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以277名文科三、四年级大学生为被试,综合考察在故事、连线和命名任务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对创造表现影响。多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对于三个测验共同部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主效应均显著,但交互作用不显著。分别对每个任务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对于连线任务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主效应均显著;对于命名任务而言,外部动机主效应显著,内部动机主效应不显著;对于故事任务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主效应不显著。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之间在三个任务中均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对于不同任务,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贡献显著不同。

  • 标签: 学习心理学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创造力 认知需求 人格
  • 简介:通过对571名制造型企业管理者问卷调查,探索并验证了制造业管理胜任结构维度,检验了不同背景因素对管理胜任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管理胜任具有六维结构,包含22个指标,其信度和效度较好;不同管理层次管理者在制造过程控制和市场营销策划维度上评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企业规模下管理者在行业核心理念和产品系统管理维度上评价有显著性差异;产品系统管理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对制造业管理者绩效有良好预测力。同时发现,制造业管理胜任不能较好地解释周边绩效变异量。

  • 标签: 制造业 管理胜任力 结构模型 绩效
  • 简介:考察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社会创造关系、以及自我肯定、自我贬低在其中中介作用,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测验,父母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对540名5、6年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正向预测社会创造(γ=0.18),心理控制负向预测社会创造(γ=-0.28);(2)行为控制通过自我肯定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中介效应值为0.09),心理控制则通过自我贬低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中介效应值为0.05),模型总解释率R2=0.20。

  • 标签: 社会创造力 行为控制 心理控制 自我肯定 自我贬低
  • 简介: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和内隐认知理论,探讨了团队目标导向对团队创造影响,以及内隐协调在其中所起作用。通过分析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100个团队有效数据,得出团队学习目标导向和团队绩效趋向目标导向能够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团队绩效规避目标导向能够负向影响团队创造;团队学习目标导向和团队绩效趋向目标导向对内隐协调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内隐协调分别在团队学习目标导向和团队绩效趋向目标导向团队创造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果。

  • 标签: 团队目标导向 内隐协调 团队创造力
  • 简介:采用修订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筛选出创造水平低和创造水平高两组儿童,随机分配到头脑风暴法训练组、强制联想法训练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5周创造训练。结果显示,在创造开放性和精密性维度上.头脑风暴法对创造水平低儿童创造提高具有显著效应;两种训练方法对高创造水平儿童创造成绩提高不起作用。儿童创造训练应考虑个体原有的创造水平之间差异和方法有效性。

  • 标签: 创造力 头脑风暴法 强制联想法 训练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在同样外部强化条件下,不同心理控制区水平初、高中学生在创造变化,结果表明:初、高中内控组内控分数创造独特性分数之间相关值达到显著水平;初中内控组在创造三项指标上皆高于外控组;高中内控组在创造独特性、灵活性指标上高于外控组。

  • 标签: 外部强化 创造力 心理控制区 内部动机
  • 简介:为了从知识基础和创造性思维视角探讨跨学科知识整合条件,以125名高二学生为被试采用相关研究设计考察了学业成就、创造跨学科概念图创造能力关系。结果发现:(1)学业成就与跨学科概念图创作能力正相关:高成就组在命题、交叉和总分维度上表现优于低成就组;而中成就组在命题和总分维度上表现优于低成就组;(2)创造跨学科概念图创作能力正相关;创造流畅性和独创性跨学科概念图所有维度正相关;灵活性概念图创作命题、交叉、范例和总分正相关;(3)学业成就与创造力能够中等程度地预测跨学科概念图创作不同能力组被试分布。这表明学业成就和创造是跨学科知识整合基础。

  • 标签: 学业成就 创造力 跨学科概念图 跨学科知识整合
  • 简介:<正>引言创造是人类智慧表现,文明原动力。我国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长期封建意识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压抑和摧残了个人。怎样教会幼儿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培养其创造能力,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急待研究具体问题。实施怎样教育,给予何种训练才能充分挖掘孩子潜力,使他们创造得以发挥呢?本实验试图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尝试。一、幼儿创造培养现状和实验设想

  • 标签: 幼儿创造力 幼儿教师 幼儿园 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 创造性
  • 简介:<正>一、研究目的儿童初生后第一、二年就通过感知觉获得大量外界信息。但是,由这种一般感知觉获得信息是零碎、片断、表面的,不能精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只有通过观察——有目的、持续知觉活动才能对外界有比较完整、精确、深刻反映。观察是人们观察事物

  • 标签: 观察事物 图片 克服困难 幼儿园 实验报告 观察能力
  • 简介:虚拟现实、远程操作、远程通信等系统环境一般称为合成环境.合成环境特点是用户将以计算机为媒介物理上他分离环境进行交互.远程临境感是用户将自我知觉移入以计算机为媒介环境中时出现一种体验.本文论述了有关合成环境中远程临境感的人因素设计观点,实现远程临境感重要技术,以及关于远程临境感将来研究.

  • 标签: 虚拟现实 合成环境 远程临境感 远程操作仪
  • 简介:随着近些年商业丑闻曝光,学者们对企业领导者在道德方面所起作用进行了逐步探讨,提出了道德型领导(ethicalleadership)这一概念,专注于研究领导在道德方面的内涵。本文对道德型领导理论背景、定义、维度划分、测量方法及其相关因素和影响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在全面评述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三点展望。

  • 标签: 道德型领导力 维度划分与测量 影响因素 影响结果
  • 简介:通过个案跟踪和控制实验探讨了词汇飞跃本质。研究结果表明命名洞察具有现实性,且词汇飞跃命名洞察出现紧密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词汇量快速增长原因。命名洞察获得促进了词汇快速增长,标志着儿童建立起词汇指称之间匹配关系。词汇飞跃之后,儿童很快建立起词语间符号关系,并最终促进了儿童语法发展。基于此实证结果,本研究还建构了诠释词汇飞跃本质理论模型。

  • 标签: 词汇飞跃 命名洞察力 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
  • 简介:本研究利用自编儿童注意缺损多动障碍量表对一到六年级433名被试进行了测试。对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年龄、年级、性别、成绩及其父母年龄、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职业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 测验 影响因素
  • 简介:采用不当督导量表、追随力量表及规范承诺量表对700名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调查,考查追随在领导不当督导员工追随者规范承诺之间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不当督导对规范承诺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个体追随水平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规范承诺;(3)追随在不当督导规范承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标签: 不当督导 追随力 规范承诺
  • 简介:作为部队建设根本,如何提高官兵战斗是永盛不衰的话题。信息化条件下,官兵心理素质战斗精神对部队战斗影响越来越突出。无论是中国古代兵书,还是美军现代化研究,都将心理素质和战斗精神作为提高战斗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试图理清心理素质和战斗精神战斗关系,为提高部队战斗做出有益思考。

  • 标签: 心理素质 战斗精神 战斗力提升 教育训练
  • 简介:在大学生领导培养中借鉴中医有关思想,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领导培养和提升,而且对传承和推广传统中医文化也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医思想对大学生领导培养启示:吸收中医“和”精华,铸就大学生领导需具备优秀个人特质;借鉴中医“整体观”思想,协调好组织内外部发展;未雨绸缪“治未病”,提高大学生构想和预见能力。

  • 标签: 中医思想 大学生 领导力 培养
  • 简介:以10家IT企业305名员工为被试,采用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分析策略,考察领导行为对员工创造影响。变量中心分析发现,变革领导行为和交易领导行为均显著正向预测员工创造。个体中心分析发现,中变革/中交易与(中、低)被动结合领导类型最为普遍,占全部领导69.2%;无论被动放任行为高低,高变革高交易行为组合领导下员工创造最高,说明高变革和高交易领导行为结合最有利于员工创造,领导类型对员工创造影响主要由使用变革和交易这两种领导行为程度所决定。

  • 标签: 变革领导行为 交易领导行为 被动放任领导行为 员工创造力
  • 简介:本研究主要关注处于相对弱势位置个体在文化混搭条件下地位感知对其创造影响。研究者设定了两类文化混搭场景,并基于地位感知两种取向来探讨上述影响过程,第一种取向是基于平等地位感知均衡取向,第二种取向是基于低地位感知失衡取向。研究结果支持了均衡取向下创造力促进效应。(1)在'性别混搭'生活话语场景下,女性在均衡取向下平等地位感知比失衡性低地位感知对创造促进作用更明显;在'国别混搭'新闻话语场景下,中国人平等地位感知比低地位感知对创造促进作用更明显。(2)独立性自我构念强弱变化调节了地位感知对创造提升关系,高独立性个体在创意任务中更容易受到地位感知影响。(3)在'中美混搭'条件下,平等地位感知会削弱中国被试寻求内群体归属需求,进而在此中介作用下提高了创造水平。

  • 标签: 文化混搭 地位感知 均衡取向 失衡取向 个体创造力
  • 简介:1.创造研究现状现状造是人类一切行为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值得研究行为(Simmonton,2000)。尽管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对创造研究总有涉及,但是这一研究却一直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显学”,它总是作为“智力研究”一个多余同父异母兄弟,(Sternberg,1988)虽然他们同在一个家庭,但是却从未得到过公正对待。这种情况,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有所改变。美苏冷战和空问竞赛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创造性人才培养重要性。创造研究在美国成为一个研究专题,其标志是吉尔福特(GuilfordJ.P.)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大会(APA)上所作“论创造本质”主席演说辞。在吉尔福特推动下,美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掀起了创造研究热潮,一些研究甚至持续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只有少数几名学者还在持续着这些研究(如HowardGruber)。

  • 标签: 创造力研究 社会心理学 创造性人才培养 50年代 七十年代 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