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呼吸管路感染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本论文总结了呼吸管路感染的防治策略与护理实践,旨在提供有关如何预防和管理这一问题的详细信息。首先,本文强调了正确的手卫生和消毒程序的重要性,以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其次,针对呼吸管路的选择和维护提出了建议,包括定期更换管路和定期监测患者的气道情况。最后,本文强调了护理团队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对感染防控措施的认识。通过采取这些策略和实践,可以有效降低呼吸管路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疗结果。

  • 标签: 呼吸机管路感染 预防 护理 手卫生 管路维护 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的呼吸管路在气管插管呼吸辅助呼吸中气道加温加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80例应用气管插管呼吸辅助呼吸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普通呼吸治疗,研究组将改良的呼吸管路在气管插管呼吸辅助呼吸中气道加温加湿的临床中应用。结果 研究组的各项生命指标和气道加温加湿效果都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却低于对照组。且p

  • 标签: 改良呼吸机管路 加温加湿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儿科 ICU呼吸相关肺炎的治疗中呼吸管道护理的效果及影响。方法:从我院儿科 ICU中于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期间收治的呼吸相关肺炎患儿中抽取 96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各有 48例的两组,并记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使用呼吸管道护理,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护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护理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显著提高( P< 0.05)。结论:对儿科 ICU中呼吸相关肺炎患儿使用呼吸管道护理能提高其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儿科 ICU 呼吸机管道护理 呼吸机相关肺炎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呼吸使用相关性肺炎的患者总50例,检验品管圈在降低呼吸使用患者呼吸相关肺炎的应用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于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50名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名患者。其他治疗方式相同,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方式干预肺炎发生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30±2.12天,对照组患者9.88±4.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相关肺炎发生6例,发生率24%,对照组患者发生18例,发生率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在呼吸科病人管理中的使用对减少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及发生呼吸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呼吸机使用相关肺炎 感染控制 品管圈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创呼吸采用有创通气方式,呼吸依赖过程总的护理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呼吸依赖治疗中的10例患者,气管切开手术,行无创呼吸通气治疗,分析实际治疗的护理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很好的适应了无创护理的辅助化通气治疗过程,家属自行购买的呼吸可以作为辅助化的家庭治疗仪器,具有良好的呼吸治疗护理作用。结论无创呼吸辅助通气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并解决患者局部的呼吸依赖性问题,减少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和被迫住院问题,避免受医疗资源的影响,造成患者负担的增加,影响实际医疗资源的浪费现象产生。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有创通气 依赖性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进行院前急救的各类患者选择便携式的呼吸开展干预之后的效果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评价临床相关方法的应用价值和优势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方法 在所有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群体中,抽取90例进行对比对照的研究,按照其具体使用的辅助呼吸方法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仅有院前急救过程中的辅助呼吸差异之处,其中对照组所有患者使用了常规的人工气囊辅助呼吸,观察组则使用便携式呼吸进行急救干预,对两组分别进行呼吸支持之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舒张压为主的生命体征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以此分析有关方法及呼吸支持之后的效果情况。结果 在分别进行辅助呼吸干预之后的对比发现了一个效果的差异,体现在于观察组的患者HR、R、SpO2和收缩压、舒张压都要更高(P<0.05),产生了突出的效果方面的差异之处。结论 目前对于院前抢救需要进行辅助呼吸支持的患者群体开展干预时,积极使用便携式的呼吸开展干预之后,总体效果更满意,而且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得到早期的稳定,以便于后续的疾病救治及相关干预,提升院前急救干预的有效性等方面综合情况。

  • 标签: 院前急救 呼吸机 临床应用 效果 对比 辅助呼吸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 2018年 5月 ~2020年 6 月在我院 ICU进行有创通气的患者 300例进行观察研究,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 3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1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保持低位管路对重症呼吸患者进行护理。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评分、 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护理效果进行评判,判断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比对照组好,观察组患者的

  • 标签: 保持低位管路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优质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有创呼吸、无创呼吸序贯治疗重症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开展研究,将70例重症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间歇性有创通气治疗,观察组实施有创呼吸、无创呼吸序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脱机时间较对照组早(P

  • 标签: 重症慢阻肺 Ⅱ型呼吸衰竭 有创呼吸机 无创呼吸机 序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创呼吸、无创呼吸序贯治疗重症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21年3月-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重症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间歇性有创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有创呼吸、无创呼吸序贯治疗的方式进行诊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在脱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高于研究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氧指标及体征变化,其对照组血氧指标中的变化明显低于研究组,且在体征变化的呼吸频率、心率指标均高于研究组,而在PH指标中低于研究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50%,而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p<0.05。结论:有创、无创呼吸序贯治疗对重症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不仅能使患者尽早脱机,还能缩短住院时间,且患者的血氧指标及体征都有效得到提高,临床不良反应显著降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有创呼吸机 无创呼吸机 序贯治疗 重症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有创呼吸、无创呼吸序贯治疗重症慢阻肺 II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择取该院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 52例重症慢阻肺 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前瞻性方式将 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26例。对照组给予间歇指令通气加压通气,观察组患者采用有创和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脱机时间( 4.2±1.20) d,对照组脱机时间( 5.8±1.4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36 9,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各项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稍优于观察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来看,观察组 7.69%显著低于对照组 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16 4, P<0.05)。结论 针对重症慢阻肺 II型呼吸衰竭患者可给予有创和无创呼吸序贯治疗的方式,改善患者血气指标,缩短脱机时间,患者耐受性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 ] 有创呼吸;无创呼吸;序贯治疗;重症慢阻肺 II型呼吸衰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equential treatment of severe COPD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with invasive ventilator and noninvasive ventilator. 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severe COPD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prospective way, 52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each group had 26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sequential ventilation.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4.3369,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blood gas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the index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ligh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7.69%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19.2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 2 = 5.7164, P < 0.05).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COPD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the sequential treatment of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ventilator can be given to improve the blood gas index of patients, shorten the time of weaning, improve the tolerance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