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一文学中宗教的维度,应该是最难书写的。写得好的话,非常有震撼力,写得不好的话,就容易变成说教,变成流于概念化的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以这一维度为最弱,大概就是因为我们只重视世俗世界,也即此岸世界,而不像西方那样,重视人与神、此岸与彼岸并立的二重世界。

  • 标签: 书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 灵魂 震撼力 概念化 世界
  • 简介:摘要在我国语文的标准课程中主要强调了要全方位的提升学生们的认字、识字

  • 标签:
  • 简介:高晓松是校园民谣的代表性词人,他的歌词不仅内蕴丰富,而且有着独特的书写策略。本文试以歌词细读的方式,选取高晓松创作歌词的三个书写策略进行分析,以此解读词中深意,体会高晓松于歌词中隐含的情怀和思想。

  • 标签: 高晓松 歌词 青春 诗化 佛教
  • 简介:莫言:《等待摩西》。《十月》2018年第1期发表在《十月》开年第1期上的《等待摩西》延续了莫言惯常的叙述风格:第一人称的视角、诙谐幽默的笔调、充满民间风味的语言。《等待摩西》读来却更觉平静,莫言倚靠叙事过程的放松与结尾的节制传递了别样的人生况味。文章的标题就有两层内涵:《圣经》中的摩西有等待拯救的意味,既暗合了小说中摩西的爷爷和妻子信奉基督的情节,

  • 标签: 文学书写 负荷 精神 《十月》 第一人称 叙述风格
  • 简介:在《山本》中,贾平凹再一次把自己的视角投射到了民问。不过,《山本》在确立这种民间叙事视角、构建一种民间性之际,采用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写《山本》时左边挂的是‘现代性,传统性,民间性’,右边挂的是襟怀鄙陋,境界逼仄”。那么“传统性”,从贾平凹的创作历程来看,很显然是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依然在《山本》中建构着内涵深远、意蕴丰富的意象世界。

  • 标签: 意象建构 优秀传统 书写 空间 中国古典文学 民间性
  • 简介:时值酉鸡辞旧与戌狗迎新,我在书斋的电脑屏幕上开启了一次对朱立新散文作品的阅读之旅。之前是零星散碎的阅读,这次是把散珠贯穿,环顾式阅读。今日方始敲键筑文。倏然跃入脑海的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里的名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乡土日常生活的诗意,在文学的书写历史中,早已成为一代代文人墨客轮番耕耘的一片熟土。

  • 标签: 书写 评论 乡愁 散文作品 电脑屏幕 日常生活
  • 简介:任何诗人的写作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他所处的自身环境,并将有意无意打上属于他所身处地域的深刻烙印。我们所说的地域,不是狭隘的简单的出生地或居住地,当然出生地与居住地有可能多次出现在诗人的诗作中。这里的地域指向应该是更加宽泛的,也就是诗人一生中熟知的并且给予了某种情感的地方。

  • 标签: 城市 书写 居住地 出生地 诗人 地域
  • 简介:当一浪高过一浪的经济大潮将古老的华夏文明冲击得面目皆非之后,曾经的"主人"忽然发觉自己早已被沦落为历史的"看客","人民万岁"更是成为奢侈而又遥远的记忆。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 标签: 人民 书写 华夏文明 党中央 习近平 同志
  • 简介:聂鑫森的小小说《时间存折》写的是义工史力和学者章先生的一段人生奇遇,作者用科幻化的笔法,书写了知识分子美好的情操。故事并不复杂,但是作者运用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把简单的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具有盎然的生活情趣。作品的开篇,就已引人入胜,史力的时间存折丢了,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时间存折是一本怎么样的存折?怎么弄丢的?这一连串疑问,让读者对后面情节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接下来,作者对情节的铺垫,到'抖包袱'的时机把握,都很有讲究,功力十足。

  • 标签: 书写传奇 传奇故事 笔法书写
  • 简介:本套大班早操共分五段环节进行开展:第一段为热身环节——让幼儿自然到场地进行集体跑操;第二段体能锻炼环节——幼儿利用垫子两两相互合作进行体能锻炼,内容包括平衡能力、障碍钻、双脚跳、前爬和侧身爬等;第三段为操节环节——国学武术操,第四段放松律动——幼儿跟随音乐做轻柔的舞蹈动作,接着幼儿之间相互捏肩膀、捶捶背放松;第五段诗歌欣赏——放松后诗朗诵,幼儿坐在垫子上欣赏诗朗诵感受早晨美好的时光。

  • 标签: 幼儿园大班 体能锻炼 早操 诗歌欣赏 平衡能力 舞蹈动作
  • 简介:实话说,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再三犹疑并且羞愧。因为身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纯粹从“知识”角度而言),我和黄灯一样都清晰地感受到,在当下,“知识分子”已经成了一个不再与真实生活和生命体验发生联系的空洞概念。不要说它已然不具备反叛压制、为民请命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就连其最底线的功能——反哺自己来处的知识谱系与精神体系——也成了难以企及的标准。毫无疑问,“知识分子”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了。这里面固然有某些社会和历史原因,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充任了“污名化”的主体:从角色认同的自我疏离与断裂,到人文道义的隔膜与回避,到价值失范的默认与漠视……这一切都导致“知识分子”的内涵不断被抽空和异化。

  • 标签: 知识分子精神 乡村书写 生命体验 真实生活 为民请命 知识谱系
  • 简介:拥有诗人和小说家等多重身份的叶舟,将诗人的敏感融进了小说,他的小说从纷扰的俗世中来,直观的生存状态直指人的灵魂深处。对于人性的探寻和书写是叶舟小说的内核,其小说在平静与庸常的表层下,

  • 标签: 小说家 书写 人性 多重身份 诗人
  • 简介:刘禹锡被贬朗州、连州等地之后,对当地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借吟咏屈原、伏波神、潇湘神等民间神灵,实质上是浇自己心中郁郁不平之块垒;他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民间各种仪式活动,是希望能供当政者以观民风;他批判"天命论",不迷信鬼神并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这些都体现了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文学观与哲学观。

  • 标签: 刘禹锡 民间信仰 文人书写
  • 简介:苏州是江南小城的代表地域,以精巧细致著称。陆文夫是书写苏州的佼佼者,其笔下的小说以“小巷小说”成名。陆文夫其人其文在苏州文化的浸染中沾染了小城的文化意蕴,苏州也在陆文夫的笔下无处不在。本文将从苏州文化的特点入手,探寻其对陆文夫独特精巧的苏州书写的影响和体现。

  • 标签: 陆文夫 苏州文化 书写 特色
  • 简介:引论新世纪以来的底层写作,多数作品是展现底层遭罪者的痛苦、绝望和迷茫。但底层并非天然就属于道德高地,不会犯恶,为此也有众多作家书写底层犯恶者,呈现他们作恶后的内心罪感,这在底层写作中非常流行。纵观作家们笔下的底层故事,人物或遭罪或犯罪,因遭罪而痛苦,也因犯罪而自责。

  • 标签: 伦理困境 底层文学 书写 罪恶 救赎 虚妄
  • 简介:李家大院私塾院月亮门北边有一副用手指书写的砖雕联。就是用手指在和好的泥坯上写成,然后放到砖窑里烧好,再用钻头钻眼,用铁钉钉在墙上。考证为全国罕见的指书联。此联为:知道诗人赋绸缪;止邱黄鸟叶绵蛮。知道:动宾结构的词组,懂得道理。赋:写诗作词。绸缪:《诗经·唐风》中《绸缪》篇的篇名。这是一篇祝贺新婚的诗。

  • 标签: 砖雕 手指 书写 趣话 对联 动宾结构
  • 简介:明代女性碑传文文体种类丰富,对其文献价值的重新估量是深入拓展中国古代女性研究的必然要求。根据每种文体撰写意图的差异,可将明代女性碑传文划分为庆寿之文、祭奠之文、传状之文三大类。这三类文体内容不仅各有侧重地反映了女性生活情态,而且各类文体对所记之事又可相互印证,自成一体。明代女性碑传文的书写在体现着撰述者对于写作内容及表述方式的斟酌与选择的同时,亦透露出当时士大夫对两性秩序的观察与思考,故而在编撰文体与行文风格上都具有明显的编撰与建构特质。

  • 标签: 女性碑传文 明代 两性秩序
  • 简介:陈志鸿的《腿》表面上是在讲述同性爱、恋童、异族的三层冲突,但第一层的解读最多。其实还有第四层解读,即感官的描写所延伸的无限想象。本文尝试解读陈氏的感官美学意蕴,由一双腿为引子,从触觉、嗅觉、听觉与视觉方面来分析其感官刺激与欲望叙事。

  • 标签: 陈志鸿 感官描写 欲望叙事
  • 简介:二战之后,德国涌现出了一批描写战后废墟景象的作家,他们书写战争、饥饿,精神和身体的流离失所。其中博歇尔特的《面包》作为战后最出名的短篇小说,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纪录下了战后的饥饿场景,承载了战后的饥饿记忆。本文以《面包》为例,探讨了二战后饥饿书写的文化含义。

  • 标签: 饥饿书写 《面包》
  • 简介:2017年,湖南散文作家在叙写个体生命活动、追寻文化根性之外观照历史,将民间立场与家国情怀相统一,演绎出新时代的散文鸣奏曲。文章从浸润主体审美的历史认知、平民视角观照下的生活流、立足乡土叙事的文化寻根、包孕现代意识的民族话语四个方面对2017年度湖南散文创作进行梳理述评,以期总结这一阶段湖南散文创作的得与失。

  • 标签: 湖南散文 历史认知 日常书写 乡土叙事 民族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