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村上春树创作于2003年《没有色彩多崎作和他巡礼之年》,讲述了三十六岁工程师多崎作解开了自己被"断绝交往"谜底,走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痛苦,从而获得了心灵成长故事。本文通过深入剖析这部作品最让人痴迷地方或者说它魅力所在,来解读它艺术魅力。

  • 标签: 成长 伤痛 文体 风格
  • 简介:由马根脑与林赛共同完成《物理学基础》一经问世,便在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了较为强烈反响,书中一些观点常常被物理学者拿来引证,反映出这本书在当时比较受到人们重视,同时该书也大大促进了唯心主义哲学普及和推广。但是随着自然科学不断发展,这本书原本一些观念也逐渐遭到质疑,很多科学家开始对其进行公开批评,认为书中存在大量谬论。本文结合自身理解,针对此书发表应有的看法。

  • 标签: 悬空 基础 《物理学的基础》 感想
  • 简介:汤显祖是一个唯情主义作家。他虽然经常性地陷入“情”与“理”相互冲突矛盾状态,直到晚年仍然为“情多想少,流入非类…‘绝想人间,澄情觉路”一类问题而焦虑,也试图在宗教意义上以“理”节“情”,但却终于未能忘情人间,仍旧是一个心性温柔多情诗人。

  • 标签: 唯情主义 童心 情理
  • 简介: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捕蜂器》里讲述了父亲克拉旱姆通过男性激素把女儿弗兰克"成功"地从女性变为男性,而被父亲违背伦理实验改变了身份弗兰克成了伦理身份混乱"兼性人"。弗兰克身份错位导致他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继而无法进入正确伦理选择过程,而缺乏伦理教诲让他无法产生正确伦理意识,无法建立善恶观。此外,弗兰克成长客观伦理环境让他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沟通。这几个因素最终造成弗兰克通过残害小动物和"弑童"来缓释"被阉割"给他带来创伤。小说表达了作者反对违反伦理道德行为,希望生活回归正常秩序强烈愿望。

  • 标签: 伦理选择 伦理教诲 伦理混乱 《捕蜂器》
  • 简介:本文讨论奥斯维辛之后重要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诗学发生之源。策兰回应历史事件主要方式,即是在作品中以被灾难标记并改变语言与形象,去颠倒、阻断、撤销纳粹意识形态所宣扬事态可直接表象性以及语言对事件在场召唤之权能。本文并不阐释具体策兰诗作,而仅仅保持为对策兰诗歌发生之基底勾勒,尝试去理解后奥斯维辛艺术与诗如何突破纳粹对世界过度表象,突破词与对象一一对应关系,从而走向先验统觉破裂之后表象自身间距。策兰对陌异者期许,暗示总体化灾难之后诗歌要求言说主体摒弃对灾难自然态度,从话语法则内在变更入手进行诗化创造。

  • 标签: 保罗·策兰 表象 灾难 奥斯维辛
  • 简介: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主要就伊恩·麦克尤恩"恐怖伊恩"时期作品《水泥花园》探究父权社会、母权社会发展演变,试图寻找一种理想社会架构,希望我们可以不断削弱性别歧视,最终实现男女平等,构建和谐社会。

  • 标签: 《水泥花园》 父权 伊恩·麦克尤恩 性别歧视
  • 简介:《巴尔塔萨一个奇特下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看似平淡,却颇具匠心。小说虽不魔幻,但仍然延续了马尔克斯一贯擅长象征、影射等创作手法,在看似非常常见做鸟笼、卖鸟笼日常生活背后,揭示出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冲突,彰显了普通人精神困境:人性割裂,内心孤独。

  • 标签: 象征 世俗 精神 割裂 孤独
  • 简介:宁可说,隔膜是一堵墙。凡人看墙,肉眼不能同一时同一地既看到这种墙,又看到那样墙。而宁可可以。他坐在办公室,即便暗夜里,也能看到各式各样墙,耸立在眼前,搅扰得他无法安宁。于是,他把眼前晃动各样墙态,融入到文字里,诞生了《墙》这篇小说,写尽了物质社会人与人之间,由浅入深逐层内化重重隔膜。

  • 标签: 《墙》 隔膜 信任危机
  • 简介:英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诗人济慈于20世纪二十年代被引介入中国。民国时期研究者对其诗学和美学思想、诗歌文本阐释和生平等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称道成就,其中不少观点和结论和当时西方济慈研究最新进展产生了良性共鸣,一些独特视角和方法论对当代中外济慈研究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拟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相结合方法,将民国时期中国济慈研究与同时期西方济慈研究以及20世纪后半期中外济慈研究分别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展示民国时期济慈研究历史全貌及其对当代中国济慈研究贡献与启迪。

  • 标签: 民国时期 济慈研究 比较 贡献
  • 简介:时间:2016年7月2日地点:浙江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旅馆阳台上张勇耀:各位师友,很高兴能借助"小众"微信公众平台组织这次年度散文、诗歌颁奖暨作家采风活动,让我们有机会相聚在浙江温州这美丽洞头海岛上。昨天晚上颁奖晚会,"小众"将年度散文奖颁给了《夹边沟纪事》《定西孤儿院纪事》作者杨显惠先生,将年度诗歌奖颁给了"80后"诗人张二棍。

  • 标签: 散文写作 浙江温州市 杨显惠 采风活动 诗歌奖 当代散文
  • 简介:时间:2016年7月2日地点:浙江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旅馆阳台上散文写作与读者接受玄武:微文是鄙人近年极力倡导一种文学形式。微文,不是在微信上写就叫微文,或短就叫微文。它追求行文瞬间爆发力。就写作状态而言,更近于诗写作。忽然而起,忽然而止。不能是随意口水。

  • 标签: 散文写作 浙江温州市 文化散文 散文作品 散文作家 中学语文教育
  • 简介:陶晶孙作为创造社元老,中国"现代派"文学先驱,由于政治原因,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惨遭埋没。长期日本生活,导致陶晶孙与中国疏离、隔膜,尴尬局面于是不得不出现: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陶晶孙都无法深入,他成了一个没有文化归属感"边缘人"。

  • 标签: 陶晶孙 移根 边缘人
  • 简介:受经济发展和政治管控共同影响,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大批顺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来进行自我身份建构"顺应型"男性主体,当时文学作品对此进行了深刻描画。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几部作品,运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分析法,从身体文化消解、主体归化与异化等几个方面,阐释这一时期"顺应型"男性主体身份建构及表征特质,探寻社会总体意识形态对性别主体身份建构规约性。

  • 标签: 身份建构 顺应 身体消解 归化 异化
  • 简介:《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传递出来对权贵蔑视是不言而喻,然而我更愿意从李白碰壁之后对自我身份发现去解读;这个访山求仙曾受道箓诗人并不一定如我们所想是在寻找一条通向仕途"终南捷径",他骨子里自我仙化情感意识似乎决定了这是一次谪仙归乡之旅,是对谪仙身份一次重新定位和郑重确认。

  • 标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谪仙 归乡之旅
  • 简介:本文以《德伯家苔丝》歌唱文本中描写三类歌曲民谣、世俗小调和圣歌以及三位主人公苔丝、亚历克·德伯和克莱尔分别对它们歌唱为出发点,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苔丝悲剧命运形成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苔丝如何受到母亲民谣教诲从而建构婚恋伦理认知,如何受到亚历克世俗小调引诱触犯伦理禁忌,又如何在失贞后转向从克莱尔圣歌中寻求庇佑和救赎,由此发现影响苔丝悲剧命运三个重要歌唱阶段及其所产生伦理教诲价值。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歌唱文本 伦理价值
  • 简介:现代汉语诗歌已经口语化,进入了日常交流,因此,作为中国当代诗人们,他们拥有的现实经验、观察视角、日常呼吸以及挣扎感,应保持与生活平齐目光。与此同时,也要让语词获得时间光晕,从而使诗歌获得诗意。柳宗宣诗歌在现实经验边缘游弋,并不脱离,但也并不与现实经验妥协,因为那是来自亡灵目光。这个更为内在亡灵目光打开了语词温度与深度。

  • 标签: 柳宗宣 日常生活 现实经验 诗意
  • 简介:菲利普·罗斯在取得早期成功后遭遇各方面的批评而陷入迷茫期,他在反思中大胆进行文学实验,所推出《伟大美国小说》在其风格多变创作生涯里具有分水岭意义。他以棒球队西征遭遇反映美国社会逐步陷入20世纪60年代动乱过程,并在创作中逐步完善有关伟大美国小说标准,强调继承传统又观照现实,凸显了从后现代主义朝新现实主义转向,形成了自己艺术特色。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伟大美国小说》 经典标准 新现实主义
  • 简介:柳宗宣自选诗集《河流简史》汇辑了他十余年间诗作(2004—2015),他诗风平实、内敛,有着一种深沉内在力量,读来会令人生出一种细细感动。他诗歌以叙事为主,准确地描述自己生活和内心变化,哪怕是很细微,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他人生境遇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与氛围。

  • 标签: 柳宗宣 《河流简史》 日常生活 平实内敛
  • 简介:鲁迅认为要解放妇女就要解放社会,因此他首先提出"节烈"问题。他还认为要解放妇女,首先要让她们成为"娜拉",有觉醒思想与出走勇气,但更重要是解决经济独立问题。同时还需要恢复她们"妻性"。虽然鲁迅是站在启蒙视野下阐述自己妇女观,但他"男性中心"意识在具体行动上还是会与"解放女性"思想有所矛盾。

  • 标签: 鲁迅 妇女观 解放社会 解放女性 矛盾
  • 简介:《这样战士》中塑造了“立人”思想践行者形象,鲁迅以战士作为“立人”思想承载者、执行者和出口,显示出身为战士坚守策略:有勇有谋、韧性战斗。同时,他也揭示了战士斗争策略及其中国遭遇:虽身处困境,但最终亦反抗绝望和各种限定性。他可以失败,可以死去,但是,战士韧性、理性、自信战斗精神永存。

  • 标签: “立人”《这样的战士》 鲁迅 启蒙 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