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酒精中毒已列为一种疾病,饮酒后并发的各种伤害亦日益增多,本组重点观察了饮酒后并发颅脑外伤手术采用仰卧位与侧卧位对患者通气SpO2的影响,以提醒麻醉医师对酒精中毒患者手术中一定需加强监测,密切观察,尽量避免侧卧位体位。

  • 标签: 酒精中毒 肺通气功能 不同体位 SpO2的影响 颅脑外伤手术 中毒患者
  • 简介:近年来,随着胸外科与麻醉技术的发展,单通气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本文就小儿单通气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单肺通气 小儿
  • 简介:通气麻醉在心胸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低氧血症作为单通气麻醉的最大挑战,其产生原因众多,本文综合阐述了单通气麻醉的研究与进展,以期提高术中单通气的效果,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

  • 标签: 单肺通气 低氧血症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 简介:目的:观察胸科手术中采用单通气(OLV)结合低压PEEP的通气效果。方法:35例胸科择期手术病人,ASAⅠ-Ⅱ级,分别观察双通气(TLV)、OLV及OLV+PEEP(3-5cmH2O)三种方式通气30min时的血气分析、气道压力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OLV+低压PEEP时,PaO2、PaCO2较单纯OLV时明显升高(P<0.01),PaCO2升高在临床允许范围之,Peak明显下降(P<0.05),MAP、HR、CVP变化不大。结论:OLV+低压PEEP可有效改善OLV通气时的动脉氧合。

  • 标签: 胸科手术 单肺通气 低压呼气末正压 血气分析 气道压力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7岁,身高171cm,体重60kg。因诊断右肺下叶肿块(性质不明),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右肺下叶切除术。麻醉前访视:既往20余年“冠心病史”,目前服用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美托洛尔,阿司匹林等。查体患者精神状况可,消瘦体型,桶状胸,右肺呼吸音减弱。

  • 标签: 高频喷射通气 单肺通气期 低氧血症 右肺下叶切除术 反复 硝酸异山梨酯
  • 简介:机械通气是治疗目前在全球范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的主要方法之一。SARS导致难治性ARDS后,需要采用包括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和开放在内的保护性通气策略。而尽可能地采用无创或微创的方法,在重症监护病人身上连续、同步、实时、准确地监测心肺功能可以直接指导机械通气策略的实施和综合评估实施效果。

  • 标签: 机械通气 治疗 SARS 心肺功能 监测
  • 简介:目的:观察异氟醚(I)、地氟醚(D)或异丙酚(P)对单通气(OLV)期间出现的低氧性血管收缩(HPV)和内分流(Qs/Qr)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需施行OLV的肺癌、食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I组、D组和P组,每组12例。静脉诱导快速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后,分别吸入1.3MAC的异氟醚、地氟醚或静脉滴注异丙酚6mg/(kg·h)维持麻醉。三组病人均在麻醉诱导前、双通气(TLV)20min、OLV20min和恢复TLV20min时,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Qs/Qb值。结果:与TLV时相比,OLV期间I组、D组和P组的PaO2显著下降(P<0.05);OLV期间内分流明显增加(P<0.01)。与P组比较,I组和D组OLV时的Qs/Qb明显高于P组(P<0.05),但I组和D组同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异氟醚和地氟醚均有抑制HPV的作用,临床吸入1.3MAC时未发生低氧血症,可安全用于单通气的开胸病人;异丙酚抑制HPV的作用明显小于异氟醚和地氟醚,更适用于单通气病人。

  • 标签: 单肺通气 异氟醚 地氟醚 异丙酚 肺内分流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
  • 简介:呼吸机使用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病人的氧供(DO2),和降低氧耗(VO2),维持机体重脏器的功能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使氧供大于每分钟每公斤体重10毫升,作为危重病人存活的安全值。

  • 标签: 机械通气 治疗 非典型肺炎 氧供
  • 简介:接受肝移植的晚期肝病病人,均伴有轻重不等的肝综合征和门高压。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对于围肝移植期病人的保护策略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肝肺综合征 门肺高压 肝移植 肺保护 策略
  • 简介:麻醉即单通气(OLV)麻醉,目的在防止血液或分泌物流向健侧;为手术操作提供相对静止的手术野。但是,OLV时,无通气的血液没有得到氧合就回到左心,可致静脉血掺杂,PaO2降低;无通气侧肺泡的低氧可致低氧性血管收缩(HPV),使非通气血流减少并转向通气,由此使QS/QT减少,PaO2降低有所改善,但仍有约10%的病人发生显着低氧血症。所以,如何降低OLV时的QS/QT和怎样提高PaO2是单麻醉的关键问题。

  • 标签: 麻醉 PAO2 单肺通气 血液 手术野 QS
  • 简介:无创通气系指无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的机械通气支持,最早应用于慢性肺部疾患。由于其可避免因建立人工气道而带来的诸多并发症,近年来在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综述了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介绍了相关领域最新的临床指南。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并发症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观察阻断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脂多糖(LPS)诱导急性损伤(ALI)大鼠细胞凋亡及损伤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ALI组静脉注入LPS5mg/k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锌原卟啉(ZnPPHO-1特异阻断剂)预处理组注入Znpp100umol/kg10min后注入LPS5mgkg。观察3h后放血处死,取组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SqRT-PCR)测定HO-1mRNA,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光镜观察并盲法评分比较组织学变化,所取动脉血分析血气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结果:ALI组HO-1mRNA,COHb,细胞凋亡,损伤评分(3.08±0.82),(1.34±0.61)%,(3.18±0.51)%,(3.74±0.82)均较对照组Ⅰ(1.00±0.00),(0.82±0.43)%,(0.12±0.03)%,(0.28±0.24)显著增加(P〈0.05),损伤严重,ZnPP组HO-1mRNA,COH2[(1.40±0.19),(0.71±0.52)%显著低于ALI组(3.08±0.82),(1.34±0.61)%,P〈0.05],细胞凋亡和损伤评分[(9.15±1.58)%,(6.92±2.37)]显著高于ALI组[(3.18±0.51)%,(3.74±0.82),P〈0.01],损伤更加严重。结论:HO-1在LPS诱导ALI中可能有拮抗细胞凋亡,减轻损伤的作用。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血红素氧合酶-1 细胞凋亡 大鼠
  • 简介:目的:在神经外科全麻手术中病人保留自主呼吸期间,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和变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两种通气方式,比较两种通气法对诱导期镇静药和镇痛药用药量与术后脱离呼吸机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ASAI~Ⅲ级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术中采用IPPV通气方式;B组21例,术中采用BIPAPA通气方式。记录两组病人诱导插管期咪唑安定和哌替啶的用药量,以及术后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人咪唑安定和哌替啶的用药量高于B组,P<0.05;A组病人术后脱离呼吸机的时间长于B组,P<0.05。结论:在全麻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BIPAP能维持较好的通气/血流分布和通气效率,较适宜用于神经外科全麻手术病人。

  • 标签: 神经外科 全麻手术 呼吸机 间歇正压通气 变相气道正压通气 镇静药
  • 简介:一、病例简介患者,男,28岁。因糖尿病视网膜病,玻璃体积血准备行玻璃体、晶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入院。糖尿病史13年,诊断为I型糖尿病,一直用常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体重87kg,身高186cm.血压、心电图、胸透及各项化验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术前肌肉注身长托宁0.8mg,地西泮10mg.

  • 标签: 心脏停搏 麻醉术后 喉罩通气 糖尿病视网膜病 玻璃体积血 复苏
  • 简介:目的:观察腺苷对犬油酸型急性损伤(acutelunginjury,ALl)的血流动力学、血气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以0.11ml/kg油酸制造犬ALl模型后,随机将犬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n=5),单纯用机械通气治疗;Ⅱ组为实验组(n=6),采用机械通气+腺苷治疗。方法为:经中心静脉依次输注10、30、50及70μg/(kg·min)腺苷,每次输注15min,两次治疗间隔15min,经以50μg/(kg·min)腺苷持续输注1h。观察MAP、肺动脉压(PAP)、CVP、毛绷血管楔厘(PCWP)、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态顺应性(Cdyn)等变化;并计算氧合指敷(PaO2/FiO2)及内分流率(Qs/Qt);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组织的湿/干(W/D)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腺苷以10、30μg/(kg·min)治疗时,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以50、70μg/(kg·min)治疗时,PAP显著降低(P<0.05),SV、CO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2h,对照组PCWP升高,MAP降低(P<0.05);实验组无显著变化。此外,实验组W/D显著下降(P<0.05);病理学检查组织损害明显减轻。结论:腺苷能选择性作用于肺循环,降低PAP,改善心功能,减轻损伤。

  • 标签: 腺苷 急性肺损伤 动物实验 血流动力学 血气 呼吸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持续气道内正压能否延长无通气安全时限。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CPA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后患者均不进行辅助或控制通气,诱导前2min开始面罩吸入纯氧,CPAP组采用CPAP6cmH2O,C组为0cmH2O。诱导插管,记者无通气安全时限(呼吸停止至SpO2降至90%)后再机械通气。记录入室后(T1)、诱导后(T2)、插管后(T3)、SpO2降至90%时(T90)的血压(mmHg),心率(b/m);分别于吸氧2min时(Tx)、SpO2降至90%时(T90)抽血行血气分析,术中观察胃胀气情况。结果:CPAP组无通气安全时限为(561.1±142.3)s,C组为(462.0±136.1)s(P〈0.05)。动脉血气两组吸氧2min时CPAP组PaO2显着高于C组(505.7±73.8vs448.1±79.5mmHg,P〈0.05);两组SpO2降至90%时(T90)的PaCO2CPAP组显着高于C组(67.1±7.5vs61.5±6.8mmHg,P〈0.05)。两组心率,血压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两组的胃胀气无差异。结论:全麻诱导期应用CPAP,可以延长无通气安全时限。

  • 标签: 持续正压通气 无通气安全时限
  • 简介:国际心脏和移植学会(ISHLT)成立于1981年,成立之初只有15名心脏病和心脏外科医生,它是一个致力于通过移植、药物维持和创新疗法来提高对心脏和移植病人护理的多学科专业协会。该协会的目标是使心脏和移植及相关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建立联系。

  • 标签: 麻醉学术年会 监护 临床 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