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果戈理在《可怕的复仇》、《维》、《狂人日记》等七篇作品中高度统一地构建了一个模式化的世界:主人公无父无母孤身一人,由于某种激情而被恶魔力量引诱开始堕落,堕入一个隔绝而激荡的时空内不能自拔,最终精神错乱而死。梦化的超自然历险、梦境呓语是这一时空的外在形式,而双重意识的消长斗争是其内在的运行机制。这一时空似乎就是一个外化的心理时空,或者说,是个体心理在现实世界的投影。因而.称之为“个体世界”。

  • 标签: 果戈理 个体世界 《可怕的复仇》 《维》 《狂人日记》
  • 简介:纳博科夫和林语堂同在其本国文化下成长,而后又到外国接受教育,最终成为用双语写作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以各自成功的文学创作翻译作品促进了本国外国的文化交流。本文从二者翻译观的形成、翻译观的内涵、翻译美学观、译者修养、译者主体性五方面展开比较研究,重点分析其译作广受欢迎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以期为二者翻译思想研究以及不同国家问的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纳博科夫 林语堂 翻译观 文化
  • 简介:由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俄罗斯文艺》杂志社、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译协联合主办的“《俄罗斯文艺》文学翻译奖·第九届全球俄汉翻译大赛”现已圆满结束。现将大赛获奖者和组委会名单公布如下。

  • 标签: 《俄罗斯文艺》 俄汉翻译 文学翻译 大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评奖
  • 简介:由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俄罗斯文艺》杂志社、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译协联合主办的“‘俄罗斯文艺’文学翻译奖·第八届全球俄汉翻译大赛”现已圆满结束。现将大赛获奖者和组委会名单公布如下。

  • 标签: 《俄罗斯文艺》 俄汉翻译 文学翻译 大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评奖
  • 简介:<正>屠格涅夫在给福楼拜的一封信中说过,“在我们时代,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同时兼做批评家的。”作家本人就是一个兼做批评家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精辟的艺术见解。屠格涅夫不仅继承和捍卫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而且以来自创作实践的独特见解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他不愧为现实主义的大师,也称得上现实主义的批评家。

  • 标签: 屠格涅夫 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创作 创作理论 俄国作家 创作实践
  • 简介:在苏联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丰碑中,安娜·阿赫玛托娃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座。她已成为整个20世纪苦难缪斯的象征。她在苦难的一生中,张扬人的尊严、精神独立和个性自由。她的诗,是人性的哀歌.也是“伟大的俄罗斯的象征”,正如洛津斯基所言:“只要俄语存在,阿赫玛托娃的诗就不会泯灭。

  • 标签: 阿赫玛托娃 苦难 象征 安娜 精神独立 张扬
  • 简介:<正>由中国译协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部和北京大学俄语系联合发起并主办的"苏联诗歌翻译座谈会"于1987年11月2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这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苏联 世界文学 诗歌翻译 出版社 戈宝权
  • 简介:自然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奠定作品的基本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的蕴涵:它们引发的不仅仅是美好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的颤抖和对永恒死亡的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和本体追问的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勃洛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俄国现代派诗歌的两位巨匠,前者是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后者则在阿克梅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创作对俄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2年春,当阿赫玛托娃的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时,勃洛克已是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了。阿赫玛托娃对勃洛克

  • 标签: 勃洛克 阿赫玛托娃 现代派诗歌 俄国象征主义 诗坛 叙事诗
  • 简介:“吉普赛女郎”柳霞──一位翻译的旅俄纪事张冰柳霞并不真的是吉普赛人,但她又确实象一个吉普赛人。热情奔放,野味十足,她使我时时想起俄国当代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笔下那些“自然人”形象,柳霞之所以给我这么个印象,是和那年十月国庆节公司举办的那次舞会分不开的。在...

  • 标签: 吉普赛女郎 娜塔莎 俄国人 自由经济区 貂皮大衣 总经理
  • 简介:一、引 言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物语言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些语言都是作家精心设计、雕凿而成,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作家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后升华、凝练生活,对不同人物根据其社会地位、出身、职业、人生阅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等“量体裁衣”,赋予其个性化的语言,以此来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有一种闻其言而见其人之感觉。所谓非规范性语言指的是作品人物由于不精通所讲语言或受母语干扰而出现的违反所讲语言规范的现象。这些非规范性的语言可能涉及到该语言体系的各个层面,比如语音不标准,词法、句法不规范,语义、修辞、逻辑等错误。这些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同样也是作者源于生活、升华生活,有意识、潜心设计的,作者把这种非规范性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用来构筑自己的人物形象。这些非规范性的语言是作者加工而成,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正确翻译这些语言对再现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传达原作中这些非规范性语言,我国翻译界对此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拟将探讨作品中人物非规范性语言的翻译,以此抛砖引玉,求...

  • 标签: 中人物 人物规范性 文学作品中
  • 简介:<正>米·布尔加科夫(1890—1940)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在苏联开禁以来不仅得到国内的广泛赞誉,而且也陆续介绍到中国来。如《大师和玛格丽特》、《狗心》、《白卫军》(待出版)等。值此布尔加科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再向大家介绍一篇他的重要作品《不祥之蛋》。尽管这是作家的早期的中篇小说(1924年作),但是它几乎反映了作家所有的重要创作思想风格。这里,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布尔加科夫创作的思想风格,并谈谈对该篇的一点理解。当年,布尔加科夫曾兴冲冲地跑到好友叶尔马林斯基家,念给他这样一段评论:“广大读者喜爱他,而高高在上的批评家们却对他保持着傲慢的沉默……他的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玛格丽特 创作思想 作家 世界影响 中篇小说
  • 简介:曾思艺教授等著《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创作》是一部融思想内涵审美意蕴于一体的佳作。它结合多种批评方法全面梳理了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并对唯美主义诗歌创作进行了回归艺术本体的分析解读,兼顾了文学的“自律性”“他律性”,实现了文学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的结合。同时,该著还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探究了俄国唯美主义的文学关系,论述了其继承发展影响接受。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的著作,对完善俄国文学发展史、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曾思艺 《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 理论与创作》 唯美主义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