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司马在塑造项羽形象过程中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冲荡了丑化项羽形象的宣传堤坝,塑造了一个有违汉朝官方叙述的反秦英雄形象;二是跃过了儒家“德”、“力”对峙的思维藩篱,塑造了一个有违儒家道德的悲剧英雄形象。太史公笔下的项羽精神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不仅继承了上古神话英雄不畏强权的抗争意识与悲剧精神,更大力彰显了古代贵族文化的诗性光辉。

  • 标签: 司马迁 项羽精神 形象探索
  • 简介:清代诗人罗惇衍的大型咏史诗集《集义轩咏史诗钞》以“义”为评价各朝历史人物的标准,从诗集中取材于《史记》的人、事可以看出,诗集深受《史记》的影响,诗人亦受到司马尚义思想的广泛影响,并从中进一步阐释诗集中“义”的含义。

  • 标签: 《集义轩咏史诗钞》 《史记》
  • 简介:史记》最撼人心魄的悲剧主人公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此外还有中国古代悲剧文学史上少见的具有英雄素质的恶人(如李斯)。司马总是力图挖掘悲剧人物失败的内在原因,认为死力拽拉着他们滑向灾难深渊的力量,往往来自于他们自身的思想性格缺陷。司马悲剧审美观的基调不是“悲”而是“愤”。

  • 标签: 悲剧艺术 英雄 悲剧文学 主人公 悲剧人物 思想性格
  • 简介:随着史记学和史记戏研究的深入,对于如何拓宽史记学研究的路子和校正史记戏研究的走向,应该在史记戏与各体文学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发展史记学研究拓展方式的新思路和更新史记戏研究深化层次的新要求,既肯定史记戏的成就与意义,也探究史记戏重构的失败之处,对史记戏整体面貌进行概括总结并加以升华阐述,指出史记戏创作与搬演在对待历史和文艺以及当今现实问题时所应持有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引导史记戏重构的“守成”和“突围”,寻找史记戏在世界背景下重构和发展的道路,甚至展现史记戏研究所体现出的“再中国化”的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史记戏 深化研究 “守成” “突围”
  • 简介:美籍华人王季(己千)在收藏界有着重要地位,一生收藏宋元明清无数珍贵古迹,董源名作《潇湘图》、武宗元传世作品《朝元仙仗图》均为其传世藏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曾两次向他购买中国古字画。作为吴湖帆的开门弟子,中国20世纪六大收藏家之一,他曾为故宫遴选赴伦敦展出的作品,饱览故宫几千件珍贵藏品。

  • 标签: 收藏界 “笔墨” 大都会博物馆 传世作品 美籍华人 宋元明清
  • 简介:1933年2月的一个深夜,一辆辆满载着木箱的手推车从当年专供皇帝出入的紫禁城的大门底下鱼贯而出,穿过天安门广场,来到前门火车站。紧接着,木箱被装上了两列火车。随着汽笛的一声长呜,火车缓缓驶出了北京城。

  • 标签: 国宝 故宫 博物馆 艺术魅力
  • 简介:每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歌,回族也需要自己心灵的放歌。通过农民张宝城的歌曲创作泛谈当今回族文艺现状。

  • 标签: 诗歌 教化 突破 传统
  • 简介:鲁迅先生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中论及司马与《史记》时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鲁迅先生的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传畸人于千秋”。这大致也就是扬雄所说的“爱奇”。“畸人”即“奇人”,也即有不同凡俗行为的人。《庄子·大宗师》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成玄英疏曰:“畸者,不偶之名也。”成玄英所说的“不偶”,也就是不同凡俗的意思。

  • 标签: 畸人 鲁迅 《离骚》 成玄英 汉文学 奇人
  • 简介:建国以来前30年,尤其是前17年里,军旅中篇小说创作一直呈现严重歉收的局面。中篇小说文体缺乏良好的现代文学承传与深厚的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传统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新时期伊始,“知识分子话语转化”使一大批作家用中篇小说的形式把他们对于国家、民族、个人的长时间的莽荡沉浮、聚散离合的回忆与反思、鞭挞与憧憬表达了出来,顿使中篇小说成为新时期文学大潮的主打。进入90年代以后,军旅中篇小说在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双重夹击下,转入一个调整和蜕变的过程,出现了新的分化和新的景观。

  • 标签: 中篇小说 当代 承传 知识分子话语 新时期文学 现代文学
  • 简介:依据传统虚实理论去分析、、等著作,便会出现如下尴尬:既无法由此捕捉、的文学精华,也无法恰切看清的病症所在.该理论将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历史文学内容,人为地割裂为真实与虚构两个部分,忽略了对作家主体意识的考察,忽略了对历史小说"历史情味"的酿造.与分别是历史文学创作"不自觉"与"自觉"阶段的代表,两书在虚构方面虽存有明显的差异,但均洋溢着"历史情味"的芬芳.一般演义小说之所以未能超越,原因之一便是传统虚实理论的误导.

  • 标签: 虚构 历史文学 情味 《三国演义》 忽略 作家主体意识
  • 简介:近年来,学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学人的视野不断地扩大,这既表现于他们在各自的专业研究的领域内的不断地开拓与延伸,又表现于突破了原有的学科的圈子,向周边发展,形成了不少的边缘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并不是两个学科的简单的交叉,而是两个学科的联姻,产生出了可喜的宁馨儿.各个边缘学科的成立,也不是随便的巧合,总是一种急切的需要,催促着学人去思索,去创造.因为有这样的需要在等待着,所以新学科一出现就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尽管这些新学科还不十分成熟,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张士闪的就是这一批为建立新学科而努力的新著之一.

  • 标签: 张士闪 《艺术民俗学》 艺术 民俗学 实地调查
  • 简介: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及文化特征,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云南犹如一个悠然的"世外桃源"。25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在此处交融与变迁,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身体装饰方式和文化审美观念。本文拟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入手,实现从注重艺术本体到关注文化内涵的转变,即从身体装饰中的"技艺"层面至族群"记忆"层面展开剖析。主要通过"原色"、文身(面)、服饰纹样以及图腾配饰四个要素展开论述,以期能够对云南少数民族由身体装饰所呈现出的历史记忆和族性认同问题进行一个人类学的解读。

  • 标签: 云南少数民族 身体装饰 历史记忆 族性认同
  • 简介: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故事电影从主题呈现和创作者叙述角度上,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即控诉、救赎和反思。从国内的电影创作或学术领域来看,对于大屠杀或者抗战题材的影片的讨论,显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思路或脉络,即关注的焦点已然从陈述和控诉"大屠杀"的层面上升到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阶梯。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战争控诉 生命救赎 文化反思
  • 简介:嘉靖之后,民窑青花瓷纹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绘画性特征日益明显,逐渐突破了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到天启、崇祯时期,纹饰形象愈加奔放、夸张.有些形象在变形之后已然难以辨认出原始面貌,只见一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块。晚明民间青花纹饰的变化与统治者的喜好、画派的更迭及市民文化的发展壮大是息息相关的。以吴派绘画为代表的文人画发展迅速,至嘉靖时期达到了全蛊,主流画派的变更,一妇然带来绘画审美观念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青花纹饰的样貌和特征。同时代表个性解放萌芽的市井文化的兴盏也为民窑青花瓷纹饰的简单化和世俗化提供了生存和推广的可能。

  • 标签: 民窑 青花瓷 纹饰 文人画
  • 简介:近十几年来,国产家庭伦理剧提供了新的人物谱系——第三者,人物繁多且几经变迁。本文认为第三者形象经历了真爱型、物质型、独立型三种形态。形象的变迁总是关联着话语机制的调整,笔者认为第三者形象之所以能够绕过道德禁区,基于创作者对第三者身体、身份的改写与重构,以及对现实生活物质压力的强化表达以及道德迫不得已的隐匿,而话语机制的转换又折射出从集体走向个人、从圣洁遁入世俗的价值衍。

  • 标签: 第三者 形象变迁 话语机制 价值迁衍
  • 简介:苏联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在世界战争片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继承了其优良传统,同时,摒弃了其部分意识形态内容。艺术虚构逐渐成为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影片创作的主要方法。除了继续宣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已经上升为其核心主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逐渐淡化其政治宣教功能,日益彰显其文化商品属性。

  • 标签: 苏俄电影 反法西斯战争电影 意识形态 历史记忆 人性反思 文化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