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说明犯罪成立条件作法并非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方法。事实上,从罗马法开始直到19世纪中叶各国刑法理论都是如此。而将犯罪视为符合构成要件违法有责行为德日犯罪论体系则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其中居核心地位构成要件理论经历了几次大修正。促使德日构成要件理论发生重大转变关键在于新康德主义哲学影响。德日犯罪论体系在限制国家刑罚权方面具有优势。

  • 标签: 构成要件 概念 理论 新康德主义
  • 简介:构成要件推迟实现,是指行为人原本预想是由自己第一行为引起结果,但第一行为并未引起结果,而实际上是由其后第二行为引起了结果情形;构成要件提前实现,是指行为人原本犯罪计划是,在第一行为之后由第二行为引起结果,但有违其预期,实际上是由第一行为引起了结果情形。此类问题属于因果关系错误一种类型,其解决最终仍然需要回归至犯罪论之根本:在客观方面能否认定构成要件该当性、在主观方面能否认定对该构成要件该当事实认识,对此有必要进行个别研究,且仅此即可。

  • 标签: 因果关系的错误 相当因果关系 构成要件的推迟实现 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
  • 简介:构成要件和违法性关系看,构成要件理论分为行为类型说、违法类型说和违法有责类型说,而构成要件机能一般认为分为罪刑法定主义机能、犯罪个别化机能、违法推定机能和故意规制机能.三种构成要件类型在实现构成要件四种机能上发挥着不同影响,因此,构成要件类型定位对构成要件机能理解和重视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 标签: 构成要件 机能 类型
  • 简介:问责制是美国民主宪政体制重要构成部分。在联邦层面,问责对象涵盖所有联邦行政部门及其所属行政官员。所涉官员承担责任可细分为个人责任和角色责任。人民是理所当然有权问责主体,但更多地是由垂直和水平关系中专门性机构和人员代表人民刑事问责权。问责事由主要包括财政问责、公正问责和绩效问责。问责程序则主要包括报告和调查、说明理由与批评性争论、以及制裁与救济措施实施等。

  • 标签: 行政责任 行政问责 问责制 美国行政法
  • 简介:一般而言,要成立故意犯罪,至少必须对构成要件该当事实存在认识或者预见。而在存在抽象事实错误场合,由于对实际实现构成要件该当事实不存在认识,因而原则上应否定故意犯罪成立。但在构成要件实质性重合限度内,亦可承认故意犯罪成立。刑法规定构成要件目的在于保护特定法益,所以,作为构成要件之符合标准,应以保护法益共通性作为绝对要件。

  • 标签: 构成要件的符合 抽象的事实错误 实质性重合 保护法益的共通性
  • 简介:转化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足以构成基本罪危害行为后,由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变化,并出现了特定犯罪情节,而使基本罪性质转化为另一重罪,而按重罪定罪量刑犯罪形态。转化犯构成特征分为客观特征和主观特征。客观特征主要由形式特征、前提、转化条件、法律特征等构成;主观特征主要围绕犯罪故意及犯意转化而展开。

  • 标签: 转化犯 客观特征 主观特征 行为人 本罪 构成特征
  • 简介:一、有关构成要件这个概念在日本刑法学中,通常理解是把犯罪成立要件区分为:①构成要件该当性,②违法性,③责任(有责性),然后对它们顺次进行了是否充足判断。有关第一个成立要件,构成要件该当性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构成要件概念问题。有关构成要件理解,在学说上可以分为:单纯行为类型说;违法行为类型说;违法有责行为类型说。其中,单纯行为类型说是这样一种观点,即否定构成要件是违法行为类型,否定构成要件该当性作为违法性基础,这种观点仅仅是少数说。

  • 标签: 构成要件 要件问题
  • 简介:《律师世界》1995年第7期刊登了邓小林同志《王某构成何罪》一文,针对文中所提四种观点,笔者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一)王某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满真相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行为。根据诈骗罪特征,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诈骗故意;客观上必须是用虚构事实或隐满真相欺骗方法,使财物所有人产生错觉,‘咱愿地”交出财物。本案中,王某与丁某、胡某事先没有通谋,事先也不知丁某、胡某会用空白发票去诈骗,所以王某主观上没有共同诈骗故意。客观上,王某只是趁同室开票员蓝某离开办公室之机,从蓝某发票本中撕走空白发票一套,即王某实施了秘密窃取空白发票一套行为,而没

  • 标签: 非法所得罪 空白发票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 逃避法律制裁
  • 简介:证据概念同实体法和诉讼程序紧密相连。两大法系、苏联以及我国证据概念论在法结构和思维模式上与各自实体法律责任构成相同构,分别为三阶层递进式、双层对合式和平面耦合式。在审判庭组成、庭审集中与否以及程序主导权分配等程序因素中,后者对证据概念模式影响最大,两大法系、苏联以及我国证据概念模式分别与职权主义、对抗制和超职权主义相对应。应当以证据构成思维来把握证据概念。我国应当移植大陆法系证据概念模式。

  • 标签: 证据的概念 证据的属性 证据的构成
  • 简介:<正>在我国刑法学界,随着德日刑法理论持续引入,关于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研究日趋深入。同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相比,阶层式犯罪论体系除了逻辑上精致性以外,在发挥认定犯罪这一最为根本机能方面是否具有更强实用性,成为值得研究课题。由于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属于平面耦合式结构,运用该体系认

  • 标签: 个别化 犯罪论体系 违法性 犯罪构成体系 体系性 有责性
  • 简介:“受贿罪共犯否定说”认为无身份者不能构成受贿罪共犯;“全然否定论”主张不仅无身份者不能构成受贿罪共犯而且其不可能构成所有纯正身份犯共犯。两种否定论都有其各自缺欠和弊端。立足于纯正身份犯内在规定性以及共犯处罚根据理论,无身份者可以构成纯正身份犯共犯(教唆犯和帮助犯)。

  • 标签: 无身份者 纯正身份犯 共犯
  • 简介:被告人张某,29岁,系某银行出纳员。由于厌倦本职工作,产生盗款外逃邪念。1998年5月10日下午5时结帐时,张某趁初点员忙于做结算表之机,将20万元现金藏于抽屉内。当晚20时许,张某返回营业室将该款盗出,随后流窜外省。同月25日,张某找人捎口信给检察院称:“如果你们保证不抓我,不给任何处理,我就回来投案,否则,我将消失。”检察机关案件侦办人随即写一便条交与张某父亲,保证不对其进行处理。张某遂于同月30日到检察机关供述了自己犯罪事实,并及时清退了全部赃款。后该案起诉至法院,在庭审中,被告人张某要求司法机关按照承诺对其犯罪行为不给任何处罚,并辱骂检察机关不守信用,后悔不该投案。

  • 标签: 自首 构成条件 犯罪事实 犯罪分子
  • 简介:违法行政并不是世界各国行政法和行政法学通用概念,对其理解多有歧义.本文从违法行政行为形式和构成要件角度来定位和描述行政执法中违法行政行为.先阐释实体违法和程序违法,行政违法和行政犯罪,作为违法和不为违法区分标准,再对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构成要件进行比较.以期有利于对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认识、预防和惩戒.

  • 标签: 违法行政 行政犯罪 行政违法 构成形式
  • 简介:善意取得制度不仅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大量运用,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也要求相关法律对此有所规定.本文从善意取得范围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并指出必须从法律上严格规定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

  • 标签: 善意取得制度 构成要件 司法实践 市场经济 相关法律
  • 简介:<正>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行数个性质相同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犯罪形态。虽然我国现行刑法未对连续犯构成要件作出规定,但目前我国审判实践却广泛运用连续犯刑法学理论分析相关犯罪形态,并普遍对所认定连续犯采用按一罪从重处罚原则。因而,从刑法学理论上对连续犯构成特征作出科学解释,便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极为重要意义。连续犯基本构成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连续犯必须基于连续意图支配下数个同一犯罪故意这是构成连续犯主观要件。连续犯这一主观特征具有如下几层涵义:

  • 标签: 连续犯罪 犯罪行为 犯罪故意 行为人 构成要件 犯罪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