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清鼎革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社会大变动。以往研究,多探讨明清兴亡的过程及原因,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因应明清鼎革而引起社会观念即"华夷"的传统民族观念的大变革。本文阐发"华夷"的内涵及其由来与发展,至清入关前,清太宗首倡"满蒙汉一体"的新民族观,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清入关及创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思想与理论基础。正确解释新的民族观是正确评价明清兴亡与清朝历史地位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明清鼎革 华夷观
  • 简介:摘要传统华夷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近代,这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曲折发展。学界对于华夷的研究起步早,成果丰,本文拟对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进行梳理,并着重整理对于宋代华夷的探讨。

  • 标签: 华夷之辨 总体脉络 宋代
  • 简介:《大义觉迷录》为雍正因曾静投书案所作,内中存有大量雍正关于本朝统治中国合法性的辩护词,而其背后支撑这种辩护最深层的理论动机就是对“华夷”话语权的支配。考察作为文化观念的“华夷”的渊源与近因,可以分别从儒家经典与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窥见端倪。“华夷”在中国各民族的交流史上一以贯,占有重要地位,理性对待“华夷”是正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的关键。

  • 标签: 《大义觉迷录》 华夷之辨 历史探源 国家民族观
  • 简介:本文以发生在万历末期南京和崇祯时期福建的两次有官方背景的天主教事件为研究对象,将两次事件中留下的官方文告与同一时期士人反对天主教的文章进行横比,再以与前後朝代官方反对民间宗教组织的政策和行为进行纵比,分析出晚明政府对待外来宗教和外来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服从於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当政府认为其不危害社会时,可以容忍,反之则倾向於加以限制,其中并不包含明确的是否文化异端的考虑。因此,虽然晚明政府对一个团体社会价值的认定有很大主观性和偏见,但也不能认为晚明中国政府习惯於排斥外来文化和宗教。

  • 标签: 晚明 天主教 文化交流
  • 简介:摘要清雍正年间湖南生员曾静及其门徒密谋造反,在谋反罪名成立的前提下,雍正帝一反常态,来个“出奇料理”,将曾静师徒免罪释放,而重判吕留良及其门人学子。这被称为千古奇案。本文就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曾静、吕留良案,从政治上清除诸王朋党残余、思想上扑灭汉人反满意识及雍正帝个人性格等方面分析了雍正帝对此案“出奇料理”的原因,并兼论传统中国华夷思想。

  • 标签: 华夷之辨 雍正帝 曾静 吕留良
  • 简介:[原文](万斯同)又问:'诗与文?'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米,文喻炊而为饭,诗喻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噉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正道;饮酒则醉,忱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诗其可已于世乎?——吴乔《答万季野诗问》

  • 标签: 吴乔 万季野 不知其所以然 万斯同 辞语 道平
  • 简介:<正>据说古时候苏州人娶媳妇,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要用掌扇、黄盖、银瓜等装饰品,以显示尊贵的气派,而掌扇上又无一例外地粘贴上"翰林官"三个字。后来有个名叫周卜世的苏州人来到扬州,一个扬州人在闲谈中问:"你们苏州的老百姓为什么都不娶媳妇?"周卜世惊讶地反问:"哪有这回事?"那扬州人道:"我曾经在苏州住过几年,看了无数次彩轿迎亲,却都是翰林院的官员,何曾有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虽说是戏谑之言,却也尖锐地嘲讽了苏州人这种当官的情结(见清人王应奎

  • 标签: 扬州 苏州人 老百姓 称呼 警察 百万
  • 简介:拜读钱梦龙先生的文章《请给“训练”留个位置》(见《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期),不禁使人回想起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改革所走过的坎坷之路。当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倡导者,如今发出了这样的呼吁,给人颇有些凝重而苍凉的感觉。钱先生“请给‘训练’留个位置”的呼吁,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即“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人文精神张扬,语言工具失落”的新问题。在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的情况下,钱先生的呼吁更显得中肯而重要,很值得语文教育界特别是从事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同志们思考。

  • 标签: “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 训练为主
  • 简介:“品牌”一词是古希腊文“烙印”衍生的词汇。形象地说:就是要在消费顾客心目中印下“烙印”,一个品牌是要靠时间、历史、文化、价值观、服务、品牌力、沉淀、提升等等小环境、大气候诸多因素“锤炼”而成。可见,品牌的形成,是如此不易。

  • 标签: 品牌 希腊文 价值观
  • 简介:艺术的自然,首先从审美内涵来看,它不是天然;其次,从艺术创作来看,也并不是“自然地表现”,而应该是“表现得自然”,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是书法艺术自觉以后的事,皿及所谓的“民间书法”,不是真正的艺术,只具评价学上的意义,其中的美当属天然美,而书法艺术的自觉和发展过程就是对原始形态美的选择、加工、改造,而从天然走向自然,正是艺术发展的方向,规范的形成是艺术自觉的标志,规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把握规范

  • 标签: 书法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自然 审美内涵
  • 简介:方与圆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而任何复杂的图案都可看作是由极小的方与圆的组合,方圆之间,包蕴无穷,其数学图形美让人沉醉。古希腊的著名难题“化圆为方”让千百年来的数学家们绞尽脑汁,却不得其解。古代中国人却用“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调和方圆。由是看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方圆总是代表着一种自然的调和与美。

  • 标签: 几何图形 数学图形 化圆为方 哲学思想 天圆地方 数学家
  • 简介:“班马”,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出现频率甚高。但很多人在实际使用时并不知道它的确切来源及含义,本文即对“班马”析源辨义,并对其影响加以简要剖析。

  • 标签: 班马 《史记》 《汉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期《美文》“汉风专刊”所刊发的文章,皆与“语言文化”或“语言政策”有关。一篇是突尼斯作者哈利德的《突尼斯的话语文化》,另一篇是伊朗作者阿里的《我们说波斯语》,再就是中国作者原理关于美国语言政策的一篇文章《“大熔炉”“沙拉碗”还是“织锦”?》。由这几篇文章可见,世界各国都是非常注重语言的,无论是“语言保护”政策。还是“语言推广”政策。

  • 标签: “语言” “文化” 语言政策 《美文》 语言文化 话语文化
  • 简介:“荆”和“楚”是同一种灌木的不同名称。这“异名同实”的二者,也有细微的区别,就是~“荆”是这种灌木的雌株,“楚”是这种灌木的雄株。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旧称“荆国”,中原地区的国家有时称其为“楚”或“荆”,或称之为“荆楚”“楚荆”,或蔑称之为“荆蛮”。这也证明了“荆”“楚”二者的异名同实。

  • 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 中原地区 灌木 异名 雌株 雄株
  • 简介:律学为清代学术末流,沈家本所说的法学是以一定价值观为依托的法学,皆法学盛世

  • 标签: 法学盛衰 盛衰辨
  • 简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 标签: “义” “利” 义利之辨 价值取向
  • 简介:意在心中,不可捉摸。意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或形体表达出来,主要是通过“言”来表达。但是,言意之间即语言与思想之间还是有矛盾的。有的言不及义,不说真实的想法,尽说假话;有的言不达意,说不清楚,话说了很多,别人还是听不明白.

  • 标签: 言意之辨 语言文字 “言” 形体 达意
  • 简介:颜延(384—456),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是刘宋时期的著名文人。历史上有与刘宋颜延同姓名者;有的文献记载中,将刘宋时文人颜延省称为“颜延”,容易和东晋时的带兵将军颜延混淆。

  • 标签: 颜延之 刘宋时期 文献记载 临沂市 文人 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