,轻轻抚平涟漪波”并未直译,这是因为东方人在表达情感时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直截了当,因此在英译时有必要将原文隐含的情感显化。。虽然该句的英译并未直接对应原文的字面含义,但“陌生化”移用于翻译,恰恰是译者的再创造(郑海凌,2003)。

例7:平地惊雷起,顷刻天地变,大厦梁柱骤然裂,华屋危危欲坠间。

译文:Sudden news strikes 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as skies collapse and the earth’s cracks ensue. The family’s backbone fractures with haste, and the edifice trembles, soon to fall apart.

该段唱词描绘了女主公举办儿子的满月宴时,突然得知丈夫遇难,而公司的当家人、女主人公的公公也悲痛离世时,内心犹如晴天霹雳,极具感染力与可读性。“平地惊雷起”采用了英语俗语“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雳)”,而“顷刻天地变”则直译了原文唱词,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力求实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杂合”,同时两句的最后一个词语押韵,在实现“陌生化”、“奇异化”、“反常化”效果的同时,尽力做到“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余光中,1998:3)。­­­

三.结语

甬剧《甬港往事》以宁波方言演唱,语言和唱词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剧中展现的风俗和文化也颇具地方特色。通过陌生化策略,译者不仅可以将这些元素以新颖、陌生的方式呈现给目标语受众,也能够将这些地方元素和文化内涵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完整地传达原剧的韵味,在目标语中重塑原剧的美学氛围。因此,在甬剧或其他剧种的翻译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陌生化”的翻译策略,使目标语受众在接触到异域文化时,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

然而,陌生化不仅仅是通过新异的形式达到新奇的目的,更应结合文本的实际特点与需求,针对受众的多样性及戏剧字幕的瞬时性,在字幕存在时间“简短”与文化内涵“陌生”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既通过新奇的词汇和表达给观众带来惊喜,又不能太过异化,使原本就陌生的戏剧更加晦涩难懂。也就是说,把握陌生化的“度”十分重要。译者应充分考虑异国受众的接受能力与审美习惯,在遇到文化缺省等不可译的情况时,将原文的基本信息清晰、准确地传递出来即可,而无需强行使用拼音或一味追求陌生的表述,过度拉开体验的间隔,否则将会会得不偿失。毕竟,戏剧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目标语受众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促进跨文化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31(01):13-20+95.

[2]陈琳,张春柏.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91-99.

[3]胡作友,刘梦杰.《文心雕龙》英译的陌生化策略分析——以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J].中国翻译,2019,40(04):135-142+190.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刘晓萍.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处理[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6]陆见南.“陌生化”在诗词翻译中的体现——以许渊冲译毛泽东诗词为例[J].今古文创,2023(06):102-104.

[7]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8]宋芸芸.甬剧语言的方言艺术特色成因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04):103-106.

[9]孙琳,韩彩虹.《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J].上海翻译,2021(04):90-94.

[10]余光中.与王尔德拔河记——《不可儿戏》译后[A].//金圣华,黄国彬.因难见巧[C].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11]郑海凌.“陌生化”与文学翻译[J].中国俄语教学,2003(02):44-47.


[1] 本文系“2023年度宁波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2023027)

作者简介:柴一平(2002—),女,浙江宁波人,本科生;黄婷玮(1991—),女,浙江宁波人,助教,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他作者均为宁波工程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