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女性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血栓形成与其密切相关。随着月经周期、妊娠、绝经等生理状态的变化,女性体内凝血状态不断变化,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代谢、临床表现和防治策略存在特殊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健康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女医师工作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完成此建议,聚焦于女性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小板治疗和心房颤动、静脉血栓栓塞疾病治疗的特殊性,旨在促进我国女性血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女性 抗血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口服药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至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59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机、药物使用种类与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关系。结果559例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初发或复发疝、药物的种类等对于术后出血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严重出血的探查结果,严重出血主要与血管损伤和处理有关。结论合理的停用和桥接药物,避免损伤血管的遗漏是减少腹股沟疝术后出血的重要条件。

  • 标签: 疝,腹股沟 疝修补术 术后出血 手术方式 抗栓药物
  • 简介:摘要治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动态平衡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风险是治疗的关键,实施精准治疗策略可以使患者获益最大化。近年来我国心血管医师在冠心病治疗领域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本期重点号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我国冠心病领域的新探索,对实施精准治疗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抗栓治疗 精准
  • 简介:摘要近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领域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的进展。以TWILIGHT等研究为代表的降阶治疗探索是目前PCI术后血小板策略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而在合并心房颤动PCI患者中,联合新型口服药物的双联或短程三联方案的有效和安全性已获多项新研究的印证。比伐芦定新的研究结果将更新直接PCI凝的循证证据。新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使降阶策略的选择更加有章可依。相信更多有益的治疗探索必将造福国内PCI患者。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 抗栓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初发Graves病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2012年至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以ATD治疗的初发Graves病患者285例。121例患者ATD治疗达到标准后停药并完成2年随访,按是否复发分为复发与缓解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基线和停药时血清学指标与甲状腺彩超。Cox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Graves病复发相关性。结果65例患者停药后2年内复发。其中,早期复发患者存在Graves病遗传史和较高基线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特征。Graves病家族史、基线时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18.1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 ≥49.8 pmol/L)和TRAb(≥16.1 mIU/mL)水平、较大甲状腺肿(Ⅱ~Ⅲ度)和甲状腺体积(≥28.6 cm3)、高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峰速(STA-PV, ≥0.6 m/s)及停药时较高的TRAb水平(≥0.8 mIU/mL)与Graves病复发显著相关。基线时25-羟维生素D(≥14.7 ng/mL)和停药时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1.4 μIU/mL)较高可降低复发风险。结论Graves病家族史,治疗前重度Graves病临床表现、甲状腺血清学指标以及影像学特征均增加Graves病复发风险。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初发患者,需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停ATD时,建议将TRAb维持在正常偏低水平,TSH控制在1.4 μIU/mL至正常范围上限,以降低Graves病复发率。

  • 标签: 抗甲状腺药物 格雷夫斯病 预后因素 复发 缓解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F)是缺血性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口服凝药(OAC)是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手段,但是有些患者存在极高出血风险或OAC禁忌证。众多研究证实,对OAC耐受性差或存在禁忌证的AF患者,左心耳封堵术(LAAO)可作为替代OAC的非药物疗法,效果不劣于OAC治疗。近年来LAAO发展迅速,然而,LAAO后策略尚无统一标准,器械相关血栓(DRT)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复习最新相关文献,对LAAO术后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抗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方案的治疗现状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无组(32例)、利伐沙班组(41例)、华法林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在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的同时,无组不用凝或血小板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2.5 mg/d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治疗;观察比较各组1年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房颤类型及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年内,无组、利伐沙班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87%(7/32)、7.32%(3/41)、2.38%(1/42)、19.05%(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P < 0.05),各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75%(6/32)、29.27%(12/41)、4.76%(2/42)、4.76%(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P < 0.05);1年内,< 65岁、65~75岁、> 75岁各年龄段患者总血栓栓塞事件、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全因死亡、再入院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6、7.56,均P < 0.05)。结论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患者年龄增加死亡风险增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疾病 血栓形成倾向 血液凝固因子抑制剂 华法林 阿司匹林 预后 治疗方案 个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评估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初发Graves病停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2年至2019年南京中医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Graves病患者308例,ATD规范治疗后停药,据随访2年内是否复发进入复发组或缓解组,建立发现队列,bootstrap重抽样数据为验证队列。比较两组基线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Graves病相关检查指标。Cox回归筛选与Graves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Graves病复发风险评估系统(GRES)预测模型。评价GRES模型预测效应并与Graves病治疗后复发事件评分(GREAT评分)模型进行比较。结果170例完成随访,90例停药2年内复发。Graves病家族史,年轻(<30岁),中重度甲状腺肿(Ⅱ度~Ⅲ度),高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13 IU/L)水平,较大甲状腺体积(≥26.4 cm3)和低25羟维生素D水平[25(OH)D<14.7 ng/mL]6项因素进入预测模型:个体预后指数(PI)=0.672×家族史+0.405×年龄+0.491×甲状腺肿大程度+0.808×TRAb水平+1.423×甲状腺体积+0.579×25(OH)D水平。PI值≥1.449,停药后2年内复发风险较高。GRES模型评估Graves病患者停药后2年内是否复发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均较好,且优于GREAT评分。结论本研究构建的GRES模型可用于评估初发Graves病患者停药后2年内的复发风险,指导临床医师根据预测的复发风险高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缓解率。

  • 标签: 抗甲状腺药物 格雷夫斯病 复发风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后行双重血小板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瑞安市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例)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静脉溶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重血小板和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回归社会的能力变化,并观察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39/41),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χ2=5.145,P<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分别为(0.34±0.18)分、(92.15±6.73)分、(0.87±0.36)分,对照组分别为(0.92±0.35)分、(76.05±4.86)分、(1.64±0.52)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92、11.308、7.099,均P<0.05);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13±0.36)mPa/s、(1.39±0.31)mPa/s、(32.35±2.61)%,均低于对照组的(8.65±0.72)mPa/s、(1.62±0.47)mPa/s、(39.07±3.25)%(t=32.740、2.382、9.400,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脑出血和病死病例,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5,P>0.05)。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静脉溶治疗后,行双重血小板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 标签: 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药物疗法,联合 血液流变学 预后
  • 简介:摘要泌尿科医生在面对上尿路结石合并长期口服凝/血小板药物患者时,要考虑不停用抗血栓药会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也要权衡原发病与停止抗血栓后继发血栓的风险。目前临床上对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应该停用凝/血小板药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对长期口服凝/血小板药物患者上尿路结石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尿路结石 碎石术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摘要整合素是介导细胞-细胞和细胞-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一类黏附分子,它将胞外配体与胞内骨架、信号转导通路相联系,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Risuteganib(商品名:Luminate®)是一种广谱整合素抑制剂,具有新生血管、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神经保护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玻璃体黄斑牵引、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多种眼底疾病。Risuteganib已成功达到三项2期临床试验终点,并即将开展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3期临床试验。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risuteganib的耐受性良好,没有出现药物相关的毒性反应或反复眼内注射引起的炎症。基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长的药效持续时间,眼内注射整合素药物risuteganib既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独立疗法,也可作为现有VEGF药物治疗的补充疗法。

  • 标签: 整合素类 玻璃体脱离 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黄斑水肿/药物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直接口服药物(DOACs)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凝及预防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临床证据不断增加,使其在VTE凝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内外在VTE的诊治及预防指南中推荐的级别不断提高,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但在临床应用中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DOACs在肿瘤相关VTE治疗、在VTE预防以及在儿童VTE治疗等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提出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 标签: 抗凝药 静脉血栓栓塞 治疗 预防
  • 作者: 王晶 李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1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内科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00060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属于恶性程度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侵袭性强,可迅速进展,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SCLC对放疗和化疗敏感,多年来,放化疗一直是SCLC的主要一线治疗手段,但治疗后极易耐药,因此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受到关注。目前,血管生成药物主要聚焦于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如恩度)、血管生成融合蛋白(如阿柏西普)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安罗替尼等)4类。但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还存在一些瓶颈,探索更好的联合治疗方案和有效的双领域、多靶点药物是努力的正确方向。

  • 标签: 小细胞肺癌 抗血管生成药物 抗VEGF单克隆抗体 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进展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已知眼压升高是导致疾病进展的持续危险因素。目前对于减缓青光眼进展唯一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是降低眼压。一般来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不可再生,所以视神经保护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青光眼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药物研发水平的提高,新型青光眼药物逐渐问市。本文将对新型青光眼药物的机制、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尚在研究中的新靶点进行综述。

  • 标签: 青光眼 青光眼,开角型 青光眼,闭角型 高眼压 视神经损伤 药物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胆碱能药物作为支气管扩张剂在治疗阻塞性气道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胆碱能药物分短效胆碱能药物(short-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SAMA)和长效胆碱能药物(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LAMA)。异丙托溴铵是儿科临床常用的SAMA,经吸入途径给药。异丙托溴铵和短效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以控制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哮喘患者的急性发作。噻托溴铵既是LAMA,又是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它与M1、M2、M3受体选择性竞争性结合。噻托溴铵可减少Th2细胞因子和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气道重塑。该文就胆碱能药物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哮喘 短效抗胆碱能药物 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术后应用不同方案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差异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0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患者术后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双联血小板组(A组,54例)、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组(B组,70例)以及利伐沙班联合西洛他唑组(C组,77例)。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3、6个月随访资料。结果三组患者随访期间ABI、Rutherford分级、下肢动脉栓塞发生率及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患者术后3、6个月靶血管通畅率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P=0.010,术后6个月P=0.009)。A组与C组临床驱动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三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西洛他唑治疗方案相较于双联血小板治疗方案可以降低临床驱动血管重建概率,提高一期通畅率,并且短期内出血风险未见增加。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 腔内治疗 抗血栓治疗 再狭窄
  • 作者: 叶小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重庆 400000
  • 简介:什么是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物是一类有效的抗菌、抗病毒、滴虫原虫、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抗生素,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不能用于治疗寄生虫病。

  • 标签: 抗微生物类药物;药物使用
  • 简介:摘要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是引起非细菌性急性和散发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针对NoV感染的治疗药物主要是以NoV复制的各个环节、宿主细胞因子以及免疫调节因子为靶点设计的抗病毒药物。本文以NoV药物为重点进行综述,旨在为NoV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诺如病毒 小分子抑制剂 药物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