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是被动监测的重要补充。本文重点分析了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及其发展趋势。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主动监测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严重致死性退行性血管疾病,其特征是主动脉直径增加超过50%,或腹主动脉直径>3厘米,好发于肾下段。破裂后死亡率高(>80%)。主要的致病因包括吸烟、年龄增加、男性、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腹主动脉瘤的主要并发症是主动脉破裂,据估计全球每年有150,000-200,000人死亡。本次研究笔者就腹主动脉瘤治疗现状实施综述。

  • 标签: 治疗 腹主动脉瘤 外科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升主动脉加全主动脉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将选取我院收治采取升主动脉加全主动脉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患者60例为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法随机分为2组。结果:观察组术后护理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升主动脉 全主动脉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 术后护理 干预效果 研究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课题主要围绕我院2020年内收治的相关疾病患者,依照纳排标准的要求筛选出其中的38名患者开展临床护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一般组(在治疗期间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和理念对患者进行管理)和干预组(在治疗期间采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干预)。结果: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组患者来说,干预组中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明显较好,整体感受较好(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治疗中需要重视患者之间的个体化差异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护理干预的开展,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情况的掌握程度更高,从而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分析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施工对病区空气质量影响。方法:观察2022年8月—2023年4月期间普洱市人民医院PICU、新生儿室、血液风湿免疫科空气细菌培养,及新手术室使用前尘埃离子检测结果多次对比,提前采取主动干预避免施工扬尘引起病区院感事件的发生。结果:住院病区经过指导病区物表及地面清洁消毒、空气消毒机及空调的清洗,同时使用过氧化氢消毒机无人状态下空气消毒;新手术室经过两次彻底物表清洁消毒及反复调试新风系统、初中高效过滤器处理,因扬尘所致空气细菌菌落数及尘埃粒子数均达标,降低了院感事件的风险。结论:施工扬尘对病区环境细菌菌落数及尘埃离子数有一定影响,存在院感发生的风险,施工期间需采取主动干预对避免施工引起院感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浅谈主动干预 施工扬尘 院感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气候变化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计划和方案,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后续的治疗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及同地区两家医院2010至2020年近10年来收治的47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分别对比不同季节和月份之间的发病例数差异,根据中国国家气象数据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常规气象监测数据,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风速、风向以及气压等常规数据资源,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发病时间相对照,建立起相关性数据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结果:根据数据模型的建立结果可以得知,急性主动脉夹层多发生于冬季12月份至1月份,发病例数峰值最低集中于夏季的6月份至7月份,根据广义可加模型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降低以及平均气压的升高,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随之上升,而随着2min风速增加,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例数降低。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概率与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联系,气温降低以及平均气压的升高会使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上升,而2min平均风速的增加以及气温的上升,则会使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例数降低,建议今后根据季节的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发生因素 气候变化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门诊是医疗服务的第一线,也是患者接触医院的第一印象。门诊护士作为这一环节的重要角色,其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主动服务意识是提升门诊护士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培养门诊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提升患者满意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 标签: 门诊护士 主动服务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采取多导睡眠监测(PSG)仪监测的护理方式与效果。方法:本次以采取PSG仪监测OSAS的80例小儿病例为受试对象,试验起始于2022.01内,终止于2022.12内,试验以双盲法进行分组,比对以两组(40例/组)开展。甲组实施常规护理,乙组实施全面护理。比对睡眠质量指标、监测成功率、家长满意评分。结果:比对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微觉醒指数(A/U)、呼吸暂停次数等指标,乙组患儿各项指标水平均<甲组(P<0.05)。比对监测成功率,乙组所占百分比为100.0%>甲组82.5%(P<0.05)。比对家长满意评分,乙组各项得分值均>甲组(P<0.05)。结论:小儿OSAS采取PSG仪监测时实施全面护理后,既能改善其睡眠质量,还可提升家长的满意水平和监测的成功率,有利于恢复患儿健康,可推广借鉴。

  • 标签: 小儿 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 多导睡眠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短时主动遮盖与间断遮盖法治疗儿童单眼弱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单眼弱视的小儿患者,共有88例小儿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间断遮盖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短时主动遮盖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小儿患者的治疗效果低于观察组,本次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小儿患者的初诊视力与观察组接近,本次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小儿患者的实力改善的情况低于观察组,本次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主动遮盖治疗儿童单眼弱视的效果比较明显,提高小儿患者的视力水平,值得社会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短时主动遮盖 间断遮盖法 儿童单眼弱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对患者心理情绪以及疼痛状况产生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该时段内我院中接受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随机两组均分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0,按照实验习惯命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则将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应用于其中,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疼痛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在本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优,并且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状况更弱,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护理时,将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应用于其中,不仅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还能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具有较高的可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疼痛护理 主动脉夹层 心理情绪
  • 简介:摘要:初步探索节气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为急性主动脉事件预测、急诊应对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邢台市人民医院急诊主动脉夹层病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节气时段发病率、发病特点,运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各节气主动脉夹层发病例数之间差异分析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小寒、大寒、冬至、大雪这四个节气主动脉夹层发病率明显升高,而芒种至白露期间夹层发病率显著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大寒时节主动脉夹层发病率最高,大暑时节发病率最低。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节气变迁带来的温度和气压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病率有明确影响,整体呈现小寒至大雪这四个节气主动脉夹层发病率明显升高,而芒种至白露期间夹层发病率显著下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监护室(ICU)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其防控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914例ICU病房住院患者资料,将其住院期间是否接受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防控分为A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432例,未接受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防控)、B组(2021年1月至12月,482例,接受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防控),统计比较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B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19%,较A组8.80%低(P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门诊药品不良反应,提高门诊用药合理性。方法:于2020年02月--2020年11月,对本院门诊纳入的680例药物治疗患者进行观察,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相关表现。结果:680例门诊药物治疗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00例,占比29.4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年龄>60岁占比高于其他年龄阶段;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高于口服给药;抗感染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循环以及消化系统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特点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门诊用药治疗患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监测,确保合理、正确用药,以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门诊 药品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高压电烧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68例高压电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情况。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病率、SDS量表、SAS量表、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压电烧伤患者的烧伤康复压力较大,其皮肤需通过皮瓣移植手术治疗,期间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改善,值得重视。

  • 标签: 高压电烧伤 优质护理干预 背阔肌肌皮瓣 皮瓣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急性肾损害的护理管理。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42例行I型主动脉夹层术患者,将其随机分组为参照组(21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研究组(21例,采取围术期护理),对两组住院时间、肾功能进行对比。结果:数据表明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且研究组肾功能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实践麻醉质量监测与改进的方法,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评估改进措施对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择期手术患者,其中100例为对照组,1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麻醉质量监测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麻醉质量监测方法。麻醉质量监测指标包括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平稳度、麻醉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通过严格记录和评估这些指标,评价改进方法对麻醉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在麻醉诱导时间方面表现出显著缩短(p < 0.05)。麻醉平稳度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异性较小,相对稳定性更高(p < 0.01)。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 < 0.001)。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 < 0.05)。结论:通过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比较,本研究显示改进后的麻醉质量监测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平稳度、麻醉恢复时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应该积极采用改进后的麻醉质量监测方法,以提高麻醉质量、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水平。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麻醉质量监测方法,以不断完善临床麻醉实践。

  • 标签: 麻醉质量监测 改进探索 实践策略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干预对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疗中心诊断和治疗的48名高风险脑瘫婴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观察组得到了标准的治疗和护理,而观察组得到了基于标准治疗和护理的早期干预,并比较了这两个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0.83%。观察组平均每月治疗天数为(6.0±1.0)天,对照组平均每月治疗天数为(14.0±1.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早期干预 脑瘫高危儿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