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与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与再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9例成功接受了PCI治疗术的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与术后48h、6个月随访采集标本检测血浆MPO与IL-17A的表达水平,同时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证实出现再狭窄患者42例(再狭窄组),未出现再狭窄患者67例(非再狭窄组),统计分析MPO、IL-17A的表达水平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在PCI术前MPO、IL-17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8hMPO水平、IL-17A都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与PCI术前相比,6个月后MPO水平、IL-17A在非再狭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再狭窄组仍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MPO、IL-17A与PCI术后再狭窄呈正相关,它们可能都参与了再狭窄的发生。

  • 标签: 髓过氧化物酶 白细胞介素17A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 简介:目的:了解并比较手工分少白细胞细胞和悬浮红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582例患者分为输注悬浮红细胞组(1450例)和输注手工分少白细胞细胞组(1132例),输注前测定Hb值,复查患者及献血者ABO和RH(D)血型并作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后给每例患者进行血液学分析,检查Hb值,然后再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结果:输注手工分少自细胞细胞效果好于普通悬浮红细胞,并且输注手工分少白细胞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输注手工分少白细胞细胞可以使输血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

  • 标签: 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 疗效
  • 简介:自从1817年英国医生Blundell第1次使用人血输注抢救大出血产妇成功,输血白此成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输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输血在取得临床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non-haemo-lytictransfusionreaction,FNHTR)即为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在10%~40%[1],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与白细胞和(或)血小板抗体以及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2]。为预防FNHTR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院自2012年起采用白细胞过滤器对临床输注用全血进行过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滤除 白细胞 输血 FNHTR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不同储存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去白悬红)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中钾离子浓度(K+)、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以及溶血率的检测,了解去白悬红的储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储存期1周(1w组)、2周(2w组)、3周(3w组)、4-5周(4-5w组)的去白悬红各10袋,手工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分别于制备后立即(0h)和(4±2)℃保存24h取样测定其K+、FHb,并计算溶血率。结果:洗涤后0h,4组K+含量分别为(0.38±0.04)、(0.44±0.08)、(0.53±0.23)、(0.65±0.20)mmol/L,3w组和4-5w组明显高于1w组、2w组(P〈0.05);洗涤后保存24h,各组K+分别为(1.89±0.32)、(1.89±0.60)、(2.02±0.45)、(2.62±0.31)mmol/L,4-5w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5),但均低于人体正常K+上限。无论是洗涤后0h,还是保存24h,FHb、溶血率4-5w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5),。而且4-5w组洗涤红细胞保存24h,FHb为(0.90±0.32)g/L,明显高于国标水平。结论:建议尽量避免使用保存期4-5w的去白悬红制备洗涤红细胞,而且制备好的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减少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的悬浮时间。

  • 标签: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储存时间 洗涤红细胞 钾离子浓度 游离血红蛋白 溶血率
  • 简介:目的:检测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的质量指标,比较评价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质量。方法:对119份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进行血小板、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的含量检测,观察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血小板、WBC及RBC含量变化。结果:滤白前的血小板含量为(3.74±0.57)×1011/袋,合格率为99.3%,滤白后的血小板含量为(2.86±0.52)×1011/袋,合格率为75.6%,血小板回收率为76.4%,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白前的WBC含量为(1.37±0.45)×108/袋,滤白后的WBC含量为(0.41±0.20)×108/袋,白细胞去除率为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含量在两个制备阶段均超过标准(均参考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结论: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WBC含量在滤白前已达到质量要求,可以直接使用于临床;滤白后的WBC含量有明显的减少,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过滤去除白细胞可能会更安全。

  • 标签: 滤白 浓缩血小板 混合血小板 质量要求
  • 简介:目的:对2种不同白细胞过滤血小板采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检测2种不同采集方法血小板捐献者采集前后相关指标以及单采血小板计数和残留白细胞量,并计算采集效率。结果:994CF-E组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残存白细胞量明显低于994-EF组,而血小板产量和采集效率高于994-EF组。结论:在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连续过滤去除白细胞,进一步降低血小板成品中的残留白细胞量,并提高采集效率。

  • 标签: 血小板采集 方法评价
  • 简介:目的: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细胞悬液和单采血小板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150例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的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50例输注非去白细胞同类血液制剂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FNHTR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后FNHTR分别为3例(3%)和18例(18%);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血小板后FNHTR分别为4例(8%)和15例(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有效防止或降低FNHTR的发生,对多次输血治疗的患者效果尤佳。

  • 标签: 去白细胞 输血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 简介:1病例资料例1男,31岁,因下腹胀痛14d人院。患者近1年来因进食不当反复出现腹泻,大便形状为黄色稀水样便,服用盐酸小檗碱片、吡哌酸等药物后症状缓解。患者14d前食用水产品后出现脐周痉挛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自服盐酸小檗碱片、吡哌酸、胃复安等药物,症状无减轻,腹泻次数增多,每日4~6次,为黄色稀水样便入院治疗。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肠胃炎 嗜酸粒细胞 腹痛 腹泻
  • 简介:目的:研究经血小板滤器去除手工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对血小板的质量及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鲜全血中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用床边型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滤除白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离心、血小板质量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CD62p表达率、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并观察临床输注反应。结果:经床边型血小板滤器除去白细胞后,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为90.32%,白细胞去除率为98.21%。除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外,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低渗休克反应和CD62p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浓缩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要求,可以明显降低临床输注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浓缩血小板 白细胞滤除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功能 体外
  • 简介:目的:探讨在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应用后的血液容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重按标准进行采集的400ml、300ml原料全血各100袋及其制备的成分血液的重量,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200袋原料全血及其制备成成分血液的实际重量均在理论值范围内。结论: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血液容量有一定损耗,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成分血液的容量。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病毒灭活 容量控制标准
  • 简介:目的:研究对于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能否通过应用去白细胞的输血技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随机选择2008-01-2012-01血液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除去M3)需要输血的患者,去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将19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95例)及对照组(96例),在患者需要输血时,分别输注普通血液成分及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最后比较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89%∶52.08%,P〈0.05)。结论:对于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去白细胞的成分输血技术能减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技术 白血病 急性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对存在有β-连环异常表达的T淋巴细胞自血病Molt-4细胞株的作用及机制。方法:MTT法观察阿司匹林对Molt-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阿司匹林对Molt-4细胞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分析经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处理后的Molt-4细胞β-连环及cyclinD1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阿司匹林呈剂量依赖性抑制Molt-4细胞的增殖,72h半数抑制浓度为1.58mmol/L;随浓度增加,cyclinD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下调。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可能通过影响Wnt信号通路调节某些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将Molt-4细胞阻滞于G0/G1期,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株Molt-4的增殖。

  • 标签: 细胞株 MOLT-4 基因 Β-连环素 CYCLIND1 阿司匹林
  • 简介:目的:了解木瓜蛋白酶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检测临床上常见的13种IgG类抗体结果情况,以便为临床选用哪种检测方法更为合理提供依据。方法:用4种方法分别检测抗-A、抗-B、抗-D、抗-C、抗-c、抗-E、抗-e、抗-M、抗-N、抗-Jkb、抗-Fya、抗-Fyb、抗-MurIgG抗体效价,并采用效价评分来比较分析。结果: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胶法均检出所有13种抗体;木瓜蛋白酶法检出抗-A、抗-B、抗-D、抗-E、抗-C、抗-c、抗-e、抗-Jka8种抗体;微柱凝胶法检测13种抗体效价较其他3种方法更敏感,凝集现象较明显,效价计分较高。结论:针对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不同的试验方法。为保证输血安全,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时应优先选用抗球蛋白法,必要时最好几种方法联合使用,这样不会造成抗体漏检,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血型抗体 IGG类抗体 抗体效价
  • 简介: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α-2a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发展规律,阐明中性粒细胞变化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别于2周,4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BV-DNA定量等检测。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51.71%(1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4~12周。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开始下降,4周时下降明显,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中性粒细胞4周下降幅度超过0.4×109/L对SVR率有预测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4~12周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此阶段应加强随访、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生。4周时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对SVR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性粒细胞 干扰素
  • 简介:探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的临床效果。对4例心脏病患者于围手术期综合血液保护进行CPB心脏手术,术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减少失血、回输自体血等。4例患者均示未输异体血,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可顺利完成部分CPB心脏手术,对节约用血,

  • 标签: 无血手术 自体输血 心脏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红细胞单采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符合国内PV诊断标准的19例患者,运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异常增生红细胞单采,配合临床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中Hb、RBC、Hct、WBC、PLT均值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依患者公斤体重和Htc设定红细胞采集量,单次采集后Hct降低情况及首次采集前后Hb均值变化与再次采集前后Hb均值变化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血液Hb、RBC、Hct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8例完全缓解,7例临床缓解,4例好转,有效率为100%;单次采集Hct平均降低幅度为16.11%。结论:红细胞单采在PV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单次采集应考虑PV患者血容量绝对增加的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和对红细胞去除的耐受情况适当增加采集量。

  • 标签: 红细胞单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机
  • 简介:目的:应用ACP215型全自动细胞处理仪制备冰冻红细胞。方法:本文将红细胞悬液应用全自动细胞处理仪制备甘油化红细胞,-70℃冰箱冷冻保存,37℃融化后再应用全自动细胞处理仪制备去甘油化红细胞,并检测冰冻红细胞的质量。结果:采用ACP215全自动细胞处理系统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质量检测。结果:红细胞回收率(87.1±5)%、游离血红蛋白(o.46±0.21)g/L、体外溶血试验(10.7±10)Voo、甘油残余量(2.9±1.o)g/L,残余白细胞(0.5±0.2)%;残余血小板0;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结论:ACP215型全自动细胞处理仪制备冰冻红细胞,产品各项质量指标较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全自动细胞处理仪 冰冻红细胞 甘油低温保存红细胞 应用
  • 简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以红系细胞异常增多为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TE)是采用多功能血细胞分离机去除患者体内增多的红细胞,以达到缓解或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我科2005年6月-2009年8月运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红细胞单采治疗PV患者14例,短时间内让患者RBC、Hb、Hct接近正常水平,

  • 标签: Mcs+血细胞分离机 红细胞单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目的:比较ACP215与ACP115细胞洗涤机制备冰冻洗涤红细胞的效果。方法:20袋400mL全血以相同的加工条件进行甘油化并置-80℃保存。随机分成2组,按冰冻洗涤红细胞操作规程分别用ACP215与ACP115细胞洗涤机制备冰冻洗涤红细胞,用SPSS11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品均达到国家《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中的标准,临床输注后无不良效果。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ACP215制备冰冻洗涤红细胞效果优于ACP115。

  • 标签: ACP215细胞洗涤机 ACP115细胞洗涤机 冰冻洗涤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