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悼亡和西方挽歌封死亡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本文考察了中国悼亡和西方挽歌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徵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从内容风格上看,中国悼亡多描写真实的亡妻感受,着力描绘亡人生前的情景与场景,抒发封于生死离别的伤感,忠实地传达出哀悼之情,格调大多悲戚。西方挽歌多回忆往日的欢爱,或歌颂伴随死神时坦然超脱的人生态度;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悼亡多以记梦的形式描写作者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西方挽歌也有描写梦中的欢乐与爱恋,但西方人相信亡人会在天堂永生,往日的快乐也就可以凭借相通的心灵得以延续。因此,西方挽歌多沉浸在一种恬静超凡的宗教氛围之中;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中国诗人通过表现内心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剧烈冲突来宣泄难以压抑的悲伤情绪,而西方诗人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宗教观和自然观,在诗歌中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悼亡诗 挽歌诗 差异 文化根源
  • 简介:现代西方翻译理论来审视中国的翻译家必将有一番新的发现,这点对于个案诗人兼翻译家陆志韦的译研究同样适用。文章重点追寻陆志韦早年译方式嬗变的踪迹,说明译者在重写原诗的过程中,因受接受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翻译诗学观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形成迥异的译诗风格,他的译对早年汉语诗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标签: 译诗 规范 诗学观 翻译策略
  • 简介:骨质疏松(生命的一种屈辱)是一个如此绝妙的病名——那些小小的”喔”.骨头上的小洞当雨落进去.会让一个老妪像我一样不能动弹.如瑞士奶酪般多孔。我在胯部和膝部打了排孔像被括号包围自打我萎缩的脊椎开始骨质疏松——还有我的四肢都萎缩成了蕾丝,像玻璃碰撞石头般易碎。

  • 标签: 回旋 骨质疏松
  • 简介:辜正坤先生提出了鉴赏诗歌的'五象美'论,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提出了新的角度。译也可以五象美的角度鉴赏,所以从这五象美的角度对辜正坤先生所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做简要的评论。

  • 标签: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辜正坤 五象美
  • 简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窗池晚莲方谢,窗秋竹意深③。更无人作伴,惟对一张琴。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钟缝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

  • 标签: 白居易诗 晚莲 新醅 垂钩 秋竹 问刘十九
  • 简介:视觉能展示一幅耐人寻味的可视的具象,这种具象不仅是视觉语篇的表意手段,而且还是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本文从自然具象、社会具象、生理具象和心理具象等方面对视觉语篇的具象衔接手段进行剖析,以揭示其语篇的生成机制。

  • 标签: 视觉诗 语篇 具象衔接
  • 简介:《警察与赞美》(TheCopandtheAnthem)是欧·亨利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现实的悲惨,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这个短篇写的是一个流浪汉,衣食无着,想去监狱度过寒冬,有意犯法,警察却不去抓他。但他听了赞美,深受感动,决心忏悔过去,重新做

  • 标签: 欧·亨利 衣食无着 himself 索贝 REVOLUTION 主人公性格
  • 简介:语言学家对语音与语义的关系一直持不同看法,一派持理据说,认为在名与物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由于名称不过是事物的模仿,故能通过名称来了解事物。另一派持任意说,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任意说事实上已为大多数语言学者所接受。如果一个符号真的是一个外界事物的模仿,那么这个符号便可以从自身中得到解释,与语言中的其他成分毫无关联。但大多数语言学者,尤其是语法学家,一直力图在语言中寻求规则(亦即联系)。他们把语言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加以研究,这也就意味着承认了任意说。目前,任意说更明确地被人们所接受。索绪尔(Saussure)肯定了名称与所指事物之间的

  • 标签: 英诗 语言学者 语法学家 外界事物 双元音 任意性
  • 简介:  WritingTips--英文写作常识(1)  Manyreadersaskedmeabouthowtoimprovetheirwritingskills.IpersonallythinkwritingisthemostimportantandalsothemostdifficultpartinlearningEnglishasasecondlanguage.Today,we'lltalkaboutsomebasicrulesinEnglishwriting.If,somehow,yourteachertaughtyouthingsthataredifferentfromwhatIamgoingtotellyoubelow,pleasefollowyourteacher,becausesheorheistheonewhowillgradeyourpaper.……

  • 标签: 教正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长期以来,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在许多学术领域中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外语教学界,特别是自六十年代以来,“外语思维”的说法成了应用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师们关注的话题。尽管这种观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争论颇多,然而它在我国外语界却一直广泛地得到接受并被奉为外语学习的座右铭和最高目标。本文拟从心理语言学对思维与语言问题的一些研究出发,对“外语思维”

  • 标签: 外语思维 外语教学界 心理语言学 内部言语 语界 言语表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词,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性的东西。後来,“气”成为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多指作者的才能、气质、及其作品风格等。,作为凝聚思想和感情的语言表现形式,最能体现“气”之万千变化。“气”集风格、意象、神韵于一体,译也应是这样的一个整体。译气,是译的一种追求,它以译字和译意为基础,但更讲究用词的技法,表现封原诗多方面的洞察力——原诗的意义、语气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着重整体的欣赏效果。

  • 标签: 译字 译意 译气
  • 简介:本文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语境、经验意义与人际意义、型式化与偏离来探索其主题意义,进一步证明语言学分析可以为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语境 经验意义 人际意义 型式化 偏离
  • 简介:在叙事文本中,需将叙述主体与文学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对抒情主体和文学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进行对应的区分同样必要。然而,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关系有所不同。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体往往是一个具有自反性的主体,抒情人大多是自身故事的抒情人,与诗人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不能将二者相互等同。在《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中,抒情主体与文学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错综复杂。分析与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从整体上理解诗歌与诗歌的抒情人至关重要。从叙事学相关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可获得新的见解。

  • 标签: 《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 文学主体 抒情主体
  • 简介:本文通过比较刘禹锡的几种英译文,探讨诗词双关语的三种翻译策略--注释法、明晰化(二语双关)及模仿式.诗歌翻译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双关语的翻译尤其如此.译者所翻译的只能是自己对原诗的诠释,成功与否只是程度有所差异,既没有哪种译文可以做到与原诗完全对等,也不存在最理想的或不可替代的翻译策略.一首应该存在若干种策略不同、各有所长的译文.

  • 标签: 双关语 翻译策略 汉译英 古代诗词 文学翻译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