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处方有种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熨剂叫“坎离砂”(天津市医疗器材厂制有此物),不少人不知为何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此名可以说来源于《周易》。汉代的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书中称乾坤二卦为鼎炉,坎离二卦为药物。故“坎离砂”即谓药物砂。《周易》为大道之源,亦为不少成语、典故、格言、熟语之源,不少词语可以说于此书。洋洋一百七十余万言的《周易辞典》(吕绍纲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收有“经传词语”一单元,但非从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词着眼,一些人读到有关词语时往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则列举有一定难度的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举例以说之,于《周易》研究、于汉语词汇研究或者不无小补。

  • 标签: 孔颖达 周易参同契 六十四卦 后汉书 词语 三国志
  • 简介:《周易》词例说(三)徐传武三十一、咸卦咸,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其义为感应、感化。《咸·》:“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因以“咸感”为阴阳相感,夫妇相和。唐杨钜《册淑妃何氏为皇后文》:“观柔刚咸...

  • 标签: 《周易》 六十四卦 孔颖达 损上益下 羝羊触藩 家人卦
  • 简介:对于《荀子·相》的文化渊源,全文试从三个层面加以考辨,一是乐器辨名:"拊"是以糠填充的鼓类乐器,因齐人称糠为相,故又名"相"。"相"与"舂牍"是两类不同的器乐,在礼乐仪式中也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二是祝官文化:《相》并非单纯的瞽矇文化产物,其中经典的三言句式,出自周代祝官,功能重在训诫和宣教,后该句式为《相》沿用。由于礼乐仪式中文体形成的复杂性被忽视,从而导致《相》中的祝官文化隐而不彰;三是地域文化:《相》的源头是祝官制度,实为周文化的产物,在后来流变的过程中,又受到鲁国礼乐文化和齐国方言的影响,实与楚文化无关。

  • 标签: 成相 三言句式 祝官 文化归属
  • 简介:易学是玄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成玄英 庄子疏 重玄学 易学
  • 简介:帛书《易传》中的《昭》篇虽然字数较少,但其结构完备,内涵清晰,属于帛书《易传》中十分具有特色的一篇释文。然而由于其篇末的字数标记,许多学者认为《昭》与《缪和》属于一篇文章。亦有的学者认为《昭》中论及“卿大夫”与“国君”,乃以《易》论政,属于政治论的范畴,不属于解《易》范畴。笔者通过研究《昭》对卦爻辞的解读,认为《昭》恰恰是一篇独立成章的解《易》文章,而且其所体现的是与帛书《易传》其他篇章不尽相同的解《易》理念,其“六经注我”的解释学理念也是我国典籍中出现较早的。《昭》篇的研读对于我们认识孔子的政治论点与易学观念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昭力》 政治 德行 卦爻辞 孔子 易学观
  • 简介:本文认为帛书、之"子曰"即是"孔子曰",并非指"讲师之言".而谬和、昭等七人,皆当为孔子晚年弟子,而非汉初人物.由此还认为,、乃是儒家研著作,而战国至汉初流传的诸种皆当以孔子为宗主,且多与孔子晚年弟子及其后学相关.

  • 标签: 帛书 《缪和》 《昭力》 “子曰” 孔子 儒家
  • 简介:在国学复兴的背景下看儒学,可能利弊参半。利处很明显,至少以往传播儒学的麻烦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基本被扫除,如孔子塑像被搬来搬去无所适从的现象应该不会再出现。弊处则可能在于,公开批判减少的同时,儒学发展的刺激也相应减弱。而接受与应对批评,其实是现代儒学发展的重要助缘。因此,仍然应该直面或明或暗的批评的存在。只是与在传统备受责难时比,现在谈儒学的策略应该不一样。

  • 标签: 现代儒学 说服力 意识形态 无所适从 批评 公开
  • 简介:张九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九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的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九基于心学的天人感应论以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之间一气流行,人内心的念虑会形成和气或恶气,进而影响万物。通过内心—气—事物的结构,他将自然界纳入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之中,人是世界变化运动的枢纽。这一建构,使天人感应在宋代心学思想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价值。

  • 标签: 气论 天人感应 慎独
  • 简介:儒家是要德的。儒家为什么要德?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德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以德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的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的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德观。虽然如此,面对成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德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德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
  • 简介:自以赛亚·伯林提倡价值多元主义并将其与自由主义结合之后,价值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便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伯林认为价值多元主义自然地证自由的重要性;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坚持中立性原则,仍然遵循二者结合的思路。但格雷、凯克斯等人发现了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相容性,甚至主张多元主义必然否定自由主义。笔者认为,“多元主义反对自由主义”虽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而如果以一种更现实的眼光看待二者的关系,不难发现自由主义是维护多元的最佳选择。

  • 标签: 价值多元主义 自由主义 中立性原则 自由多元主义
  • 简介:<正>《周易》是本筮书时,人们要想从中获得信息,得到某些启示,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提取,使其显示出来,这就是卜筮。卜筮的方法多种多样,或简或繁。较有影响的是使用五十策蓍草卜筮卦的方法,朱熹的《周易本义》“筮仪”中作了详细介绍。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的“卦法”与“筮仪”介绍的大同小异,只是去掉了繁文缛节和“挂一以象三”的左右限制。以上方法,一是造成了阴爻和阳爻出现的概率不等,导致六十四卦出现的概率不等,即出现了阴阳失衡现象;二是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人为控制成卦,使卜筮变成筮师“参与决策”的过程,人的因素多于“神灵”的因素。明白了这些,就使《周易》的神秘色彩黯淡下来,

  • 标签: 失衡现象 概率 阴阳 周易本义 六十四卦 人为控制
  • 简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其中包含了高校间的德育竞争。本文首先在高校竞争的现实大环境下,将生态竞争思想引入高校德育,提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理论;然后,通过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评价模型,分别从静态、动态和态势的角度设计了三层、三维和三元结构评价模型,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各要素之间的运行机制进行剖析,为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评价高校德育生态竞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 标签: 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 生态竞争力 评价模型
  • 简介:“性善”义是熊十构建其形而上哲学体系的思想体现。首先,熊十分别从仁体、心体、性体三个层面来阐述本体之“性”。然后,熊十在体用关系上言“性善”,性是从体上来说,善是性体的发用和权说;这种善用也体现在儒家道德价值论上。最后,熊十在体上言“性善”,在本体层面上用遮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无善无恶”义;用表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净”义。

  • 标签: 仁体 心体 性体 性善
  • 简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和“图几法”感兴趣。康德在感性与知性的交接处,提出了“先验的想象”来使两者的结合乃至两者本身得以可能。这种想象力能够构造出介于感性杂多与概念认定之间的“象”,而此类象中的大象就是原本的时间。出自此原时间的“图几”让概念能够与感性连接,从而在现象世界中实现出自己的知性客观性。

  • 标签: 时间意识 想象力 《纯粹理性批判》 记忆 历时 先验演绎
  • 简介:6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精裕人文基金会主办,金玉学堂承办。来自海内外的4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哲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再创造问题。

  • 标签: 中国哲学 再创造 学术思想 成中英 上海交通大学 论坛
  • 简介:儒家的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的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为己之学。德作为“实得”,强调的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的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王船山强调知德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德”“化”关系从天道向人道的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德的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的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德的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化”的作用中而自成其“德”,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德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德之无私性和笃实性,德的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的德准则。

  • 标签: 王船山 知德 敦化 存神 盛德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至晚明,出现了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和个性的哲学思潮。汤显祖当时对人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以宇宙论为这一思考的逻辑起点,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生化的过程,天地人同质同构在宇宙间产生恒动的生命效应。“生生不已”是宇宙的根本属性,寓于万物万象之间具有绝对普遍性。并以此为根据确立以生命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主张充分发挥人格化的生命,创造合乎天性的人生,进入与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这种人格理想使汤显祖最终关切人的个性自由这一现实问题。汤显祖的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基本精神上判然有别,而与本世纪初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中思想家的一些思路大体一致。和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也有相通的迹象。

  • 标签: 生生不已 生命力 人格 个性
  • 简介:一、六经的知识类型中国最有权威的典籍是六经,中国古代的知识大量地保存在六经中。但六部经典各自性质不例,它们包含、承载的知识类型也不同。《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 标签: 六经 熊十力 量论 禅宗 知识类型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