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效贴联合踝足力训练对柔韧性扁平足患儿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柔韧性扁平足患儿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40足)和对照组(22例,41足)。治疗组患儿采用内效贴贴扎联合踝足力训练,对照组患儿仅采取踝足力训练。贴扎主要采用足底感觉输入贴扎、足弓感觉输入贴扎和足跟力学矫正贴扎,频率为每周1次,贴布每次于体表保持3 d后由患者自行移除,连续贴扎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由相同治疗师和数据分析人员于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足底压力[足弓指数(AI)]和步态评估[包括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最大跖屈角度、支撑相(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GRF1)、踝关节最大功率、步长、步速、步宽和步态偏差指数GDI)]。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AI、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STP平均外翻角度、GDI、踝关节最大功率、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步速和步宽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AI、GDI和步长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和步宽分别为(-0.29±0.23)°、(63.83±4.82)°、(1.14±0.09)N/kg·G和(9.80±1.47)cm,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效贴贴扎结合踝足力训练能够改善柔韧性平足患儿踝关节屈伸运动范围,调整足触地时的姿势准备,增加踝关节稳定性控制,提高垂直方向地反力及踝关节做功能力,达到改善足部形态及步行功能的作用。

  • 标签: 柔韧性扁平足 儿童 肌内效贴 三维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膝关节力与步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其步行能力的因素。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27例进行双侧股四头、腘绳徒手力评定(MMT)、峰力矩测试(PT)、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 Ⅱ)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确定股四头MMT、腘绳MMT、股四头PT和腘绳PT与10MWT和WISCI Ⅱ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10MWT和WISCI Ⅱ的影响因素。结果腘绳MMT与10MWT呈显著负相关(r=-0.703,P<0.01),与WISCI Ⅱ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1);腘绳PT与10MWT呈中等负相关(r=-0.413,P<0.05),与WISCI Ⅱ呈中等正相关(r=0.433,P<0.05)。10MWT与WISCI Ⅱ呈强负相关(r=-0.986,P<0.01)。腘绳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最主要因素(r2分别为0.549和0.536),股四头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的次要因素。腘绳和股四头的MMT对10MWT和WISCI Ⅱ变化的总贡献率分别为62.5%和64.1%。结论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膝关节屈力与其10MWT和WISCIⅡ有显著相关性,膝关节屈伸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步行功能。

  • 标签: 不完全脊髓损伤 肌力 步速 脊髓损伤步行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腿后内静脉畸形致马蹄足畸形原因,探索相应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小腿后内静脉畸形合并马蹄足畸形病例,共69例,男33例,女36例;年龄2~47岁,平均7.7岁。结合患者主诉、体格检查及MRI检查明确诊断并将致畸原因分为2类。(1)疼痛性障碍:病史、主诉及体格检查提示,患肢镇痛或被动情况下,踝关节背伸可大于75度;(2)挛缩性障碍:病史及体格检查提示患肢镇痛或被动情况下,踝关节背伸小于15度,呈挛缩马蹄足畸形。对于疼痛性障碍患者首选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行手术治疗。挛缩性障碍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为单纯静脉畸形切除术和静脉畸形切除术+跟腱Z形吻合延长术。所有行手术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功能康复锻炼。随访期间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计算满意率。结果本组69例,疼痛性障碍13例,均首选药物保守治疗,其中4例因效果不佳转行手术治疗,满意率为69.2%(9/13)。挛缩性障碍5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静脉畸形切除术11例,行静脉畸形切除+跟腱Z形吻合延长术45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除3例有轻度跛行外,其余53例恢复正常功能,满意率为94.6%(53/56),患者自我满意率100%。结论挛缩性障碍是小腿后静脉畸形合并马蹄足畸形的主要病因,首选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疼痛性障碍导致的功能性马蹄足畸形,首选药物保守治疗,如效果不理想,选择手术治疗可以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肌内静脉畸形 挛缩 疼痛 马蹄足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5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面部表情控制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2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采用H-B量表和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采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质量;采用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侧眼轮匝、口轮匝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M波波幅;记录随访期间面痉挛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 (60/65 )、对照组为76.9%(50/6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5,P=0.039)。治疗后,观察组H-B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t=3.438,P<0.01),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t=2.674,P=0.032);观察组FDIP评分低于对照组(t=3.986,P<0.01);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t=4.621,P <0.01);观察组眼轮匝[(2.51±0.27)ms比(2.82±0.46)ms,t=4.258]与口轮匝[(2.97±0.22)ms比(3.35±0.40) ms,t=4.783]NCV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眼轮匝[(1.83±0.45)mV比(1.30±0.39)mV,t=3.827]与口轮匝[(2.58±0.60)mV比(1.97±0.36)mV,t=4.017]M波波幅高于对照组(P <0.01)。随访期间观察组面痉挛发生率为4.62% (3/65)、对照组为15.38% (10/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1,P=0.033)。结论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有助于降低面痉挛发生风险。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针灸疗法 康复 诱发电位 治疗,临床研究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MRI在小儿肠神经元发育异常症(intestinal dysganglionosis,IDs)中评估肛周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4例无直肠肛管疾病小儿及34例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类缘病患儿的盆底MRI表现,对比观察肛提及肛门括约肌发育情况。结果无直肠肛管疾病儿童肛提及肛门括约肌均显示良好,形态规则,内部信号均匀。34例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类缘病患儿中,HD患儿25例,HAD患儿9例。28例(82.35%)均显示扩张段及远端鸟嘴样狭窄的痉挛狭窄,30例(88.24%)可见扩张段肠壁不同程度的增厚。27例(79.41%)表现为盆底形态异常。22例(64.71%)表现为肛门括约肌形态异常,两侧形态不对称,腹不规则增厚;5例(14.71%)表现为耻骨直肠形态异常,两侧腹不对称,一侧较另一侧不均匀增厚;7例(20.58%)表现为肛门括约肌、耻骨直肠形态对称规则,边缘光滑清楚,腹无明显增厚,内部信号均匀。结论MRI可清晰显示肛提及肛门括约肌的发育情况,且安全无辐射,为IDs患儿制定手术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影像学支持。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肠神经元发育异常症 先天性巨结肠 巨结肠类缘病 肛提肌 肛门括约肌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研究糖尿病患者腓肠肌及比目鱼的剪切波速度变化。方法应用VTQ技术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的35例糖尿病患者及22例健康人的小腿后侧进行检测,分别于踝关节自然位、最大背屈位及最大跖屈位下在纵切获得双侧小腿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的剪切波速度。比较糖尿病组小腿后侧不同肌肉在踝关节同一体位下剪切波速度的差异,比较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同一体位下对应小腿肌肉的剪切波速度,同时分析小腿后侧不同肌肉在不同体位下获得剪切波速度的重测信度。结果在踝关节自然位置、最大背屈位,最大跖屈位下,糖尿病组的左右侧小腿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及比目鱼的剪切波速度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踝关节在同一体位下,腓肠肌内侧头与腓肠肌外侧头剪切波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腓肠肌内侧头与比目鱼的剪切波速度在3种体位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5.348、52.364、30.348、45.697、51.621、39.318,P均<0.001),而腓肠肌外侧头与比目鱼的剪切波速度仅在最大背屈位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6.636、47.288,P均<0.001)。分别于踝关节自然位置、最大背屈位、最大跖屈位下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的小腿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及比目鱼的剪切波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8、4.110、2.202、10.852、2.246、2.682、2.493、2.541、2.355、2.139,Z=-3.203、2.829、-2.698、-2.912、-3.185、-3.177、-5.439、-2.796,P均<0.05)。腓肠肌内外侧头及比目鱼在3种体位下剪切波速度的重复测量组内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75,重测信度较好。结论糖尿病可能会导致小腿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及比目鱼肌肉的剪切波速度降低,并且糖尿病患者小腿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及比目鱼的剪切波速度与踝关节体位相关,不同肌肉肌肉的剪切波速度也有差异。

  • 标签: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 剪切波速度 腓肠肌 比目鱼肌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侧上唇动脉-同侧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侧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止点。术后行口周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侧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 标签: 唇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Gillies扇形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退变特征及生物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2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椎X线和MRI测量,指标包括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分级、顶椎上下间盘平面横截面积(CSA)、腰大和背伸(包括竖脊和多裂)脂肪浸润率(FIR)、横截面积差异指数(CDI)和脂肪浸润差异指数(FID),评价椎旁退变和冠状面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236例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10.4°~57.8°(18.72 ± 6.44)°;不同性别、侧凸方向和顶椎位置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顶椎旋转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3.82 ± 1.06) cm2比(3.68 ± 1.01) cm2],多裂、背伸和椎旁(包括腰大、腰方、竖脊和多裂)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9.80 ± 2.14) cm2比(10.46 ± 2.60)cm2、(18.18 ± 3.03) cm2比(19.79 ± 3.22) cm2和(25.25 ± 5.06) cm2比(27.86 ± 6.9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腰方和竖脊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和腰方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6.62 ± 3.09) cm2比(6.40 ± 3.23) cm2和(4.58 ± 0.57) cm2比(4.45 ± 0.64) cm2],多裂和背伸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 [(9.49 ± 3.10) cm2比(10.32 ± 4.06) cm2和(19.31 ± 4.36) cm2比(20.54 ± 5.6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竖脊和椎旁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下间盘平面背伸凹侧FIR明显大于凸侧[(31.83 ± 11.04)%比(24.37 ± 12.76)%和(38.62 ± 10.09)%比(31.80 ± 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大凹侧与凸侧F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顶椎上下间盘平面多裂、背伸、椎旁CDI和背伸FID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均呈正相关(顶椎上间盘平面:r = 0.94、0.70、0.86和0.90,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r = 0.92、0.94、0.81和0.66,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呈正相关(r = 0.73,P<0.01),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无相关性(r = 0.17,P>0.05)。顶椎位于L2和L3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和腰方CSA均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顶椎位于L2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竖脊凹侧CSA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病变进展过程中腰椎前屈/背伸群生物力学效应存在差异,其中背伸能够有效抑制退行性病变;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应将保护椎旁功能放在重要位置。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椎旁肌 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退变特征及生物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2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椎X线和MRI测量,指标包括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分级、顶椎上下间盘平面横截面积(CSA)、腰大和背伸(包括竖脊和多裂)脂肪浸润率(FIR)、横截面积差异指数(CDI)和脂肪浸润差异指数(FID),评价椎旁退变和冠状面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236例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10.4°~57.8°(18.72 ± 6.44)°;不同性别、侧凸方向和顶椎位置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顶椎旋转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3.82 ± 1.06) cm2比(3.68 ± 1.01) cm2],多裂、背伸和椎旁(包括腰大、腰方、竖脊和多裂)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9.80 ± 2.14) cm2比(10.46 ± 2.60)cm2、(18.18 ± 3.03) cm2比(19.79 ± 3.22) cm2和(25.25 ± 5.06) cm2比(27.86 ± 6.9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腰方和竖脊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和腰方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6.62 ± 3.09) cm2比(6.40 ± 3.23) cm2和(4.58 ± 0.57) cm2比(4.45 ± 0.64) cm2],多裂和背伸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 [(9.49 ± 3.10) cm2比(10.32 ± 4.06) cm2和(19.31 ± 4.36) cm2比(20.54 ± 5.6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竖脊和椎旁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下间盘平面背伸凹侧FIR明显大于凸侧[(31.83 ± 11.04)%比(24.37 ± 12.76)%和(38.62 ± 10.09)%比(31.80 ± 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大凹侧与凸侧F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顶椎上下间盘平面多裂、背伸、椎旁CDI和背伸FID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均呈正相关(顶椎上间盘平面:r = 0.94、0.70、0.86和0.90,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r = 0.92、0.94、0.81和0.66,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呈正相关(r = 0.73,P<0.01),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无相关性(r = 0.17,P>0.05)。顶椎位于L2和L3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和腰方CSA均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顶椎位于L2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竖脊凹侧CSA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病变进展过程中腰椎前屈/背伸群生物力学效应存在差异,其中背伸能够有效抑制退行性病变;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应将保护椎旁功能放在重要位置。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椎旁肌 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Roussouly分型下椎旁在腰椎不同节段的分布特点,探讨椎旁退变在不同Roussouly分型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责任节段:L2,3 3例(2.9%)、L3,4 14例(13.7%)、L4,5 58例(56.9%),L5S1 27例(23.5%)。依据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的Roussouly分型进行分组,Ⅰ型组29例(28.4%),年龄为(57.0±11.7)岁(范围43~72岁);Ⅱ型组31例(30.4%),年龄为(56.9±10.3)岁(范围40~77岁);Ⅲ型组28例(27.5%),年龄为(53.5±12.9)岁(范围42~70岁);Ⅳ型组14例(13.7%),年龄为(59.7±9.5)岁(范围51~70岁)。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选取L1-2、L2-3、L3-4、L4-5及L5S1正中椎间盘水平的轴位MRI,分别测量椎旁(背伸及腰大)和相应节段椎间盘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计算肌肉的相对横截面积(relative cross-sectional area,RCSA)。四组患者椎旁RCSA的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四组患者的年龄(F=1.067,P=0.367)、性别(χ2=2.412,P=0.491)和体质指数(F=0.326,P=0.48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ussoulyⅠ型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为(31.5±6.5)分(F=3.207,P=0.047),心理功能为(33.9±5.7)分(F=3.409,P=0.031),均低于其他三型。各型间腰痛VAS评分(F=0.140,P>0.05)、下肢痛VAS评分(F=0.622,P>0.05)及ODI(F=1.075,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L1-2~L5S1椎间盘水平,Roussouly Ⅳ型患者的腰大RCSA均明显低于其他三型(P<0.05),而Ⅰ、Ⅱ和Ⅲ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ussoulyⅠ型、Ⅱ型患者背伸RCSA在L1-2~L5S1椎间盘水平明显低于Ⅲ型、Ⅳ型(P<0.05),而Ⅰ型与Ⅱ型、Ⅲ型与Ⅳ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四组患者腰大与背伸RCSA在L1-2~L5S1椎间盘水平均呈递增趋势,但Ⅱ型患者比值较高,而Ⅳ型较低。结论不同Roussouly分型患者椎旁RCSA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椎旁与脊柱矢状位形态相关,矢状位形态可能在椎旁退变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磁共振成像
  • 作者: 李阳 龙梅娟 李延婷 焦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053
  • 简介:摘要纤维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患者多存在胃肠道症状,其胃肠道菌群组成及部分菌的丰度常发生改变,且菌代谢活动可能与FMS的症状轻重有关。采用中药调理肝脾、传统功法调畅气机治疗FMS,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其疗效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代谢有关。

  • 标签: 纤维肌痛 肠道菌群 微生物-肠-脑轴 中医 机制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躯干核心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于常规康复训练前先进行躯干核心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 MW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以及生理耗能指数(PCI)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及运动效能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10 MWT、FMA-L以及PC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治疗2周、8周后,发现2组患者BBS、10 MWT、FMA-L以及PCI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BBS[(48.23±8.97)分]以及PCI[(0.234±0.176)beats/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BBS[(54.38±6.17)分]、10 MWT[(0.83±0.51)m/s]、FMA-L[(25.6±6.04)分]以及PCI[(0.221±0.135)beats/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躯干核心肌内效贴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肌内效贴 核心肌群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卒中患者实施双、单桥式运动对相关核心肌电活动的影响,探讨发现其规律和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仪采集患者双、单桥式运动时竖脊、腹直、臀大和股二头表面电信号,分析其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RMS)和电积分值(integrate electromyography,IEMG)。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Q1,Q3)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相关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双桥运动时健、患侧臀大RMS[30.0(21.3,45.5)µV与24.0(14.0,35.8)µV]和IEMG[15.5.(10.0,23.0)µV∙s与9.0(5.0,13.0)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7、4.19,P值分别为0.039、<0.001);双桥运动时健、患侧股二头RMS[31.0(15.3,70.0)µV与17.0(11.0,28.8)µV]和IEMG[14.5(8.0,26.5)µV∙s与7.0(5.0,10.8)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44、3.64,P值分别为0.001、<0.001);单桥运动时健、患侧臀大RMS[38.5(32.3,46.0)µV与35.0(22.3,43.0)µV]和IEMG[16.5(12.0,22.8)µV∙s与12.0(7.0,21.0)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4、2.45,P值分别为0.025、0.014);单桥运动时健、患侧股二头RMS[38.0(15.3,70.0)µV与19.0(12.0,35.5)µV]和IEMG[16.0(10.0,27.0)µV∙s与6.5(5.0,12.5)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98、4.34,P值分别为0.003、<0.001);患侧双、单桥臀大的RMS[24.0(14.0,35.8)µV与35.0(22.3,43.0)µV]和IEMG[9.0(5.0,13.0)µV∙s与12.0(7.0,21.0)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4、1.99,P值分别为0.025、0.047)。结论双、单桥式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相关核心肌有一定改善作用,且对于臀大激活程度单桥更优于双桥。

  • 标签: 脑卒中 桥式运动 表面肌电 核心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阔瓣在电烧伤后肩周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8例、右上肢5例,均为Ⅲ~Ⅳ度焦痂创面,其中伴有肱二头缺损6例、三角缺损3例、肱三头缺损2例、肩周多条肌肉复合缺损2例。手术分2个阶段进行,Ⅰ期行肩周电烧伤创面清创探查,在保证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局部组织、保存肢体。最后1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6 cm~40 cm×15 cm,肌肉缺损面积为8 cm×4 cm~19 cm×12 cm,7例患者伴有肱骨外露。Ⅱ期根据残留肢体缺损程度,采用背阔瓣行肩周力重建,背阔瓣切取面积为15 cm×6 cm~20 cm×18 cm,剩余创面采用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瓣成活和创面封闭情况及随访时供受区外观。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参照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系统,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肩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例患者肩周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残余创面,其中1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换药后再次行自体头部刃厚皮移植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肩周瓣外形饱满、不臃肿,修复区域萎缩性瘢痕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瓣供区遗留线性缝合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60~90°,上举120~180°,力恢复Ⅳ级以上8例、Ⅲ级5例;肩关节功能评定为优8例、良5例;10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背阔瓣的应用为肩周电烧伤后力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区外形好,上肢功能预后较佳。

  • 标签: 烧伤,电 肩周 肌力重建 背阔肌肌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静脉肩胛舌骨淋巴结(jugulo-omohyoid lymph nodes,JOHLN)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内静脉后淋巴结转移的预警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于本中心行侧颈清扫的患者资料,分析JOHLN与颈内静脉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JOHLN预测颈内静脉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5%、46.4%、82.0%、49.1%、74.1%,上部肿瘤JOHLN预测的准确率为84.3%;本研究有11例出现侧颈跳跃式转移,均有JOHLN转移,其中9例为上部肿瘤,2例位于中部。跳跃式转移中有6例出现颈内静脉后淋巴结转移,且均为上部肿瘤。结论JOHLN能有效预测侧颈转移的风险。尤其是上部PTC,术前评估JOHLN,可帮助决策侧颈淋巴结清扫,减少再次手术或避免侧颈部过度治疗;对于上部肿瘤,JOHLN可能是癌细胞向侧颈转移的优先通道;JOHLN可能是上部肿瘤发生跳跃式转移的媒介。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估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头顶枕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天津市工人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例采用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6~68岁。病变均为恶性肿瘤所致的颅骨缺损及硬脑膜外露。本组病例对斜方皮瓣切取进行了改进,利用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上述缺损,即切取皮瓣时远端自背阔深层分离,组织瓣携带部分背阔,其大小视硬脑膜缺损大小而定。结果8例患者的创面面积为12 cm×8 cm~17 cm×15 cm,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7例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2 d组织瓣远端出现水泡和瘀斑,经换药10 d后痊愈。本组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皮瓣均存活,术后背部供区少许瘢痕增生,复查肩关节活动均无明显异常。结论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皮瓣 斜方肌 背阔肌 头皮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力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及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力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疲劳程度进行评定,并对比治疗期间2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TI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除M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SAP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3周的呼吸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呼吸力及吸气耐力,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咳嗽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并缓解其疲劳程度。

  • 标签: 脑卒中 呼吸肌训练 电刺激 肺功能 呼吸肌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臂屈起点下移治疗缺血性挛缩手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共诊治10例轻、中型前臂缺血性挛缩手畸形患者,通过前臂屈起点下移,肌肉、肌腱及神经粘连松解,恢复或改善手功能。术后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0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腕、手部屈曲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矫正,获得了良好的功能效果。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平伸位或背伸时,所有指关节均可主动伸直或接近伸直,屈伸力达到M4+。手指抓捏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可满足日常生活和基本工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通过前臂屈起点下移治疗轻、中型缺血性挛缩手畸形,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术后疗效较满意。

  • 标签: 缺血性肌挛缩 前臂 屈肌下移 手功能重建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膈功能障碍在重症患者中非常普遍,同时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吸气训练在世界各地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并不是一种标准做法。国内,ICU内吸气训练的临床研究较少,各项研究之间训练方法差异较大。因此,文章阐述了危重症相关膈功能障碍的定义、发病机制、评估与诊断、吸气训练的指征及训练方法,以期国内临床医务人员重视危重症相关膈功能障碍及规范的吸气训练。

  • 标签:
  • 简介:摘要Dysferli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Dysferlin蛋白的DYSF基因突变引起,主要在青年中起病,临床特点是缓慢进展性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Dysferlin病在临床上易误诊,本文报道Dysferlin病被误诊为肝炎和多发性炎1例。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基因测序 Dysferlin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