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该文阐释了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以及与音乐人类学的音乐文化观和当今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系,说明了音乐教育哲学方向和美国社会后现代文化转型的一致性.

  • 标签: 罗蒂 现代 后工业 后哲学 系统哲学 教化哲学
  • 简介:(一)这不是一个规范的时代,也不是几首歌做代表的时代。人们更善于思辨了,人们更珍措自由和选择了。“在中国文化的地平线上,今天发生在歌词两侧的故事是:音乐的坚冰已经打破,文学的海堤巳经冲毁,音乐变革的冲击,文学变革的震撼,加上歌词自身变革本能的欲望与要求,这三种力量的综合,定能使它发生不可思议和不可阻拦的变化……”(任卫新语)曾经极大地冲击和骚动着人们视听的邓丽君们,给干涸苦涩的心灵予一种亚文化的滋润。人们曾经是怎样羞涩不安地、新奇地、如饥似渴地寻求着心理补偿,这是对文化禁忌的巧妙和无可奈何的逆反。

  • 标签: 邓丽君 新语 文学变革 亚文化 年轻的朋友 哲理化
  • 简介:<正>研究《乐记》,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它的作者是先秦的公孙尼子,还是西汉的河间献王刘德。拙作《<乐记>作者问题辨证》(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创刊号)即为此而发。二是它的基本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本文所谈的便是这一问题。三十多年来,哲学界、音乐界大多认为《乐记》

  • 标签: 外现 哲学思想 乐记 感情激动 唯物论 唯心论
  • 简介:数千年来,中外哲人围绕美的本质、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等哲学前提进行了不懈的探讨,撰写了大量的著述,至今还没有哪一家之说被公认为真理。因此,当代西方美学界,对这类形而上的命题的兴趣已转移到审美经验、美感等具体研究中,突破点已经移位。我国美学界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似乎也不太执着于这种形而上的讨论,从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宏观规律的把握转向审美现象的分析。尤其是某青年学者提出“美的本体否定论“认为”美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美感”,更加

  • 标签: 当代西方美学 美的本质 音乐美学 哲学前提 美学界 审美现象
  • 简介:曲艺与哲学都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创造,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密切联系。哲学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带有普遍规律的方法论,其影响力是通过对人类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潜移默化,进而扩展到文化、宗教、科学、风俗、教育等方方面面。而中国文化因从古至今不间断的传承,受传统哲学的影响尤其明显。细数曲艺、文学、绘画、戏曲、建筑等艺术形式,无一不是在传统哲学的影响下发硎成长。

  • 标签: 传统哲学 曲艺 人类理性 中国文化 相互作用 潜移默化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基础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期借鉴西方工业文明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建制。当今人类社会已开始出现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音乐教育也必然开始出现转型,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第二次建构。在此转型中,中国音乐教育与中华文明的归复(归属与复兴)以及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具有方向性的问题。因为在新的轴心文明时代如果中国音乐教育不考虑中华礼乐文明的参照,中国音乐教育必然失却自身文明的立足点,乃至迷失自身而成为西方文明音乐教育的肤浅仿效者。同样,在反思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音乐教育之时,西方也在考虑音乐教育建构中文明的归复,正如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讨论的兴盛,它是对希腊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返本开新。

  • 标签: 工业社会 生态社会 礼乐文明 实践哲学 轴心时代
  • 简介:加强音乐的审美导向杨朴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智育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德育、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立的教育功能。因此,抓好美育对培养“四有”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音乐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的最受欢迎、最易接受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四有”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 审美心理 杨朴 “四有”新人 青少年学生
  • 简介: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将整编排练汤翁的经典剧作《南柯记》,打造出一部继承原作精髓又具当代审美的昆剧《南柯梦记》。新剧基于对原作风格特色和题旨内涵的分析,保留其“因梦成戏,因戏称梦”的剧情结构,提炼出“以超现实意识流手法带着传奇色彩”的风格样式,试图通过多元素融合的空间布置构造出梦与现实的层次感,达到“人生如梦”的意蕴呈现。新剧围绕淳于芬这一焦点艺术形象的心理逻辑,让灯光、服饰和音乐应和人物意识的变化,对人物声腔、唱段和节奏进行个性化处理,力求在剧种个性与新创作元素的有机融合上形成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身的优秀昆剧。

  • 标签: 上海昆剧团 《南柯梦记》 昆剧 创作
  • 简介:雷默虽然初版于1970年,但全书逻辑缜密,真知灼见,俯拾即是,其对现阶段中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书中提出的为什么需要音乐教育的哲学、音乐审美体验、识谱及音乐脱盲等观点,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 标签: 音乐教育 哲学 审美体验 识谱 音乐脱盲
  • 简介:从后现代的视角看,音乐教育哲学观念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的性质与价值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音乐教育哲学发展历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任何音乐教育哲学观念都具有理论的合理性与不完备性;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的构建需要借鉴“视域融合”的理念,从不同的理论体系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实践智慧。

  • 标签: 音乐教育哲学 本质主义 绝对真理 单线进化论 欧洲中心论
  • 简介:面对我国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高师声乐教学应该以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就业需求的为重点。通过对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等情况的分析,认识到应该加强素质教育与就业目标的结合,提高教学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的结合,坚持师范特色与学业范围多角化的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单位需要、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和建设者。就业导向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高师声乐 就业导向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
  • 简介:<正>《乐记》作为古代歌舞艺术的理论著作,的确是一部以音乐为主要基础的艺术理论著作,用今天的话来说,的确是一部音乐美学著作,正确地说,是一部以古代社会学思想为基础的音乐美学著作。虽然今天还有人认为不是一个人的理论著作,而是汉儒从前代典籍中抄辑而成的关于“乐”的一部杂纂的书。无疑的,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主要由于对于一些古代记载缺乏深入研究,仅凭某些不明确的文字而臆断的。因为从《乐记》本身来看,它的理论构想是明确的,有条理、有层次,每一章的主题是鲜明的,整部书可以认为是一部体系完整的艺术理论著作。因为对“乐”的形成,与它处于对立地位、同时又同样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礼”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与政治治乱、社会风气、人民情操、个人品德之间的关系,以至歌舞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表现、艺

  • 标签: 公孙尼子 音乐艺术 乐记 歌舞 礼乐观 我国古代
  • 简介:近年来,我院部分师生在进行《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缩写工作的同时,对武当山道教音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其成果除包括已在本刊和其它刊物上发表的部分论文外,尚有资料比较翔实的《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一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以及名为《太和玄音》的专题录相片一部等。目前,我院已成立了“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课题的研究,本刊与该组联合选编了这组论文,以飨读者。

  • 标签: 风格迥异 道教音乐 地方戏曲 民族民间音乐 武当山 中南区
  • 简介: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特定时代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主体性哲学是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础。以西方主体性哲学范式来观照音乐教育,其表现为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观、实体思维的音乐课程建构、作为客体存在的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单一主体性"独白"和音乐教育中生活世界的遮蔽,这些图景难以经得起当今音乐教育哲学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拷问。

  • 标签: 音乐教育 主体性哲学 技术理性 实体思维 音乐审美 生活世界
  • 简介:生态哲学美学秉承后现代精神,具有反中心主义的特点,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开放性、多元互动、动态平衡、同生共荣,它与中国的“和”的精神相通;“和/生态”是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思想基础,并体现其核心精神。“多元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释义,它们也都对多元音乐文化观念起支持作用。

  • 标签: 全球化 生态哲学 环境美学 多元文化 动态平衡
  • 简介:在现代艺术史上,有一些最反常规的作品,它们很难符合任何一种传统的艺术定义:从河汊里捞上来的烂浮木、贴上作者签名的尿壶、装在透明塑料管中的大便,只有动作却不出声的“独唱”,用一个和弦唱了二十分钟的乐曲、完全没有物象也没有声音的只用文字说明的“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以往的艺术定义中,基本的要素是物质材料加艺术的形式,然后才谈得上精神的内涵。光有材料,不是艺术品,因为它还不具备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光有形式,不论它多么有意味,闪着天才的光辉,如果不以物质媒介为载体、不

  • 标签: 禅画 绘画作品 音乐作品 禅乐 浮木 物质媒介
  • 简介: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的社会文化语境,把音乐看做是文化的一部分,将音乐放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使音乐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而存存。它拓宽了音乐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将文化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并将音乐教育与文化、社会进行整合,将音乐教育的地位提升到文化层次。这符合了当今社会学科间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螺旋式教育范式,我们应以开阔的视角将其合理的成分借鉴到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来。

  • 标签: 音乐教育实践 哲学理念 社会文化语境 有机整合 教育与文化 教育哲学
  • 简介: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学中的音乐哲学问题(下)于润洋(三)作为审美对象的被感知的音乐作品的本质特性为了揭示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作品的特性,必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它与一般对象,特别是与语言这一对象的区别在哪里?二,音乐作品与其他类型艺术作品的区别在哪里?弄...

  • 标签: 杜夫海纳 音乐作品 音乐哲学 审美现象 现象学 审美经验
  • 简介:本文重点针对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含义与时代背景,阐述哲学观对音乐创造核心的价值意义,从而再此基础上推论"如何创造音乐"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应用在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当中,实现哲学观理论向现实意义的转变。

  • 标签: 音乐 创造 哲学
  • 简介:《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我国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之后,一时激起了人们对音乐教育哲学的兴趣。随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人们又逐渐认识了功能论、实践论、语境论等音乐教育哲学理念,随着人们视野的拓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渐渐地对音乐教育哲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受美国国内功能论、实践论、语境论三种观点持有者对其官方音乐教育哲学——审美音乐教育理念批判的启示,国内有些学者开始著文批评、质疑我们国内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

  • 标签: 音乐教育哲学 哲学理念 审美 《音乐课程标准》 对外文化交流 音乐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