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抗菌类西药的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20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分析显示有7类35个抗菌西药,都是通过静脉给药发生。结论在抗菌类西药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的易感因素从而加强管理和监测,全面保证药物的合理应用。

  • 标签: 临床 抗菌类西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旨在为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ADR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在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中最多,占37.5%;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占(37.5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38.33%;绝大多数ADR为静脉给药引发,占95.83%;ADR发生时间在输液过程中最多,占29.16%。结论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时ADR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故临床需要加强对ADR的监测,以有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研究
  • 简介:摘要针对各种感染性疾病,我们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有的人夸大了抗生素的功能,因此造成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这样就会引发许多不良的后果。可见,一定要掌握有关抗生素的知识,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本文就如何选择抗生素以及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抗菌类 临床应用 原则 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CR快速检测用于细菌类微生物污染的细胞培养液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人为污染的HeLa细胞作为研究材料,选择16srRNA基因序列作为细菌类微生物通用引物,选择煮沸法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设计PCR检测培养细胞污染的程序,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人为污染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Hela细胞,其培养上清液中可扩增出与目的片段相符的片段。结论煮沸法降低了细胞培养中细菌类微生物污染检测的难度,能够早期发现污染,为珍贵细胞的挽救争取时间,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PCR 细菌 培养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食物过敏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免疫性疾病,在我国食物过敏一般人群发病率为1%-2%,在儿童则为8%,其种类和范围有增加的趋势,食物过敏是伴随一生的疾病,随时都有发生致命性过敏反应得危险。而且对过敏反应的恐惧心理和对食物的高选择性对患者心理,营养发育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食物过敏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应对食物过敏的措施仅仅局限在避免食过敏食物和对症处理,缺乏主动地防治措施。对食物过敏免疫机制的基础性研究是解决预防和治疗问题的前提和基石,现就食物过敏的免疫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胎膜早破(PROM)孕妇宫颈分泌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方法对2011年—2012年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住院的191例胎膜早破孕妇取宫颈分泌物进行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检查。结果191例标本中培养出细菌和真菌120例,总检出率为62.83%;两组在真菌检出率、G+杆菌检出率、葡萄球菌属检出率上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tPROM组前两个指标较低,第三个指标较高。结论PROM与G+球菌间具有极为紧密的相关性,所以为预防PROM及改善分娩解决,临床需要结合真菌及细菌检查结果,考虑孕妇药敏情况选取适当抗生素进行治疗。

  • 标签: 胎膜早破 宫颈分泌物 细菌 真菌培养 药敏
  • 简介:摘要目的以阿莫西林为代表,对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应用阿莫西林治疗的14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抗菌类西药使用情况调查,对我院抗菌类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3例患者中,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者13例(9.09%),主要反应包含过敏、乏力、胃肠道反应、皮疹、头痛、水肿、嗜睡及其它。结论阿莫西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促使疗效提升;但在抗菌类药物临床使用中,还需结合患者详细情况,对用药剂量及药物联用禁忌进行了解,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治疗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阿莫西林 药理药性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血清中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检测法对100例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患者及50例健康人群进行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人群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普遍升高,只有一位受检者无食物不耐受存在。牛奶、虾米、小麦、螃蟹等食物,人群普通存在不耐受现象。结论通过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可以指导患者避免摄入不耐受食物,在临床疾病诊治中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食物不耐受 特异性IgG抗体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3例患者在进食高浓度食物(白酒、辣味食品、巧克力)时激发气急发作,持续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符合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断。经文献检索(PubMed、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未发现类似病例报道。鉴于这些患者哮喘发作诱发因素的特异性,可称之为“食物刺激性哮喘”。考虑可能与患者气道对相应高浓度食物过敏,导致强烈的支气管收缩反应(气道高反应)。

  • 标签: 食物刺激型哮喘 诊断
  • 简介:摘要食物中毒是进食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了含有毒素的动植物如毒蕈,河豚等引起的非传染性亚急性或急性中毒性疾病。传染源是变质的食品和被污染的水源,传播途径主要是不洁的手、餐具和带菌苍蝇;而没有食用过的人员就不会发生中毒,如果停止食用有毒的食品,发病也很快就停止了;并且没有人和人之间的直接传染,其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预防食物中毒。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液外渗食物疗法的效果。方法将行静脉输液后发生局部肿胀、皮下瘀血的病人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使用新鲜土豆片敷,对照组使用33%硫酸镁湿热敷。结果使用新鲜土豆片敷的病人水肿散瘀的效果和使用33%硫酸镁湿热敷的效果(P值〈0.01),差别极其显著。结论使用生土豆片敷的病人水肿消肿散瘀的效果明显好于使用33%硫酸镁湿热敷的病人,且恢复时间快,取材简单、方便实用。

  • 标签: 静脉液外渗 食物疗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集体食物中毒的急救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将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集体食物中毒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19岁-42岁之间,男患者40例,女患者62例,两次集体食物中毒,其余一次属于某大学食堂集体性发生食物中毒,另一次为某企业食堂集体中毒,两组患者表现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严重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甚至体温不升,且有患者出现暂时性休克,从急救前的准备和抢救措施两个方面对患者行救治。结果102例患者中有88例患者当天就已经治愈出院,有10例患者留院观察,4例患者需要进行继续住院治疗,并且住院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以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集体性食物中毒患者发病比较突然,病患多,且在短时间内要集中入院治疗,救治时要合理分工,将病员恰当的分流,使抢救场面急而不乱。

  • 标签: 集体食物中毒 急救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物中毒的调查及处理。方法对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及时掌握食物中毒发生情况,确定是不是食物中毒,找出中毒食物并努力查清致病因子及其导致中毒的途径。采取控制措施防止蔓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和控制类似的食物中毒的发生。结论控制食物中毒关键在预防,搞好饮食卫生,严把“病从口入”关。救治中毒病人,对中毒场所的清洁、消毒;后者如行政控制措施(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

  • 标签: 食物中毒 调查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食物交换份法联合仿真食物模型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饮食教育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用食物交换份联合仿真食物模型和传统的形式进行饮食教育,3个月后以白蛋白、前白蛋白、体重为评价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体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交换份法联合仿真食物模型法可提高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饮食教育的效果。

  • 标签: 食物交换份 仿真食物模型 恶性肿瘤 饮食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急性食物中毒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治疗过程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急救治疗,患者均痊愈出院,痊愈率为100%,平均住院时间为3.23±0.47天。结论对急性食物中毒患者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有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

  • 标签: 急性食物中毒 治疗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及状况。方法按GB/T4789.7-2008方法进行对副溶血弧菌的检测。结果142份食物中毒者的样品中共检出60株副溶血弧菌,占污染菌的42%。结论副溶血弧菌污染较为明显的为海产品,应作为关键控制食品加以管理。

  • 标签: 副溶血弧菌 食物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找出食物嵌塞的主要原因及较好的治疗方法,为临床防治食物嵌塞提供有益帮助。方法自2002年至2008年调查分析了500例患者的食物嵌塞原因,并对872处食物嵌塞的疗效进行跟踪观察5a。结果因各种原因导致食物嵌塞而产生牙间隙的患者,明显比因牙间隙导致食物嵌塞的患者多。同时发现选磨与自我保健法相结合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结论引发食物嵌塞的原因很多,牙间隙更多情况下是它的一种并发症;防止牙间隙、牙周炎等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尽可能早的预防和有效的治疗。

  • 标签: 食物嵌塞 牙间隙 咬牙合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确认某小学一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对加强集体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提出建议。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食物、病人排泄物和食堂物品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起事件属于点源暴露,共有病例71例,无死亡病例,病例为在校就餐儿童。食品制作用具检出的沙门氏菌与病人粪便标本的致病菌为同一型别。结论小学生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出现食物中毒后会对其身体健康成长甚至生命造成威胁,发生类似疾病暴发流行时应按照预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则,对同时暴露的人群设置发病组和对照组,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尽快查明事件原因,迅速控制疫情,减少损失。

  • 标签: 食物中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讨论实施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显效4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显效40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于临床实施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后,可帮助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减少各种临床不适。同时,坚持应用药物按照疗程治疗后,基本上能够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得到治愈,减轻外阴瘙痒、灼痛、黏膜充血、白带增多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的概率,对患者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将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推广应用。

  • 标签: 抗真菌 假丝酵母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