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萨朗波》虽然取材于历史,但小说对历史环境的独特处理、历史观的缺乏以及历史主体与事件的深层断裂,使得小说中的“历史”仅仅成为历史碎片的堆积与场景印象的叠加。小说的真正主题是“欲望”。作为叙述的对象,作为意义的载体,汪洋恣肆的欲望叙事填补了小说中历史主义塌陷后出现的主题虚空。

  • 标签: 福楼拜 《萨朗波》 历史小说 欲望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如《堂.吉诃德》、《浮士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作品的重新读解,考察了西方文学中世纪以来的欲望叙事模式。本文采用精神分析学派拉康的欲望理论,认为欲望包含两层涵义,即"欲求"与"匮乏"。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阐述了西方文学中世纪以来的欲望叙事从否定性的,突出自我的不足或罪性的欲望叙事,转向生产性的他者欲望叙事的过程,同时认为这一过程伴随着主体的建立及拆解。欲望叙事从"欲求"走向"匮乏"的历程,也是自我建立、质疑并最终摆脱主体身份,走向他者的过程。

  • 标签: 欲望 匮乏 欲求 自我 他者
  • 简介:反讽是文学的最为重要的伦理精神,也是汤显祖稳定的写作姿态。他从欲望和权力两个角度展开叙事,表现出一种自觉的淑世意识。

  • 标签: 反讽 欲望 权力
  • 简介:克里斯托弗·马洛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戏剧通过富于张力的戏剧氛围和雄壮有力的无韵诗行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的气魄以及人的无限欲望和追求。他对人的欲望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心理、社会、伦理和哲学的意义。从伦理的角度研究马洛的戏剧,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马洛的成就和局限。

  • 标签: 克里斯托弗·马洛 戏剧 欲望 伦理维度
  • 简介:一句话概说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①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已走过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不同派别.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 标签: 叙事学 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 叙事结构 小说 历史主义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较多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于小说叙事范式的研究很少。而探讨小说叙事范式的变化,不仅能够揭示文学观念的变化,而且还能了解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的以时间为基本线索的线性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变,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具体手段。最后,文章还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转变。

  • 标签: 叙事研究 德语现代主义文学 线性叙事 空间叙事
  • 简介:河南大学教授梁工所著的《圣经叙事艺术研究》于2006年7月出版。梁工教授致力于《圣经》和基督教文化研究已多年,他主编、撰写及编译了十多部作品,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圣经研究的论文。《圣经叙事艺术研究》“标志着梁工教授在《圣经》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起点,它从梳理和探讨《圣经》和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文化、政治、社会和思想各方面的巨大和深刻影响,

  • 标签: 圣经叙事 艺术研究 《圣经》 文化研究 大学教授 西方文学
  •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短篇小说集《爱的插曲》通过记忆重构了20世纪60年代的婚外恋叙事,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依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三境界"理论,60年代的美国信仰传统式微,人们远离了宗教境界,陷入暧昧性之中,并且面临道德真空,伦理境界亦不复存在;此时主人公们沉浸在审美境界中,追求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追逐欲望的最大化,最终难免陷入幻灭与绝望。厄普代克重写了那段历史,展现了被忽视的60年代之私人领域,揭示了"欲望乌托邦"的脆弱无力。

  • 标签: 厄普代克 60年代 审美主义 记忆 家庭
  • 简介:<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叙事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代西方小说的发展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叙事学”是以虚构的叙事文学(主要是小说)的内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叙事文体的本质特征及形成因素,力图解开叙事体从文字到语言信息到艺术作品之间的奥妙。鉴于此,我们又可以认同:“叙事学”是一门包容性比较强的学科,可以引进到所有“叙事体”文学的研究中。作为叙事文学的一种,报告文学必然与小说文体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叙事观点”、“叙事笔调”等方面,探讨斯诺的叙事风格。

  • 标签: 形成因素 研究对象 内在规律 报告文学创作 艺术表现力 叙事风格
  • 简介:当代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福》是在18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之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表达了作者对种族、性别、殖民和话语权等问题的反思。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跨文本性、叙事视角、不可靠叙述等方面探讨《福》的叙事策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 标签: 《福》 跨文本性 叙事视角 不可靠叙述
  • 简介:在瑞士籍法语作家布莱斯·桑德拉尔的《黄金》中,浓缩的叙事结构承载着宏伟的史诗勾勒。叙述者在虚构的历史中宣泄对真实世界的激情。简洁和细致、虚构和写实、诗意与简约、激情与克制融为一体。桑德拉尔的小说不着重抽象方面的深层次理性解析或人文关怀,对一切现实具体存在的执着热爱是《黄金》简洁叙事的魅力所在。大师的叙事激情释放了诗人通过写作拥抱世界的愿望。

  • 标签: 布莱斯·桑德拉尔 《黄金》 激情 叙事 浓缩
  • 简介:在《兄弟》中,余华通过描写“文革”时代和“改革”时代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在荒诞现实的叙述中揭示了不同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相同生存问题,体现着作家的人文关怀。

  • 标签: 《兄弟》 欲望 人性
  • 简介:被誉为斯坦培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本文试从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的叙述结构,分析故事中主要语义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解密其中蕴涵的多重意义.中伊莉莎的女人性和亨利的反女人性因素之间的二元对立是故事的基本线索,菊花和补锅匠是故事发展中引入的辅助因素,菊花的非女人性是故事发展的支撑点,而补锅匠的非反女人性则是故事发展的催化剂.这四个义素相互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两个义素群之间的对立关系、各义素群内部的统一关系以及义素的动态发展变化使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内涵.对故事叙事结构的二元对立分析使人物关系和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清晰明了,有助于对小说艺术性和深刻性的理解把握.

  • 标签: 《菊花》 叙事结构 符号矩阵理论 斯坦培克 二元对立 美国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以她非凡的善感能力、细腻的思维语言和渊博的知识素养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创作方面芳华尽显。单就其小说而言,其数量虽少,仅有六个短篇(《窘》《九十九度中》《钟绿》《吉公》《文珍》《绣绣》),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林徽因的小说在非凡的儿童视角、女性视角、文化视角的叙事中,书写了林徽因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女性命运的体察、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和感悟。

  • 标签: 儿童视角 女性视角 文化视角
  • 简介:叙事视角来看,见证叙事有两种形式。在单一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大都是孤证,局外人和旁观者很难考证其真实性。在多重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证词可能相互印证,也可能陷入罗生门式的证据陷阱。这就使见证叙事陷入了"见证的危机"。威尔科米尔斯基造假事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反证了见证人的伦理身份不容僭越。见证叙事的"罗生门",这个证据学中最为纠结的"戈尔迪之结",恰恰归结为一个伦理结。这表明,"见证的危机",其实是伦理的危机。为什么不能作伪证?如何走出见证的危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术语的建构,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钥匙。

  • 标签: 见证叙事 伪证 证据学 文学伦理学
  • 简介:韩国生态文学发端于1960年代末期。与其它体裁相比,韩国生态文学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崔胜镐、郑玄宗、金芝河是韩国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三位诗人,他们的诗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思,其思想内涵与审美特质可分别用"欲望"、"交感"、"生命"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通过逐一考察三位诗人的生态思想,比较其生态诗歌的共性与差异性,可窥见韩国当代生态诗歌的整体风貌,为我国生态文学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当代韩国诗歌 生态文学 崔胜镐 郑玄宗 金芝河
  • 简介: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失败、痛苦、空虚甚至死亡。为了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慰藉、复苏和成长,他们都将目光投入家族和个人历史中,或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目的对过去的历史文本进行重新诠释,或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重构历史。本文解读了斯威夫特的三部小说,从中不难看出,作家对心灵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思考和探索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独特理解。他通过小说告诉读者:回归心灵是一切叙事的意义所在。

  • 标签: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历史叙事 心灵
  • 简介:自由间接话语是小说叙事再现人物话语的重要手段,并常与叙事声音联系起来探讨.在现当代小说叙事模式中自由间接话语已很难根据语言学特征进行辨认,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声音理论更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当代小说叙事.本文通过分析伽莱特的叙事文本进一步说明,自由间接话语与叙事声音在现当代文学文本批评中必须超越其结构主义叙事分析模式,叙事理论也应全方位拓展发展空间.

  • 标签: 伽莱特 小说 叙事方式 自由间接话语 美国
  • 简介:2008年布克奖获奖小说《白虎》构建了叙事人"自我指责"与"自我脱罪"相结合的"自白叙事"。作者阿拉文德.阿迪加试图通过叙事人的"自白叙事"启发被自白者/读者进行伦理判断,进而逐步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其中隐含的伦理价值取向,并深入洞察这些伦理问题背后的印度社会等级制度、畸形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府腐败等当代印度社会弊病。

  • 标签: 阿拉文德·阿迪加 《白虎》 自白叙事 伦理判断
  • 简介:学界对《水经注》写景的研究很深入、透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却忽略了对其叙事的研究。笔者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水经注》的叙事进行讨论,认为其叙事特色表现在:叙事语言浅近清丽,凝练生动,不枝不蔓,明白晓畅;叙事紧扣地名、地貌、地理的人文意蕴,叙事与水道的记述自然浑融;适应注文体例的需要,叙事简括,但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也有少量相对详细的叙事。《水经注》的文学价值不唯表现在写景成就上,只有对其叙述特色进行研究,才能完整把握其文学价值及文学史地位。

  • 标签: 《水经注》 叙事 地理 浅近雅洁 浑融 简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