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并且突出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政治建设是影响中国共产党建设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分析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开启党的政治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政治建设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 简介:进入新千年以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已成为旅游研究中广泛讨论的热点课题。但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一概念,人们的认识和界定实际上并未实现统一。本文在回顾已有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分别从语言、逻辑和认识论的视角对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辨析,旨在探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运动与作用,并尝试运用系统论思想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之形成的概念模型。

  • 标签: 旅游 旅游目的地 竞争力
  • 简介:黄志强教授的(香港新风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是一部系统研究佛家逻辑的学术专著.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教逻辑的现代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因明研究中,作者坚持历史分析、实事求是和比较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摒弃陈见,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启人颖思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方法.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作者的许多观点富有创见,值得因明研究者予以关注和重视.

  • 标签: 《佛家逻辑比较研究》 黄志强 因三相思想 因明论式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取向: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命题,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总体探索,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的整体思考;二是"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线索,展开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发展的历史反思。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逻辑 逻辑问题 论略 社会主义思想 制度发展
  • 简介:城市是经济和文化的产物:在漫漫五千年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在辽阔的中原和遥远的边疆,建立起一座座雄伟壮丽的城镇和一处处幽美的江村渔市。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除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外,还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如何对城市进行形象设计和功能定位,如何协调它在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个性与共性、文化与经济、美学与生态上的关系,将对一个地区的对外形象甚至经济战略至关重要。城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最大限度的反映出人类的思想、经济、政治和艺术成就。历史上,一次次民族沉浮和一次次文化盛衰无不或多或少地通过城市的变迁反映出来。因此今天,城市问题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鉴于昆明在城市建设上忽左忽右和屡屡走入误区,作者提出从“时空”的角度来分析昆明的城市问题。

  • 标签: 昆明市 城市价值 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 名胜古迹
  • 简介:郡在设置之初就与边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传世文献中《史记》最早出现“边郡”一词。边郡成为秦汉一个习见的概念,它的认定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必须有“障徼”等边防设施才能称为边郡。边郡意涵其实有广义狭义之分,有时并不能严格按“有障微”的边境线所在来划分界定。边郡与内郡的众多差异中,生产方式的差异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差异影响到人们的习性风气。在中国领土幅员初步成形的时期,秦始皇、汉武帝在位时有过两次大的开边扩土的浪潮,这也是边郡设置的两个高潮,设置过众多的边郡。

  • 标签: 边郡 认定标准 差异 具体设置
  • 简介:藏民族的哲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在原始的本教中已有“本无空”的世界本体论.在《斯巴问答歌》中也有了最早的宇宙发生论和人类起源说。但真正形成为一种理论却是7世纪佛教传人之后,特别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之后。藏族思想家对印度佛教的各派观点进行了嫁接、融合、改造、重组的工作,从而形成了融哲学认识论、逻辑论和论科学为一体。

  • 标签: 逻辑 因明 印度佛教 哲学思想 藏传佛教 本体论
  • 简介: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记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记述内容不仅要真实、准确,在此基础上,还要讲究记述的逻辑顺序。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错综复杂,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

  • 标签: 地方志 逻辑 社会历史 记述内容 资料性
  • 简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自由哲学,这已是常识。但萨特所说的自由指什么,其确切含义是什么,它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由区别何在?这方面人们常常发生混淆和误解。本文阐释了萨特哲学自由概念的产生和来源,特别是力图清晰地勾画出萨特哲学的自由概念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由的区别。笔者深信,对一种哲学的理解就是严密地分析其概念,把握其确切含义,否则就只能在朦胧和模糊中指向它,滋生混淆和误解就在所难免。

  • 标签: 自由 意识 虚无 意向性 目的 本质化
  • 简介:研究并构建地方志理论的概念体系,是地方志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理论概念体系的构建,首先应探索确定一些遵循原则。我国方志界对地方志理论体系构建的共识已初见端倪,大体框架主要由基础理论、编纂理论、应用理论、管理理论和方志史等5个部分组成,与此相应理论的概念体系也有了提示和导向,这就是围绕地方志这个核心概念而展开的延伸概念、派生概念、延伸和派生概念的属概念即再生概念等构成了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关联,层次性和整体性都比较强的体系。

  • 标签: 概念体系 核心概念 延伸概念 派生概念 再生概念
  • 简介:正确注释中国古代典籍,需要具有古代汉语、古典文献等诸方面的学术功力,同时,也需要了解、掌握一些逻辑学知识.本文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具体逻辑规律入手,就如何运用现代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指导古籍注释过程中的工作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标签: 古籍注释 注释思维
  • 简介:明清时期乡贤祠祀的演化主要从乡贤祠祀规制、管理体制与地方人物祠祀系统内部结构性变动三个方面展开,在明清王朝政府主导下通过两种模式达致的。一是直接的制度供给,从附学令渐次实行到雍乾管理体制形成,呈现纵向的、递进式的特点。一是通过调整地方人物祠祀系统的内部结构,经由改变或添加其他祠祀而发生功能转移,从而改变了乡贤祠祀对象与激励目标冗杂多样的情况,呈现横向的、交互性的特点。

  • 标签: 明清时期 乡贤祠祀 演化
  • 简介:众多部落、族群、民族历经5000年交流互鉴和族际政治整合,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大中华;其间还经历了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不成熟的民族国家向成熟的民族国家的复杂演变。这种从自为到自觉的整合所遵循的逻辑,既体现了某种普遍性,更展示了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其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内含国家革故鼎新的要求,且在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中,必为中华民族的兴盛构筑牢固的认同基础。在摆脱了王朝国家的历史循环和犹豫徘徊之后,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现代法治民主之路,并认同和追求全人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法治民主为导向的族际政治整合不但会强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必将促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推动者。

  • 标签: 族际政治整合逻辑 中华民族复兴 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伴随着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的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作为一个组合的概念,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基于语言学立场,探讨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在旅游研究的语境下这符合国家“一带一路”社会经济发展。此外,作者思考文化与旅游的字序问题,探究“和”字的文化意义,进而认为两个部门的合并不仅意味着互为支撑的共融关系,还提示着文化在面向旅游时应持有主动性,主动引领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谦虚地接受文化上的被帮扶。文章还认为旅游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文化时代,其不同于文化旅游。旅游文化要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可从异于常住地社会的文化性、先进性、科技性、展示性、体验性、稀缺性与非功利性等角度,着手自己的文化特质建设。

  • 标签: 文化和旅游 语言学 字序 主动性
  • 简介:建构中国救灾研究的话语体系,需要对传统历史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义仓和社仓是传统民间仓储两类重要救灾仓储。他们在历史救灾实践中多有混同,从概念到实践,均有交叉,士人对此多有混同;不过,两者之间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包括救济方式、运行主题、运作模式等,因而他们本质上仍是两类仓储,不能混为一谈。从以往的学人讨论来看,两仓相同说有其历史史料,但是两仓相异说有更多历史依据。从清代义仓和社仓的救灾具体实践来看,两仓认识有模糊之处,但最终都走向积谷仓的发展,这是两仓最终的发展结果。历史概念的界定需要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依据特定的历史实践性质判断。

  • 标签: 义仓 社仓 救灾实践 积谷仓
  • 简介:"Lavie"是柏格森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石。在法语中既指具体的社会生活,也指无形的精神生命。关注生命意味着柏格森美学具有形下与形上双向思考:艺术既要关注现实生活,借助智能反映当下的实用与功利,又要不断超越现实,凭借绵延直觉去感知终极实在。正如生命的不停变化,柏格森美学与其哲学如形随形,历经了从生活到生命、从喜剧到纯艺术、从同情到直觉的动态发展过程。

  • 标签: 柏格森 生命概念 美学思考
  • 简介: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李大钊著的《史学要论》,标志着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已经走向成熟。在此书中,李大钊提出了"历史"的完整的定义。他的这个定义是有两个形成的过程的。他曾经思考过诸多国内外历史学者对于历史的定义,但在接受了唯物史观以后,他才真正明确了"历史"的概念。他对"历史"的定义,是他的史学思想中很有价值的重要内容。

  • 标签: 李大钊 《史学要论》 “历史”
  • 简介:概念是每一门学科的基础,设若物理学没有"力"的概念,化学中没有"原子"、"分子"、"结构",那么也就不可能有两门现代科学了.更别提数学、逻辑学,完全是概念关系的运算推理.古往今来的哲学也差不多,设若马克思主义没有"物质"、"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这些概念,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构建是中国考古学的弱项,这也许与中国文化偏重于形象思维、直觉的传统有关,我们对于抽象、逻辑的东西相对不那么擅长.本文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考古学概念的构建过程与当代考古学概念的体系构成,进而思考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线索、概念的形成机制、以及中国考古学在概念构建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抛砖之作,还期望同道更多认真的思考.

  • 标签: 概念构建 考古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