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气管导管和无气管导管在足月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于全身麻醉下行先天性肠闭锁手术的新生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组(C组)和无组(U组),每组30例。C组术中使用气管导管,U组使用无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儿换管率及术后气道情况[拔管脱氧后5 min内低氧血症(SpO2<95%)、喉痉挛、术后喘鸣的发生率],术后1周随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U组患儿换管率(26.7%比3.3%)、拔管脱氧后5 min内低氧血症(10.0%比0)、喉痉挛(10.0%比0)、吸入性肺炎发生率(10.0%比0)大于C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喘鸣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足月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手术中,使用气管导管优于无气管导管,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新生儿 气管导管 麻醉,全身 先天性肠闭锁
  • 简介:摘要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 DLT)是胸科手术中最常用的肺隔离工具,而其支气管是确保成功单肺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气管的管理能够直接影响肺隔离效果及患者临床转归。文章综述了DLT支气管的分类,压力影响因素及监测方法,支气管在插管过程中定位管理、移位判断以及在特殊病例中潜在作用等,以期加深对支气管管理的认识。未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用于支气管的管理中。

  • 标签: 双腔支气管导管 支气管套囊 单肺通气
  • 简介:气管导管内的充气容量大小,与内压的高低直接相关,而内压的高低与气管黏膜局部压迫缺血损伤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临床上通常都凭经验,在正压通气情况下,当充气至听诊恰好“无漏气”声响时,即认为是的充气容量最恰当,即可产生防漏气功效,此时的充气容量是最小有效充气

  • 标签: 气管导管 套囊内压 气道内压 充气容量 粘膜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2O对小儿气管导管内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组50例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N2O组和非N20组。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采用RAE气管导管。依次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2-4ug/kg、丙泊酚-3mg/kg及氯化琥珀胆碱1-2mg/kg,肌松完全后行气管插管。N2O组吸入1%-2%异氟醚、N2O和O2,吸人N2O浓度保持在50%左右。非N2O组吸入1%-2%异氟醚、O2和丙泊酚1.5-3mg/kg持续泵入。常规监测ECG、BP、SpO2、体温、PETCO2,必要时行桡动脉、颈内静脉监测。两组均间断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两组气管连接三通接头,先抽空内气体,再向内注人空气至气道恰不漏气为止,三通接头另一端接压力换能器至Cardiocap监测仪,记录其压力作为起始值,此后开始记时并连续测压,分别于注气后15,30min及以后每隔30min记录一次,手术结束时记录最后压力。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导管号及麻醉持续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N2O组比较,N2O组内各时点压上升非常显著(P<0.05),但注气后60-120min上升速度逐渐减慢。非N2O组压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压力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在30min时下降速度较快,其后则逐渐减慢(表1)。N2O组与非N2O组声音嘶哑、咽喉痛分别发生8例和2例,N2O组喉头水肿发生5例,而非N2O组无一例发生。结论在小儿N2O复合全麻中,气管导管的选择、每隔30min将气体放出、改变气管导管内介质是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气管导管内注射碱化利多卡因对减轻小儿气管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择期行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患儿,年龄5~12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内注射空气组(C组)内注入空气,碱化利多卡因组(L组)内注射碱化盐酸利多卡因溶液,每组各30例,C组在全麻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内注入空气,L组在全麻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内注入碱化利多卡因,术中监测气管导管压力并维持在20cmH2O以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T3)、拔管前(T4)、拔管时(T5)的MAP、HR,并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期躁动、呛咳、术后声嘶、咽痛的发生情况。结果T1、T2、T3及T4时MAP、HR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时L组MAP、BP波动不显著,C组波动显著高于L组(P<0.05);L组在拔管期躁动,呛咳、术后声嘶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气管导管内注射碱化利多卡因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维持期用药少和并发症发生少的优点,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患者儿全麻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

  • 标签: 气管导管 套囊内注射 碱化利多卡因 小儿 拔管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充垫法来提高经鼻明视下加强型导管气管插管准确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需行经鼻气管插管全麻的患者,ASAⅠ~Ⅱ级,无经鼻插管禁忌征及困难插管表现,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均快速诱导后以加强型气管导管明视下插管,其中A组在插管过程中应用充垫法,B组采用传统方式的直接推送导管入声门,所有患者两次插管未成功则以插管钳辅助完成插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两次总的成功率、使用插管钳的比例及插管时间。结果A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和两次总的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使用插管钳的比例显著小于B组,A组插管时间显著少于B组。结论在加强型气管导管经鼻明视下气管插管操作中,与传统方式相比,充垫法可显著提高插管准确性,缩短插管时间。

  • 标签: 加强型气管导管 经鼻气管插管 明视 套囊充垫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强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涤纶透析导管的相关并发症、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院透析中心涤纶透析导管的血透患者4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导管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观察两组血流量、静脉压、尿素清除率(Kt/V)以及感染、出血、血栓、动静脉反接等并发症。结果干预组动静脉反接发生率9.1%较对照组40.9%明显下降,静脉压92.18±18.72mmHg与对照组70.4±17.78mmHg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4.5%较对照组31.8%明显下降;同时干预组患者发生导管栓塞、血流量不佳的比例降低,静脉压、Kt/V等透析充分性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强化护理干预可降低涤纶透析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透析充分性,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

  • 标签: 带涤纶套透析导管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当隧道涤纶导管(tunneledcuffedcatheters,TCC)功能不良需更换导管时,采用原位换管方式的可行性,并与常规重新置管方法的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6爿至2014年10月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肾内科留置隧道涤纶导管2年后出现导管功能不良需更换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28例,依据同一部位曾留置导管2次为常规置管组,超过2次为原位换管组,其中常规置管组16例,原位换管组12例;原位换管组采取原位更换导管方式,在涤纶及上次静脉穿刺点中间位置切开,分离皮下组织后挑起导管,离断并退出远心端,在原导管静脉端置入导丝后退出剩余导管。重新建立一皮下隧道,将新导管从皮下隧道穿过,导丝法置入新导管。与常规重新置管方式比较,观察其年龄、性别、透析时间、曾留置导管次数、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eareductionratio,URR)、置管成功率、感染率、末次置管使用时间等指标,对使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常规置管组16例中,6例置管失败;原位换管组12例均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导管使用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20ml/min以上。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1例在术后1周内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血培养示铜绿假单胞菌,经抗生素静脉治疗及局部封管后好转。统计结果显示,原位换管组在导管血流量、Kt/V值、URR、透析时间、年龄、性别上与常规置管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同部位血管曾换管次数越多,末次置管使用时间越长,需要使用原位换管的可能性越大,原位换管组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常规置管组高(P〈0.05)。结论对于血液透析隧道涤纶导管出现功能不良的尿毒症患者,采用原位换管方式,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是有效实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原位换管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压力监测间隔时间的不同,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ICU行气管插管且机械通气至少48h的患者56例,其中观察组32例患者每6h间断控制压力至30cmH2O,对照组24例患者每4h间断控制压力至30cmH2O。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持续时间、 ICU在院时间、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VAP的发生率为20.83%,观察组VAP的发生率为34.38%,但两组VAP的发生率及VAP的发生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死亡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在院时间为14.25±12.8d,对照组ICU在院时间为29.5±41.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压力采用每6h间断监测,不会增加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时可减轻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气管插管 套囊压力监测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涤纶血液透析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及并发症情况。方法以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留置涤纶血液透析导管经左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置管后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35例经左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成功,导管置入后X线下复查全部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置管成功率为100%。血流量均大于200ml/min,导管连续使用12月以上10例,6月以上18例,超过3月7例。共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9例(占25.7%),其中合并其它部位血栓形成3例(占8.5%),左锁骨下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上腔静脉内血栓形成和左颈内静脉内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5.7%)。结论涤纶血液透析导管的置入可解决许多不适合进行造瘘手术且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的血管通路问题。锁骨下静脉置管同样安全和方便。

  • 标签: 血液透析通路 血液透析 带涤纶套导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隧道涤纶导管护理在预防感染中的临床价值,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大量患者进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采用该护理方法可以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环境。同时,这种护理方式还表现出降低患者住院时间的潜力,有助于减轻医疗资源压力。我们认为隧道涤纶导管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这一研究结果为医疗保健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

  • 标签: 带隧道导管护理,涤纶套,感染预防,临床价值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B超测量环状软骨水平气道横径(minimal transverse diameter of the subglottic airway, MTDSA)法、年龄公式法和身高公式法对加强型气管导管型号选择的预判价值。方法选取睢宁县人民医院外科2021年1月—2021年12月择期手术行全麻气管插管患儿120例(排除失访及资料不全样本7例,删失率5.83%),按照分层随机区组的方式将研究样本分为年龄公式组(36例)、身高公式组(39例)和MTDSA组(38例)。气管导管选择加强型气管导管,3组分别以年龄公式法、身高公式法和B超测量MTDSA法行气管导管型号预评估,以插管成功最适气管导管型号为标准,判定3种方法的预评估准确率;比较组间换管率,插管后即刻MAP、心率,并发症情况。结果B超测量MTDSA法对首次气管导管型号评估的准确率为86.84%,高于年龄公式法的55.56%、身高公式法的46.15%(P<0.05)。MTDSA组换管率为5.26%、换管例次率为10.53%,均低于年龄公式组的33.33%、44.44%和身高公式组的43.59%、58.97%(P<0.05)。MTDSA组并发症中声音嘶哑(2.63%)、喉头水肿(0)发生率低于身高公式组(28.21%,20.51%)(P<0.05);年龄公式组与MTDSA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测量MTDSA法指导加强型气管导管型号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导管型号预测准确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B型超声 环状软骨 气管 横径 气管插管 加强型带套囊气管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封闭阀门的撕脱型扩张器在涤纶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57例涤纶中心静脉置管采用传统的撕脱鞘法,32例采用新型封闭阀门的扩张器撕脱鞘法,20例采用导丝法,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采用新型封闭阀门的扩张器撕脱鞘法置管32例次,置管成功率100%,穿刺点及隧道出血量极少,血流量充足可以满足透析需要,且操作简单。结论新型封闭阀门的扩张器撕脱鞘法置管操作简化,风险下降,出血量少,成功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血液透析 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 撕脱鞘法 导丝法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就诊的隧道涤纶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相关中心静脉病变患者,探讨经皮球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angioplasty,PTA)在中心静脉病变中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PTA在拔除嵌顿导管以及治疗中心静脉狭窄方面疗效较好,技术成功率100%,具有创伤性小、成功率高、患者耐受性好等优势,增加再置管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肾透析 导管,留置 中心静脉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内窥镜联合表麻双气管导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80例ASA1~2级全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0例患者。所有患者经麻醉诱导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内窥镜联合表麻双气管导管插管的方式进行插管,而对照组患者仅在喉镜的指导下进行插管。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的过程中,观察组在插管前5min(120±15),插管时(125±11),插管后5min(110±13)和插管后10min(109±12)mmHg与对照组的收缩压比较差异明显,同样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舒张压和心率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窥镜联合表麻双导管气管插管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插管反应,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降低患者清醒时的不适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内窥镜 表麻 气管导管插管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汇报1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涤纶导管的护理体会。方法涤纶导管置入股静脉术前进行充分评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介绍导管的特点及日常护理方法,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出血情况、置入部位皮下隧道及导管口周围皮肤情况,血液透析过程中护理方法及并发症处理。结果血液透析血流量可达220-240ml/min,经多次监测透析充分性均达标,患者精神状态良好。结论在血管条件不佳或一般情况较差、留置颈内静脉困难的透析患者中,股静脉留置涤纶导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精心护理及使用能够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股静脉 带涤纶套导管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涤纶导管(TCC)功能不良的影响。方法选取南充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维持性血液透析并伴TCC功能不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尿激酶传统封管组(n=10)和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n=10)。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透析时的血流速度、透析充分性、一个月内TCC功能不良的发生频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观察组相比,尿激酶传统封管组及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患者的透析血流速度显著增加,透析充分性更高,一个月内发生导管功能不良的频数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尿激酶传统封管组相比,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患者在透析时血流速度,透析充分性方面显著提升,1个月内TCC发生功能不良的频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患者均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可显著改善尿毒症患者TCC功能不良状况,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尿激酶 维持性血液透析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中央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普遍,导管在静脉中留置自然存在血栓、血流量不足、感染和患者生活不适等一些问题,由于透析血泵的抽吸负压,经常使得静脉壁吸附在导管顶端,影响血流量,尤其是在导管开口有血栓形成或导管外纤维蛋白鞘形成时,导管开口部位的空隙很小,透析血流量的要求使得导管开口的血液流速增大,进一步增加静脉壁的贴附作用,影响透析过程的完成,

  • 标签: 静脉留置导管 并发症防治 中央 血流量不足 涤纶 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