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青少年网络使用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网络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原因基础上,提出借鉴日本网络法治和家庭监管并重的成功经验,以应对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网络使用安全问题。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安全 法治 家庭监管
  • 简介:社会契约不论在政治哲学史上或是作为一种正义理论,都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后来的研究又将其作为一种基于组织理论的个体权利来加以研究,即它是一种将伦理和道德的合法性与合作的战略和行动进行整合的途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又作为经济伦理而被提出来。沿着唐纳森和邓菲的研究途径进行追寻表明,如果社会契约被意识到并被作为网络治理过程加以对待,那么其将适用于组织设置过程。这一洞悉有利于行政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对行政程序的关注,在这一程序中,信任在持续的契约交往中得以创设,并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应用于行政自由裁量的新途径(如道德代理),以认识组织的新兴网络形式及其竞争力和道德潜能。

  • 标签: 社会契约 网络治理 信任建构 道德代理
  • 简介:网络规范是关于人们网络行动及网络社会关系的一整套新型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的。网络规范的发展,完善及其惯例比,制度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会的结构性生长点的巨大功能效应,关系到网络社会的运行如何实现其效率和秩序的问题,而且也构成了包括网络社会生活中内的人类整体性的社会主义生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 标签: 社会规范 网络协议规范 网络社会 网络规范 结构性生长点 定义
  • 简介:近年来,政府基本沿用封闭、僵硬的内部处置方式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成为影响舆论的关键力量,他们通过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推动政府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鲜明的法治意蕴。当前,政府应借鉴美国政治精英利用黑幕揭发运动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转型的经验,主动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体制化轨道,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成社会转型。

  • 标签: 网络群体性事件 法治建设 社会转型
  • 简介:非直接利益化成为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非直接利益化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具有一定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的网络反映,间接地反映或折射事件参与者的利益。此类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冲突各方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一些负面影响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认真解决。

  • 标签: 网络 群体性事件 舆论 非直接利益
  • 简介:东日本大地震后,中国网络出现两种非理性的舆论,一是源于狭隘民族主义的幸灾乐祸言论,二是轻视中国救灾努力的妄自菲薄看法。本文认为网民的表达权利应该受到尊重,但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不利于网民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提出发挥微博和博客的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的建议。

  • 标签: 东日本大地震 非理性 网络舆论 引导
  • 简介: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是保证网络问企业有序运作的前提。和科层组织的治理机制不同,企业网络的治理主要是靠非正式机制,即所谓的网络机制。本文从关系性嵌入、专用性投资以及联合制裁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阐释。本文的结论是,企业网络中特有的治理机制是导致企业网络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企业网络 治理机制 关系性嵌入 专用性投资 联合制裁
  • 简介:<正>《管子》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把教育看作是“治国”、“富民”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七法》中曾提出所谓治民七法:“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其中“化”就是教化,它包括改变社会风气和教育两个方面,相当于今天所谓的广义的教育。本文拟就《管子》一书的教育思想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 标签: 管子 重视教育 道德教育 军事教育 根本途径 社会风气
  • 简介:<正>戴震是我国18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清王朝文化专制主义的高压下,他通过训诂考据探讨古书义理,指名道姓地批判作为钦定哲学的程朱理学,阐发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教育哲学理论。提出教育哲学思想的前提戴震提出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两个前提,一是富有战斗性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一是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哲学上,戴震用来反对程朱理学的武器是朴素唯物主义理论。由于他对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多有研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同自然科学成就有着一定联系。

  • 标签: 戴震 朴素唯物主义 教育哲学思想 程朱理学 唯物主义哲学家 文化专制主义
  • 简介:<正>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评论,从而深化了孔子思想的研究。但是如何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去把握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特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显得比较薄弱。我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个互补的体系,无论是他所确定的诸教育内容之间还是他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之间,以及他的诸教育内容与其采取的教学方法之间,都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孔子所确定的诸教育内容之间的互补关系作些探讨,力求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期望得到学术界同行的教正。

  • 标签: 教育内容 孔子思想 互补关系 孔子教育思想 德育 教育哲学
  • 简介: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 标签: 孟子 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性恶论
  • 简介:遵循网络文化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网络信息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实现做大做强网络文化产业和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的必由之路。网络文化市场优先传播低成本采集、分析和制作的网络信息,以提高网络信息传播与使用效率;政府要引导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网络文化市场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网络信息主要流向网络利润区的商业逻辑,政府要重点规制网络利润区的传播秩序和网络文化市场秩序。发挥网络文化产业的信息资源市场化配置功能,政府部门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彻底破除管理万能观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加强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法治化建设。

  • 标签: 网络 文化产业 市场 信息资源 配置 传播
  • 简介:孔子和佛陀作为世界级著名人物,他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印度历史文化乃至给世界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并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不同的研究者抱着各自的目的'进山探宝',以期找到东西方文化交融跳动的脉博.教育工作者寻到的是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德修养等,由此,我们窥见了教育教学的真谛和原则.

  • 标签: 孔子 佛陀 教育思想 探究
  • 简介:民办教育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利益,必然导致伦理冲突,关键是制度伦理、组织伦理直至个人的道德建构。

  • 标签: 契约伦理 价值冲突 伦理建构
  • 简介:鹃冠子有关教育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关于人性论他认为古今人性相同,趋利求安。关于政治教育,他认为明君主应不断提高精神修养,以神化天下。关于伦理教育,他主张官员推行教化,百姓提高道德修养。关于军事教育,他要求明君平素训练军队。关于知识教育,他提出九道说。这些看法在先秦教育思想史上很独特。

  • 标签: 鹖冠子 教育思想 先秦时期
  • 简介:经验教育科学必须走进理论领域。只有发展教育学者的理论思维能力,教育学才能成为科学。而要发展理论思维能力,就不能忽视向中外古代的思想家学习。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精华的教学论,至今仍闪发着光辉,应予发扬、光大。孔子的教学论,以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为首要问题。其中,“怎样学”的理论包括“时习”的学习态度和“学”与“思”结合的方法;“怎样教”的理论包括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思想。《论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学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二十字,应当成为我们今后建立科学的教学论体系时的理论借鉴。

  • 标签: 启发式教学 学习态度 孔子教育思想 教学理论 教育改革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