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冯亦代先生商榷金隄文学作品的韵味,犹如人的风格气质,对于作品是否为人喜爱起着一种左右乾坤的作用。现在有人愿意将拙译与另一译本对比,讨论其中的韵味,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讨论需要园地,天津的《文学自由谈》愿意提供一角宝贵的篇幅,使人真有自由舒畅之感。拙...

  • 标签: 哑剧演员 《尤利西斯》 耶稣会 翻译原则 乔伊斯 译文
  • 简介:此文在本刊的上一期中发过大半,因删除的部分涉及到答辩争鸣的观点和一些论据。为维护学术刊物的编辑原则和信誉,现我们向作者正式道歉,并总结经验,接受教训之余,按其请求,给予全文刊发。

  • 标签: 火不思 编辑原则 堆谐 发过 全文刊发 文在
  • 简介:本刊2004年第四期刊发的张艳艳同志《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几点认识》一文,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2005年第一期又刊发了卞今良等同志《也谈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兼与张艳艳商榷》的文章。本期刊发刘春晓同志《由卞今良等先生的“商榷”而引发的商榷》,以推动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现在摘要回放张艳艳的论点。此文指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那么什么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学生到底能不能全面发展?这些问题理应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们只有全面、辩证地理解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含义.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定到合理的位置上.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此文认为学生(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是相对的。即使再伟大的人也有其片面的地方。只有群体的全面发展才是可能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说的也是“类”的人.作为“类”的人可以全面发展.而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人类的全面发展是由个体的片面发展所形成的。个体的片面发展就是让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

  • 标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学生全面发展 先生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
  • 简介:<正>匡亚明的《孔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出版后,蔡尚思发表了题为《不宜抬高孔子》(载《书林》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不宜》)的书评。1987年1月27日,匡老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以下简称《如何》),主张对孔子评价要坚持“三分法”。随后,蔡老又发表了《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载《文汇报》1987年3月10日。以下简称《也谈》),提出了不同意见。拜读了二老的大作,深受教益。同时,也有不少疑问。我想,既谓“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那就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既“不宜抬高孔子”,也不宜贬低孔子。现不揣冒昧,略陈管见,向二老请教,祈不吝赐教。

  • 标签: 孔子儒家 蔡尚思 人民性 评传 三分法 匡亚明
  • 简介:龚斌在陶渊明《与子萨等疏》文下注云:“据文中‘吾年过五十’及‘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等语。可知本文作于渊明五十岁后,且必在晋亡之后。”((陶渊明集校笺》第445页)。在陶渊明的享年争论中,龚斌先生力主59岁说,对陶诗(文)“晋”字使用情况的裁定,成为龚先生立论的有力依据。考陶渊明诗文集中言及晋朝者凡5题6见,除《与子俨等疏》外,其余悉引如下:“在我中晋,

  • 标签: 先生 享年 陶渊明 使用情况 五十岁 知本
  • 简介:读了贵刊1998年第11期以来关于女性就业的争鸣与探索文章,作为一名妇女工作者,我想对女性就业这个热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萧立军先生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庇护下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让人有点不明白,难道同工应该不同...

  • 标签: 女职工 女性就业 计划经济体制 女性素质 产业结构调整 男女同工同酬
  • 简介:我拜读孙绍振教授的《朗诵不可滥用》一文(《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后,发现孙教授把朗读和朗诵混为一谈了,他说:“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朗诵的热潮,朗诵在语文课堂上所受到的重视,在全世界都难得一见。”不知道为什么,孙教授非要把朗读说成朗诵,孙教授文中引用的《白杨礼赞》教案中明明说“在朗读训练中把握基调……”,他非说成是“把握朗诵”的基调。

  • 标签: 朗读训练 孙绍振 朗诵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 《白杨礼赞》
  • 简介:每年的三四月份,总是教书匠最忙的时候,改卷、面试、看论文,一直静不下来读林建平先生的大作(下简称林文)。林文对我的《国有企业法人所有权不可行》一文的异议是以逻辑分析开道的,而逻辑的合理性不像集市上的青菜萝卜那样摊在面前,而是必须仔细梳理和辨别,才能做出判断。“五一”长假使我能够将林文“从头到尾认真读了几遍”,“通观全文,所述之处不无问题”,不是别的,还是逻辑问题。

  • 标签: 逻辑分析 企业法人所有权 林建平
  • 简介:现代教育必须使学生“取得现代意识,学会现代技巧,感受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陶行知)”。然而正如孙达人先生所指出的:“当前的历史研究存在两个问题:割断了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割断了史学与大众之间的联系。”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虽不是一回...

  • 标签: 历史教学 教育功能 服务现实 历史意识 参与法 历史教育
  • 简介:鲍昆先生在2006年《中国摄影》第5期发表了《困兽出笼——从凌飞和莫毅的摄影谈开去》,充满自信地指出"观念性的艺术摄影目前已呈燎原之势""真正的中国艺术摄影时代终于来了"。鲍昆先生的这篇文章一出,便引起了理论界的争论,一些摄影家、理论家在摄影报刊上纷纷撰文,各抒己见。笔者不揣浅陋,直抒已见,以就教于鲍昆先生与摄影界的大家。

  • 标签: 摄影艺术 艺术摄影 观念性 摄影家 摄影创作 形式与内容
  • 简介:范之先生在《修辞学习》92年第2期发表的《与王希杰先生商兑》的文章,实在难以叫人信服。自粗糙的叙述中见出了作者的匆忙,在“商兑”之中并未见作者深刻的理论见解,而终究要说明的只是;象王希杰这样。颇有影响的先生”甚至更不如者,“常心浮气躁,浅尝易足,臆见矜高,见肿谓肥,见肥说肿”。言辞中透着鄙夷、讽刺、挖苦。

  • 标签: 色彩 《修辞学习》 王希杰 商兑 作者
  • 简介:<正>《修辞学习》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上发表了郝荣斋同志的《一种特殊的比拟——拟形》,提出了一种新的辞格——拟形。作者认为:"拟形是比拟中的一个特类。是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故意违背事理,超脱语法和逻辑,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和事物形体化的修辞方式。它的特点:一、本体一定是没有形体的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二、拟体的形体没法确定,既可能是这种样子,又可能是那种样子,听读者完全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

  • 标签: 先生商榷 形辞格 拟形
  • 简介:不久以前,一次偶尔的机会,使我有幸拜读了日本著名的西藏历史及语言学家、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山口瑞凤先生所撰写的“《三十颂》与《性八法》成书年代考——兼论桑宝扎在世年代”一文(以下简称《年代考》)。一个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学者,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和潜心研究藏语、藏文、藏族历史,并著书立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实在使我感动不已。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在《年代考》中所提出的有关论点,我是不能苟同的。现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与山口先生商榷,并就教于各位专家。

  • 标签: 三十颂 藏族历史 西藏历史 谐拉康碑 文学部 敦煌文献
  • 简介:在“2001年北京大学东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恒毓先生发表了《梵文与中国佛教》一文,据该文注①,这篇文章以后又发表于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英文版发表于2001年5月21—23日在泰国曼谷举办的“梵文—东南亚文化融合的因素国际会议”,又于5月24

  • 标签: 恒毓 梵文 中国佛学 大乘佛教 汉语
  • 简介: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后来的人在审视、评价他们的先辈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自负而优越的感觉,他们甚至会鄙夷、蔑视地谈论着前人的愚盲迟钝和冥顽不化。他们像看异类一样看自己的先辈,目光里满是疑惑,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这些老前辈怎么会犯如此幼稚的错误,怎么会讲出如此可笑的话来。其实,嘲笑容易做,而理解是艰难的。因此,后人在评价前人时更可取的态度和方法,不应是简单地表示不满和否定的态度,而是应该抱以理解的态度,更多地考察他们之所以如此说和如此做的原因及现实合理性。这是一种历史的同情,是一种学术研究上的充满人性温暖的科学主义态度。但是,摩罗先生的《当代知识分子的教育背景》一文(见《文艺争鸣》,2001年第三期),则乖离世道,立论忮苛而随意,缺乏对前人的宽容和同情,因此我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求正于有道君子云尔。摩罗先生一开始就很简单地认可了张景超先生《批判的背反与人格———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问题研究》一书中的观点,认为后半个世纪“活跃在中国知识界的著名知识分子,基本上都不是知识分子”,而接下来被“列举”的,乃是“五六十年代驰名于文坛的几乎所有著名批评家”。那么...

  • 标签: 先生商榷 历史同情 同情摩罗
  • 简介:应该弄懂乔治·凯南──与张小明先生商榷刘靖华近来读到张小明先生发表在《战略与管理》杂志1996年第三期上的文章《不应该误解乔治·凯南的“遏制”概念》。张小明先生在文中批评我和吴国光在《“围堵中国”:神话与现实─—兼析“中国威胁论”的战略企图》(刊于《...

  • 标签: “遏制” 对抗力量 凯南 “民族主义” “遏制”苏联 共产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