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结合三部/篇文学文献,从"风格"学说、李渔、喜剧悲剧、艳情小说言情小说、细读、历史语境、比较文学、学科历史的写作等方面探究西方学者研究问题的视点所具有的可能的借鉴作用.

  • 标签: 艳情小说 言情小说 比较文学 历史语境 寻找 悲剧
  • 简介:<正>梁实秋翻译过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影响最大、贡献最卓绝的是他独自一人翻译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这一翻译工程开始于1930年,当时,任职于翻译委员会的胡适,拟定了一个五年译书规划,遍邀各方名士翻译两方哲学、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全集亦被列入,并拟定由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叶公超、陈西莹五人共同担任翻译。不料闻、徐、叶、陈四人始终没有动手,这一工作就全部落在梁实秋一人身上。他开始了漫长的耕耘。抗战开始前,他译完了四部悲剧,四部

  • 标签: 莎士比亚 梁实秋 莎士比亚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 西方文学 西方文化知识
  • 简介:我自幼就有尝试译作的幼稚愿望,十岁开始学英语.那时有一位在南开大学任教的陈先生刚从美国回来不久,我父亲就请他教我英文.每周我去陈先生家三次,从读起,再读、等浅近儿童读物.白天先生给我讲了一个英文小故事,晚上我就把这故事直译成中文.后来订成一个小本本,把这些译文抄在上面,藏在抽屉里,自我欣赏,这是我最初的"译文集".

  • 标签: 谈翻译
  • 简介:《语丝》开放的作者观念、女性作者《语丝》同人的熟识、女性本身的创作成绩和《语丝》对女性创作的重视,使得《语丝》成为现代女性文学发生期的重要平台,部分女性在《语丝》发表的作品大多成为日后各自重要的作品和现代女性文学发生时期重要的作品。

  • 标签: 北京时期 《语丝》 女性创作
  • 简介:<正>对于自认为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巴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影响无疑居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巴金曾经说过:“现在文科学生都知道说但丁、莎士此亚、歌德等等如何伟大,然而对于这几位文豪,我却溲有好成,过去的文人我比较喜欢的倒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左拉。”几十年后,巴金再次谈到国外作家的影响时,第一个名字又是屠格涅夫。

  • 标签: 巴金小说 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作品
  • 简介:本文是关于诗歌的创作谈,由十五个片段组成,主要包含了诗人的诗学主张,以及个别诗歌的创作背景。其语言富含哲理,需要细细品读。

  • 标签: 现实 时代
  • 简介:在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作品研究中,向来都是把和作为"古俗"系列、把作为单篇独立.然而三部作品的主要材料都来源于的后半部,可称之为"左传类故事".三作品中历史事件的发生时代、地点及孔子的关系,情节的紧张突发性特色,主人公的性格背景及其命运的悲剧色彩等等,恰恰标志着中岛创作走向的流变,以及他文学创作真实用意的流露.

  • 标签: 中岛敦 小说 创作流变 《左传》 日本作家 文学评论
  • 简介:在文学翻译整体过程中,翻译家清醒地认识和恰当地处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至关重要。英美文学翻译家郭国良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结合国内外国文学翻译的实际,从个人翻译经验出发,就文学翻译的本质、翻译动机、文本选择、翻译的过程、翻译的主要障碍、译者作者及读者的关系以及目前国内文学翻译的困境等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们表示,虽然在翻译过程中作家和未知读者的相知相遇给翻译本身带来莫大助益,但译者也面临诸多挑战。两位译者针对国内译著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呼吁文学翻译应得到文学翻译界内外更多的关注。

  • 标签: 文学翻译 译者 读者 外国文学 奇遇
  • 简介:童年经验往往给作家一生的创作涂上了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对作品情绪基调的确定和创作题材的选择。郁达夫也不例外,他作品中感伤的笔调、"零余者"底层女性形象、抚慰心灵的大自然,追根溯源,都可以从他的童年体验中找到原型。童年是其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

  • 标签: 郁达夫 孤独 童年经验 文学创作
  • 简介:综合材料作为绘画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以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艺术冲破了传统绘画材料的展现格局,为现代艺术提供了更新颖的观念,扩展了绘画创作的展现空间,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综合材料受到越来越多艺术家的认可和应用。本文就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形式和语言的价值进行分析,望对我国当代绘画创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 标签: 综合材料 绘画创作 形式语言
  • 简介:阮忠著20万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定价:5.60元。共分5章,即:庄子篇、格调篇、章法篇、人物篇、言意篇,构成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作者有意识地在庄子研究领域另辟蹊径,使该书从创作的角度切入,在庄子散文的创作生成、散文的篇章结构形式和造句用字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意蕴、寓言的言意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 标签: 创作论 庄子研究 言意 人物形象 篇章结构 人物篇
  • 简介:本文梳理了2009年至2018年中国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发现研究范围和内容非常丰富,研究成果数量逐年上升,主要聚焦领域依次为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文学译介、口译、翻译史、翻译技术,体现出学科交叉、分工更细、专题更深入等特点,认为今后这些特点将更加凸显,且翻译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会进一步扩大。

  • 标签: 中国 翻译研究 发展与动向
  • 简介: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再创造,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艺术活动,应视作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在当今世界上,它起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巨大作用;对于相关的国家,则要么弘扬传播它的文化,要么丰富它的文化宝库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生

  • 标签: 翻译批评 翻译文学 文化宝库 艺术再创造 审美鉴赏 文学魅力
  • 简介:<正>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勃洛克是象征派大诗人,苏联俄罗斯新诗歌的奠基人之一,在苏联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勃洛克生活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的伟大转折年代,那是俄国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正如勃洛克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心中笼罩着梦幻和黑漆,

  • 标签: 勃洛克 俄罗斯 抒情诗 象征派诗人 二十世纪初 知识分子
  • 简介:在一个茶摊旁,戴斯和他太太为究竟该谁带蒂娜上洗手间而僵持着.直到戴斯说前一天是他给蒂娜洗的澡,戴斯太太这才让步.卡帕西先生通过汽车的后视镜看到戴斯太太抬起那刮净了汗毛几近裸露的大腿,从白色、笨重的"大使"车的后排座位跨出来,然后一起向洗手间走去,戴斯太太并没有拉着蒂娜的手.

  • 标签: 译员 翻译 让步 白色
  • 简介:作为二战以后活跃在美国南方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南方故土的流放者,罗伯特·潘·沃伦的文学创作始终折射出浓郁的乡土意识。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人类社会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源自他对南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感及对南方社会的理性剖析和批判。作为一位心系人类苦难命运的作家,沃伦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地方主义决不是单纯和狭隘的,他在文学领域的孜孜求索不仅是对南方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其南方情结的升华和超越。

  • 标签: 罗伯特·潘·沃伦 故土情结 逃亡者 “重农派”运动
  • 简介:本文乃个人迄今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研究明末东传之西学的自述,但在文章开头及结尾,我也稍谈前人如陈垣今人如毕墨惜的研究。我就翻译文学所做的研究始自个人的博士论文,而我的第一本书《中国晚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也就这本论文扩大改写加章添节而得。我的第二本专书《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讨论了八部当时译作,包括《圣梦歌》《轻世金书》在内。第三本拙作乃梅谦立合著,题为JesuitChreiainLateMingChina:TwoStudieswithanAnnotatedTranslationofAlfonsoVagnone’s“IllustrationsoftheGrandDao”。如书题所述,除两篇专论外,我们笺注并出,中译了高一志的《达道纪言》。第四本拙作《明清西学六论》系论文合集,所论议题多与翻译有关,例如利玛窦译《二十五言》或贺清泰译《古新圣经》等。我现在撰写中的是一本有关马若瑟的专书,内容和马氏的中文创作及法文翻译有关,希望能尽快完成,送请学界指正。

  • 标签: 明清间耶稣会士 明末翻译文学 传教士小说 明末耶稣会证道故事 明清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