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我国古代爱情诗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剖析《西洲曲》,尝试为古代诗歌的分析和欣赏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西洲曲》 隐喻 转喻 认知
  • 简介: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其间接性、情感性以及形象性的特点,使得文学语言的解读和分析有别于其他语言。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对文学语言进行分析,是文学批评的一种全新尝试。认知语言学对文学语言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指导,认知语言学影响下的文学理论的认知批评模式,更是近几年来文学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认知批评通过认知科学来探索作者、读者以及文本的关系,从而为新时期文艺理论的繁荣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 标签: 文学语言 文学批评 认知语言学 认知批评
  • 简介:"自然"在《李尔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说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念基础上行动,所有这些对于自然的理解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派,而李尔和爱德蒙关于自然的观点则是两派观点的代表。本文试图从李尔和爱德蒙以自然去挑战法律和秩序这个角度去认识李尔和爱德蒙各自对于自然看法的异同,采用的方法是从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个哲学层面去解读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内容的基础,也即通过看李尔和爱德蒙的言行去反观支配他们各自行动的关于自然的看法。

  • 标签: 自然 法律和秩序 挑战
  • 简介:本文通过对王船山"合知能而载之一心"观念的解读,分析"己""物""能""所"等认知概念,阐述学思与格致的认知方法,探讨船山关于认知来源于实践思想的深层原因,从多个层面对王船山的认知思想进行了研究。研究船山的认知思想,不仅能管窥中国传统的认识,还能够通过船山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流、基础与未来有更准确的认识。

  • 标签: 王船山 认知 毛泽东 《实践论》
  • 简介:人类通过人体隐喻来认知和理解客观世界,把自己熟悉的人体本身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去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基于这样一种认知角度,本文简介了现代认知隐喻观和人体隐喻理论。英汉人体隐喻存在共性和差异,本文着重探讨导致英汉人体隐喻存在差异的地理环境和体貌特征上的原因。

  • 标签: 隐喻 人体隐喻 英汉人体隐喻
  • 简介:词群是指在词义上有着语源关系,在文字形体上有着家族标志特征的一类词。汉语"马"词群指以"马(马)"为义符所构成的字(单纯词)和以"马"为义素构成的合成词、惯用语和成语。汉语"马"词群在字形发展、构词方式、词形发展及词义演变上,都是一个秩序井然并且有着深厚认知基础的层次系统。本文通过对"马(马)"词群的字形发展、词形特点及词义演变的分析,揭示出"马"词群产生的认知基础。

  • 标签: “马”词群 字形发展 词形特点 词义演变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训练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以及具体的培养方法。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具操作性的建议。

  • 标签: 自主学习能力 元认知策略
  • 简介:一、当"自我"成为问题:文明史视野与现代性危机近年来,文化记忆、历史记忆、怀旧文化、口述史写作,成了人文学科乃至大众文化的热议对象。记忆为何能够在当代文化现象中获得广泛关注?记忆又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理论加以把握?记忆文化是否只是一种现代性的现象,或仅仅属于当代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在一个怀旧风靡、消费历史的时代,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究竟是冗余还是匮乏?什么是好的记忆?

  • 标签: 文化记忆 文明史 现代性危机 认知 诗意 历史记忆
  • 简介:记得那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么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头称善。

  • 标签: 乾隆 宇宙人生 船舶 名利 好奇心 江南
  • 简介:“直觉”一词,英文是intuition,英文字典的解释是(powerof)theimmediateunder-standingofsomethingwinthoutconsciousreasoningorstudy,即“未经自觉思考或研究的对某种事物...

  • 标签: 审美直觉 艺术直觉 理性认识 诸葛亮 视觉形象 前意识
  • 简介:画家的精神生活画家应当有规则地学习,不放松任何未曾牢记的事物。那些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

  • 标签: 绘画 镜子 判断 作品 物体 精神生活
  • 简介:汪曾祺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具有士大夫品位的作家。其创作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幽远的审美韵味吸引着广大读者。研究界见仁见智,卓见纷纭。但在我看来,对其进行浪漫主义解读似乎更切近汪氏创作的实际。

  • 标签: 汪曾祺小说 小说文体 叙述语言 汪氏 风俗民情 大淖记事
  • 简介:2008将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及以之冠名的“伤痕文学”问世30周年的日子。30年,实在是不短了,它足以令一呱呱坠地的婴孩步入“而立”的成熟年岁。30年的历史间隔,不免让人生疑:那段历史还被人们记着吗?在我们民族的生命之河中“文革”留下的伤痕是否已然痊愈?当痛楚在岁月的深巷中被尘埃遮蔽与掩盖,

  • 标签: 《伤痕》 伤痕文学 “文革” 卢新华 历史 日子
  • 简介:2017年,湖南散文作家在叙写个体生命活动、追寻文化根性之外观照历史,将民间立场与家国情怀相统一,演绎出新时代的散文鸣奏曲。文章从浸润主体审美的历史认知、平民视角观照下的生活流、立足乡土叙事的文化寻根、包孕现代意识的民族话语四个方面对2017年度湖南散文创作进行梳理述评,以期总结这一阶段湖南散文创作的得与失。

  • 标签: 湖南散文 历史认知 日常书写 乡土叙事 民族话语
  • 简介:空间是生存的物质前提,也是主体进入生活世界展开审美活动的逻辑前提。审美活动和空间存在必然性的心理关联,此种心理关联构成审美空间,含蕴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一方面,主体置身于审美空间,感受和体验它的有限和无限、实在和虚幻;另一方面,主体想象和创造一种神秘和虚拟的空间形式,直觉它们的逼真和诡异、绚丽和恐怖的氛围。现代电子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于逼真而虚幻的审美空间的渴求。然而,现代生命对审美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失落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精神,主体只有在现代历史语境重构审美空间才使生活世界和艺术境界的审美活动诞生美感和诗意成为可能。

  • 标签: 空间 审美空间 诗性 生活世界
  • 简介:知识分子的文学书写王蒙的“季节系列”(包括《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四部,本文主要涉及前三部)直面“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是跳蚤”的历史,企图“把我和经历与我相类似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写下来”。小说依次展示一代或数代知识分子群体从50年代初、反右到60年代早期的渐趋于苦难化、创伤化的生态与心态,描述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命运荣辱与共的曲折历程,在艺术表达上追求以历史纪实的方式来接近精神纪实的境界。

  • 标签: “季节系列” 知识分子群体 《狂欢的季节》 文学书写 心路历程 50年代
  • 简介:<正>时至今日,简·奥斯丁早已无需别人捧场了。虽说她从来没有特别红过,但多少年来她的名声一直稳步上升——这点说明她很有可能也是一位“不属于某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的作家。通常她被看作是因循守旧,安分守己的典型,但奇怪的是,自从十九世纪以来,她常常成为文学批评家争论的焦点:有人嫌她琐碎平凡,有人则又认为她意义重大;有人说她观点保守,有人则又认为她是个激进派,甚至怀疑她是在煽动颠复;有人把她说成是

  • 标签: 简·奥斯丁 女主角 理查逊 曼斯菲尔德庄园 小说艺术 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