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雅培I2000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性能。方法通过对不同浓度样品甲状腺激素(T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含量的测定,对仪器进行精密度、线性、回收、携带污染试验。结果批内CV均小于3%,批间CV均小于5%;T4、HCG、P回收率都在95%~105%之间;携带污染率﹤1%,线性评价良好。结论该仪器主要指标结果准确,精密度好,线性评价良好、交叉污染小,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 标签: 免疫分析 性能
  • 简介:目的:评估化学发光微粒免疫分析法(CMIA)对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并制定合理的复查策略。方法:对2010-05-2011-11送检标本中低浓度HBsAg或属于乙肝少见指标组合模式的HBsAg436例、HBsAb194例、HBeAg147例、HBeAb161例、HBcAb85例,以及756例HCV阳性、707例Syphilis阳性和94例HIV初筛阳性的标本进行复查,评估两者之间的重复性。结果:HBsAg复查前后符合率为63.07%,HBsAg在浓度≤0.1U/mL、0.1~1.0U/mL、1~10U/mL和〉10U/mL的符合率分别为38.25%、66.07%、84.21%、96.11%,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组后在0.05~0.15U/mL与0.15~1.00U/mL两组中复查前后符合率在统计学上有差异(均P〈0.05);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复查前后符合率分别为96.39%、91.16%、96.27%、96.47%、97.35%、98.73%、91.49%。HCV在S/CO值为0.90~1.09与1.10~1.59,两组复查前后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MIA检测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重复性好,但HBsAg重复性较差。当HCVS/CO值在0.90~1.09以及HBsAg浓度≤0.15U/mL时,必须通过高速离心复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 标签: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复查 输血前检查 感染性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报道1例由球形孢子丝菌所致的婴儿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儿女,3个月,因左眼下内侧皮损2个月就诊,皮损脓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真菌培养阳性,镜下可见典型的套袖样菌丝。钙调蛋白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对该菌株的菌丝相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0.5μg/mL和0.5μg/mL;对该菌株的酵母相的MIC值分别为0.25μg/mL和0.5μg/mL。给予患者口服特比萘芬32.5mg/d治疗10周后皮损消退呈瘢痕化修复。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例为球形孢子丝菌所致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特比萘芬治疗本病例显示较好疗效。

  • 标签: 婴儿 孢子丝菌病 球形孢子丝菌 特比萘芬
  • 简介:在必修2专题一有关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经常是摸不着头脑,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此部分知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规律,希望学生们在”规律一练习——规律”的基础上,轻松掌握此部分知识.

  • 标签: 大小比较 半径 微粒 学习 教学经验 元素周期律
  • 简介:目的厂解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T.asahii)菌丝生长与顶体(spitzenk6rper)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染剂FM4—64对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Zasahii进行荧光染色,经不同浓度细胞松弛素D抑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结果在T.asahii芽胞、芽管以及菌丝顶端和亚顶端均可见:到FM4—64荧光聚集;随着细胞松弛素D浓度的增加,其顶体荧光逐渐消失。T.asahii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T.asahii存在与真菌极性生长密切相关的顶体,其在控制菌丝生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顶体
  • 简介: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可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是导致人类和幼畜严重腹泻的重要致病原。隐孢子虫在自然环境中以卵囊的形式存在,主要通过污染的水(90%)和食物进行传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20%和4%~20%[1],我国腹泻病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32%~15.22%[2,3]。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感染隐孢子虫,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自限性腹泻。婴幼儿、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者感染隐孢子虫可引起严重的霍乱样水泻,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在艾滋病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率高达48%左右,长期的严重腹泻是艾滋病病人的重要致死因素之一。

  • 标签: 孢子虫检测 方法研究进展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医院的静脉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主要窗口,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着各专科、各病种、各种文化层次、各种性格、各种就诊经历及各种经济状况的患者,输液室要接待大量各类输液患者。突发事件较多,工作中很难掌握主动性,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和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的过程中,在护理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杜绝护患纠纷的根本保证。

  • 标签: 静脉输液 微粒 安全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zasahii)菌丝生长与脂筏(rapidlifts)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染剂Filipin对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zasahii进行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在菌悬液中分别入入不同浓度的两性霉素B(0.2、0.5、1、2μg/L)进行干预并荧光染色,对比观察干预前后菌丝的生长变化。结果Zasahii芽管、假菌丝以及菌丝顶端和分隔部位可见到Filipin荧光聚集;经不同浓度两性霉素B干预后,Zasahii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随着两性霉素B浓度的增加Zasahii的生长抑制越明显,顶端和隔膜部位荧光消失,而菌体内见散在荧光。结论脂筏在调控zasahii菌丝生长、分枝以及假菌丝继续出芽生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脂筏 生长
  • 简介:目的:探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67例艾滋病(AIDS)并PC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AIDS并PCP患者的典型肺部影像学表现为:以两侧肺门为中心逐渐向周围扩展以及中、下肺野呈弥漫性网格状影,部分病变可相互融合成斑片状阴影或呈“磨玻璃样”、“地图样”、“碎石路征”等改变,病变以间质性炎症为主。少数患者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结论:胸部DR及螺旋CT扫描是AIDS并PCP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以及其细微结构。双肺磨玻璃影、网状影、碎石路征等为AIDS合并PCP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炎 影像学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灵芝破壁孢子粉的改善睡眠作用.方法将清洁级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灵芝破壁孢子粉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对照组灌胃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20mL/kg,灵芝破壁孢子粉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灵芝破壁孢子粉0.25、0.5、1.0mg/kg,每日1次,连续灌胃30天.观察小鼠直接睡眠的入睡动物数及睡眠时间,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睡眠发生率,戊巴比妥钠阈剂量催眠的睡眠时间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潜伏期.结果灵芝破壁孢子可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缩短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潜伏期,提高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发生率,对直接睡眠小鼠入睡动物数及睡眠时间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灵芝破壁孢子粉具有改善睡眠作用.

  • 标签: 灵芝破壁孢子粉 睡眠作用 戊巴比妥钠 巴比妥钠 小鼠
  • 简介:有关晶体结构的推断和计算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难点,有关题目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三维想象能力,而且又很容易与数学、物理知识相结合,自然也就成为近年高考的热点之一.

  • 标签: 粒子 晶胞 高中化学 晶体结构 想象能力 观察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应用^125I粒子及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治疗胶质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南阳医专附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应用术中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治疗胶质瘤41例。治疗中交替植入卡莫司汀(BCNU)缓释化疗粒子和放射性^125I粒子。放射性粒子的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PD)为90~100Gy。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术后3—6个月CT复查肿瘤变化,显示瘤体不同程度缩小,其中6例完全缓解,24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局部控制率为73%。随访6—28个月,最长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4年,现仍存活。1例术后6个月死于胶质瘤复发。结论手术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和BCNU缓释化疗粒子联合应用局部植入技术安全、副作用小、费用低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综合治疗胶质瘤的有效手段之一。

  • 标签: 胶质瘤 125I粒子 卡莫司汀缓释剂 近距离治疗 手术
  • 简介:摘要因新版GMP对洁净室内的卫生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大部分洁净室都需要安装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微生物动态。粉针剂在线尘埃粒子监测系统可对关键点径档颗粒数进行动态监测,并对环境洁净程度做出判断。本文主要探讨粉针剂在线尘埃粒子监测系统的具体应用。

  • 标签: 粉针剂 尘埃粒子监测 洁净室
  • 简介:排课问题是一个有约束的、多目标的组合优化问题.在针对遗传算法在求解该问题时搜索效率较低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基于粒子群的排课算法.在算法设计过程中,考虑排课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时间、空间资源的冲突情况,设计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来实现时间和空间两种资源的优化.利用C#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排课系统,实验和测试结果也验证了其有效性和系统的可用性.

  • 标签: 粒子群算法 排课系统 粒子群优化
  • 简介:在目标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将积分直方图引入到粒子滤波跟踪框架中,提出了一种快速的颜色直方图计算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粒子滤波跟踪算法的实时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算法的鲁棒性,引入了一种基于邻域颜色特征的匹配搜索机制,当跟踪精度下降时,能够对跟踪结果进行优化,减小跟踪误差。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 标签: 目标跟踪 粒子滤波 积分直方图 邻域颜色特征
  • 简介:本文首先介绍了粒子群算法(PSO)的基本模型及其运行机制;然后,通过粒子迭代位移、轨迹分析和函数上的参数试验,研究了c1,c2参数对粒子行为和算法进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对粒子目标识别和方向感的影响;接着,又探讨了PSO中的解的更新空间不断塌缩、粒子的“游荡”与“振荡”、粒子进化与多样性损失等几个确定性现象和随机性搜寻的必要条件;最后,分析了早熟收敛和局部收敛的原因。通过研究,加深了对粒子群算法(PSO)基本模型运行机制的认识和对C1,c2参数特性的了解。

  • 标签: 粒子群算法 惯性权重系数 学习因子 参数特性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缓释化疗粒子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共37例晚期肺癌、肝癌、胰腺癌、鼻咽癌及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根据术前CT或MRI检查所见肿瘤大小、形态,应用肿瘤治疗计划系统制定125I粒子和缓释化疗粒子治疗计划,并确定穿刺途径,在CT定位引导下植入缓释化疗粒子和125I粒子,在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CT随访检查,对肿瘤的大小、密度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肿瘤体积缩小,密度降低,病灶无或轻度强化;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第6个月时有效率83.78%,生存率为100%;术后第12个月有效率为70.27%,生存率为78.38%.结论:CT定位经皮穿刺缓释化疗粒子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方便、安全、疗效高的特点,对治疗晚期肿瘤有着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肿瘤 继发原发性 放射性同位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