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最重要勘探开发层系,岩溶作用则是形成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层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分类方案不统一、岩溶术语界定不清楚、生产应用难度大现状,作者分析了奥陶系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时期岩溶储集层特征及岩溶发育程度差异性,依据岩溶成因及主控因素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分类,划分出风化岩溶、礁滩体岩溶和埋藏岩溶3大类,其中风化岩溶又分为潜山岩溶和层间岩溶2个亚类。研究指出礁滩体岩溶、层间岩溶、潜山岩溶是塔里木盆地重要勘探岩溶类型,并以构造运动为主线将奥陶系岩溶划分为5期,开展了不同类型岩溶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指出了3种重要类型岩溶勘探思路。此次研究统一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分类及期次,对勘探开发生产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性,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及实践应用意义。

  • 标签: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岩溶分类及期次 礁滩体岩溶 层间岩溶 塔里木盆地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一个误区:砂粒河流搬运过程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和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目前储集层分类方法多数只是从储集层物性特征角度进行分类,而没有从储集层成因机制进行分类。通过利用分析化验资料、钻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对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Ⅱ油组(L_3Ⅱ油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储集层物性影响,并对储集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L_3Ⅱ油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成岩相主要识别出泥质杂基充填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强压实致密相3种成岩相;裂缝相则以无裂缝相为主,局部可观察到高角度和网状裂缝相。在此基础上通过三者叠加对储集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泥质杂基充填相—高角度裂缝相等9种不同岩石物理相。根据不同岩石物理相特征,总结归纳出了Ⅰ类好储集层、Ⅱ类中等储集层和Ⅲ类差储集层共3类储集层,实现了从储集层成因机制角度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和评价。

  • 标签: 岩石物理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储集层分类 乌石凹陷东区 流三段Ⅱ油组
  • 简介: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与创新,为了扩大《古地理学报》(英文版)高学术水平稿源从而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早日办成国际化先进学术期刊,为了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定于2013年9月14—17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标签: 地理学会 国际化 《古地理学报》 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相关学科
  • 简介:为了开拓《古地理学报》高学术水平稿源、总结和交流中国白云岩研究现状与成果、促进白云岩研究为油气勘探及开发服务以及白云岩岩石学发展和创新,定于2011年9月10月北京召开"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会期1—2天,具体时间及地点将在二通知上告知。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白云岩 成因 一号通 《古地理学报》 学术水平
  • 简介: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6年9月下旬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河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办机构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主办机构主要有: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SEPM(SocietyforSedimentaryGeology)。

  • 标签: 古地理学 学术会议 沉积学研究 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拟定 河南理工大学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和氧气,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是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一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一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是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但是,一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上:(1)一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一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一个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一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一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利用丰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基于语义差异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碳酸盐岩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时古环境信息,是沉积古地理学和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对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是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和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与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于构造运动及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和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地磁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也应该是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与构造事件和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和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古地理学这一门综合性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与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
  • 简介: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快速发展,古地理学研究及古地理图绘制也面临新机遇与挑战,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基于单因素、单学科信息到基于多因素、多学科综合信息。新一代基于数据库和GIS技术高精度古地理图绘制,与传统定性手工绘制古地理图相比,涵盖学科信息广、涉及数据量大、图件精度高、可叠加各种定量分析结果,是未来古地理图绘制主流方向,并将成为定量古地理研究重要辅助手段。GBDB数据库庞大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数据资源,以及剖面为核心数据结构,使其成为目前最适合开展定量古地理研究和古地理图绘制开放数据平台。作者收集、整理了华南435个剖面的综合地层数据,通过数据标准化和专家厘定,绘制得到了华南奥陶纪凯迪晚期高精度古地理图。研究表明,凯迪晚期,扬子地台上广泛发育五峰组黑色页岩沉积;扬子地台西北缘、西南缘、湖南中南部、下扬子地区等沉积了其他岩相地层;华南南部大范围地区、四川中部等均已抬升暴露,缺失本期地层。总体来看,该时期华南呈现了三面古陆环绕浅水台地这一古地理格局。

  • 标签: 高精度古地理图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GBDB数据库 奥陶纪凯迪期
  • 简介:通过华北克拉通东部北缘和南缘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分布演化对比研究,解析了该区中生代构造转折过程。研究发现两侧盆地均大致从早侏罗世开始发育,约以晚侏罗世为界,之前盆地充填记录反映挤压作用、岩石圈增厚为主,之后陆内伸展、岩石圈减薄为主,显示晚侏罗世明显构造转折,并且地壳浅部构造体制转变均滞后于岩石圈深部构造环境变化。然而,两侧盆地演化也有明显差别:①北缘燕辽地区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发育了多层系从基性、基性到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而南缘合肥盆地仅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产出钙碱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反映出不同深部构造过程和源区特征;②北缘岩石圈减薄可能始于约163Ma,南缘明显岩石圈减薄则始于约149Ma,而反映在盆地构造与充填尺度上伸展作用分别对应于大约145Ma和132Ma;③晚侏罗世构造转折期,北缘燕辽地区粗碎屑沉积河流体系为主.反映盆山地势高差较小;而南缘该期发育冲积扇体系,盆山地势高差较大;④北缘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复杂,而南缘总体呈现由南向北迁移趋势。显然,大别山碰撞造山和后造山期强烈隆升和剥露对南缘盆地演化具有极大主导和制约作用,而北缘则显示出强烈壳幔相互作用并伴有区域性陆内挤压推覆(转折前)和张裂-伸展(转折后)交替特点。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构造转折时限北缘较南缘早,说明诱发这一转折事件区域构造动力可能首先与华北北部壳幔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 标签: 华北克拉通 燕辽地区 合肥盆地 火山-沉积充填 中生代构造转折
  • 简介:缺氧条件是形成和保存优质烃源岩重要条件。古氧相研究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时期,南华海受陆内裂陷作用影响,形成台地(滨岸台地和孤立台地)与台沟间列盆地格局。不同控制因素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在台沟和钦防裂陷海槽,海水分层控制了泥盆纪古氧相类型和变化。台沟和钦防裂陷海槽厌氧相与准厌氧相为主。在台地相区,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和分布。台地相区古氧相主要是常氧相和贫氧相。南华海中、晚泥盆世硅质沉积、磷质沉积发育,有机质丰富,形成了有机质-硅质-磷质沉积三位一体特征,指示上升流作用明显。南华海地区泥盆纪位于赤道附近信风带,向西表面洋流越过南华海西部形成离岸流,海底海水向东补充形成上升底流,也说明了泥盆纪南华海上升流存在可能性。

  • 标签: 南华海 晚泥盆世 缺氧环境模式 古氧相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是旋回性沉积作用重要控制因素。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海岸线附近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性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内陆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性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数量上,海岸线附近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是最有利聚煤场所,所以某一时期旋回频率曲线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迁移规律。本文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方法原理基础上,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幕式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又分为低位、海侵和高位层序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层序组及不同复合层序旋回频率曲线,并根据其峰值位置分析了相应聚煤中心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HK-2井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阿特劳州阿特劳市西北约320km处。该井钻遇石炭统岩石类型包括白云岩、石灰岩、硅岩、砂岩和黏土岩,但硅岩和黏土岩为主,而且成分混杂,交互频繁,富含有机质和深水相浮游、游泳类微体生物化石。根据岩石硅质放射虫化石含量高,硅质海绵骨针个体保存完整,有机质含量高,颜色暗,组分细小,泥质、硅质成分为主及生物组合单一等特征,认为该地区石炭统为深水沉积环境。目前正在勘探HK-2井所在乌拉尔区块也已发现深水类型油气藏存在苗头,建议对该地区深水相油气藏进行调研,同时对该区块和相邻区块能够获得地震剖面进行追踪分析研究。

  • 标签: HK-2井 中石炭统 深水相 微体生物化石 沉积环境
  • 简介: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启动应晚于650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强烈刨蚀作用和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 标签: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 简介:利用树木年代学树木年轮方法,分析了六盘山地区油松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关系,发现研究区油松径向生长与该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响应分析基础上,重建了1900年以来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序列,重建方程稳定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557。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序列存在较显著4-7年变化周期;1900午以来,存在4个比较明显气候较干旱时期,分别是1905-1916年,1918-1932年,1941—1946年和1955-1962年;同时存在4个气候相对湿润时期,分别是1900-1904年,1934-1939年,1948-1953年和1964—1973年。其中,最严重两次干旱期分别为1905-1915年及1922-1932年。

  • 标签: 树木年轮 相对湿度 六盘山
  • 简介:为研究福建沿海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取自晋江龙湖柱样进行了沉积相、粒度、磁化率、有机碳、有机氮等分析,结合加速器。4C测年结果,对龙湖形成演化以及该地区晚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龙湖形成于约5580cal.a.B.P.,之前为河流相沉积;约5580—850cal.a.B.P.,该区为深灰色粉沙和砂质粉沙湖泊相沉积;约850-470cal.a.B.P.,龙湖水位下降,变为沼泽湿地;之后,湖泊水位再次上升,再次形成湖相沉积。各种气候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自龙湖形成以来,当地气候呈阶段性相对干、湿变化,并呈变化幅度逐渐减小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福建沿海中晚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还反映了当地气候环境变化与太阳辐射长周期变化有关。沼泽湿地形成,反映当地降水进一步减少,而湿地形成年代,可与太阳活动、北大西洋冰筏、亚洲季风等突发事件对比,说明该沼泽层形成与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下突发气候事件有关。龙湖沉积记录也表明,气候变冷,福建沿海与台风有关降水将减少;反之,全球变暖,福建沿海台风降水将增加。

  • 标签: 福建晋江 龙湖 全新世 沉积环境 古气候
  • 简介:文中描述了产自广西桂林地区下石炭统黄金组下部颅形贝属一新种,桂林颅形贝(Cranaenagui—linensis)。新种平直结合缘和背壳上发育槽为特征。4枚标本上发现保存有放射状彩色条带,表明该种当时生活在温暖海域浅水环境。对该属70个种地质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初步分析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早泥盆世欧美大陆西北缘老世界区,之后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北美地区为中心,经历了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和早石炭世2次比较明显辐射演化、迁移扩散高峰和晚泥盆世晚期1次严重衰退。第1次高峰是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该属生物多样性达到巅峰,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欧美大陆之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华南板块等;第2次高峰是早石炭世,该属生物多样性虽不及前一次,但获得了最广泛地理分布,不仅在北方大陆有分布,而且已进入到冈瓦纳大陆边缘。晚泥盆世晚期该属1次严重衰退显然与F/F灭绝事件有关。早石炭世之后,该属进入衰退阶段,最终二叠纪初灭绝。

  • 标签: 颅形贝属 腕足动物 彩色斑纹 黄金组 石炭纪 泥盆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