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就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现行哲学体系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讨论的主题逐渐集中到"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它有关问题上来。现将讨论中的不同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对"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涵义,有以下几种理解:1、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包含着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基本内容的一个有机整体。2、既强调人

  • 标签: 实践唯物主义 本体论问题 实践本体论 体系问题 实践一元论 哲学基本问题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以及随后作出的关于中国梦的多方面讲话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正如我国学者辛向阳所说,中国梦始终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群众史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基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新话语。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客观规律 群众史观
  • 简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从劳动出发经由劳动的辩证运动实现劳动解放,最终实现人类解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辩证法实质就是劳动辩证法。劳动作为能动的目的性创造活动在现实社会历史中演变为异化劳动,是分工及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异化劳动的实质是生产的社会关系对劳动的强制,可见,劳动解放的实质是消除异化劳动,而这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实现。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 劳动辩证法 劳动解放
  • 简介:为了能够提纲挈领式地把握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所必须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以及它向社会科学所提供的特殊透视,必须考虑到四个相互联系着的领域和观点:社会、意识、历史与个人。[社会]1、社会不是许多个人的简单集合,'而是许许多多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集合'。但

  • 标签: 简单集合 人类实践活动 物质力量 社会形式 个性解放 生产过程
  • 简介:近年来,我国哲学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对这一体系的逻辑起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设想。但是,讨论并未达到认识上的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究竟应具备哪些条件还缺乏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本文将就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 标签: 理论体系 实体概念 人类社会 方法论原则 精神实体 历史主体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道德高尚是一个全面自由人的必要条件。如今腐败现象复杂多变,腐败分子大到“老虎”、小到“苍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道德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工程,反腐倡廉不仅要坚持德育主客体的统一、坚持党性教育、坚持权力观教育、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批判错误思潮,坚持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坚持规范与完善伦理道德制度体系。

  • 标签: 德育 反腐倡廉 伦理道德制度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德文手稿,充分表明恩格斯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贡献奠定一个逻辑基础——历史经验论。尽管手稿的写作过程由马克思占主导,马克思当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高于恩格斯,但是手稿中存在着马克思的“历史本质论”和恩格斯的“历史经验论”的两条不同思路,但不是根本性的对立。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 历史经验论 历史本质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含着具体而丰富的理论内容,其中国化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要使其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即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统摄其它理论内容的中国化。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至少要做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第一,重新阐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质,这是实现其正确合理中国化的理论前提;第二,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研究对象和内容,这是实现其中国化的主要路径;第三,重新建构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国化的学理体系,这是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目标。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化
  • 简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于不同时间、场合、受众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统一的框架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涉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个层面的内容都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 标签: 习近平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梦 改革开放
  • 简介: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斯密,在伦理学领域与经济学领域的二理悖反长期以来是经济学界和伦理学界的症结.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生活哲学)的视角,对斯密难题进行审查和廓清,以求其真谛所在.

  • 标签: 斯密难题 历史唯物主义 生活世界
  • 简介:周恩来不是哲学家,但胜似哲学家。我们仔细分析和研究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统战、外交等方面的思想和大量具体的社会活动,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他的高度哲学素养光辉的散射,在这中间,求真和坚持辩证法又是他思维方式的两个最鲜明特点。求真,就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倡“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反对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就是注重整体性

  • 标签: 周恩来 完全的社会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综合平衡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协调发展
  • 简介: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是村民自治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这种根本原因是通过两个直接原因起作用的:其一,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民在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后必然要求在政治上享有相应的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切身经济利益,而日渐式微的人民公社无法维护村民的利益。在这种现实的矛盾面前,农民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自发地创造了村民自治这种基层管理方式。其二,党和国家基于对社会规律——尤其是生产关系必须要和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必须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这一根本规律——的科学把握,主动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对农民的自治行为予以支持,也进一步推动了村民自治的产生及其制度化。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规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村民自治
  • 简介: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体现为文化思潮与政治思潮的杂糅,把握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必须明确其政治指向,并抓住其与资本逻辑兴起之间的关联.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超越必须仰赖于历史唯物主义,这样既能够遏制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负面效果,又能体现出中国文化、价值与道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立.

  • 标签: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 解放生产力 社会存在
  • 简介: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两条方法论原则,一是从“现有”出发构建“应有”;二是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看待“现有”。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于,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矛盾的次要方面严重阻碍了矛盾主要方面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科学调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各方面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让适应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生产关系都能顺其自然得到充分发展。第二,要按照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要求,在改革中用法制的手段理顺社会关系结构内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从国家利益出发,以理性和智慧应对和处理各种国际争端,积极营造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环境。

  • 标签: 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 现有 应有 社会基本矛盾
  • 简介:总结建国60年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到,解放思想,坚持实践导向,批判主观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思想前提;解放思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分析,是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方法论;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改革开放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主体。

  • 标签: 解放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导向 社会基本矛盾 以人为本
  • 简介: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再度兴起。学界大多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但也有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是历史观。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蕴的探讨,经历了从强调“方法”到寻求“方法”与现实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的不断深化过程。学者们肯定恩格斯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大多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上存在差异,但在思想实质上具有一致性。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 历史观 方法论
  • 简介:马克思的学说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个学说既表达了人的解放旨趣,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又表达了人的解放的历程,即对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过程的探索。人的解放的价值理想是贯穿马克思全部思想的一条红线。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解放 人的解放 异化劳动 实践
  • 简介:<正>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第二章,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严厉批判了马赫主义者对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歪曲和攻击,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本章共分六节.第一节至第三节着重批判了俄国马赫主义者切尔诺夫、巴扎罗夫和

  • 标签: 唯物主义认识论 经验批判主义 内容简介 列宁 马赫主义 相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