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患者,采取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 1年间收治的 40例确诊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而实验组则采取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术后 1个月及 6个月在 JOA评分上两组均是较术前时刻提高,而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评分( P< 0.05);实验组术后 6、 12个月两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率分别为 55.00%、 95.00%,对照组分别为 20.00%、 65.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对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患者,采取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有效促进患者颈椎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 颈椎管狭窄 颈椎损伤 颈椎功能
  • 简介:摘要下颈椎损伤特指发生在C3~C7节段的颈椎损伤。不同暴力机制导致的脊柱损伤,其形态和脊髓损伤程度差异较大。不同术者对下颈椎损伤的诊治方案存在差异,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存在较大争议。患者远期的高致残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对下颈椎损伤的合理分型、手术方式及入路选择等对于准确诊断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影像学及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下颈椎损伤的分型也经历了由对损伤机制的推测、骨折形态的分析向重视局部功能的转变。虽然现有的分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结合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并指导临床诊疗,但是仍缺乏被广泛认可的分型。因此,笔者针对下颈椎损伤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为规范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颈椎 脊柱损伤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急性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AKI患者的预后与远隔器官损伤有关,肺、心脏、肝脏和肠道是最容易受累的器官,以急性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最为常见。并发ALI会导致AKI死亡率增高。AKI诱导ALI的机制包括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增加、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本文将就AKI导致ALI的机制做一综述,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急性肺损伤 炎症 细胞因子 氧化应激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8年8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72例下颈椎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17例;年龄18~63岁,平均35.8岁。脊髓损伤节段:C3 2例,C4 16例,C6 24例,C7 30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43例,B级22例,C级6例,D级1例。患者均行单纯前路减压复位融合钉板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减压复位、融合情况、并发症及ASIA分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72个月,平均24.2个月。手术时间为90~180 min[(118±58)min];术中出血量为50~180 ml[(104±30)ml]。患者脊髓均得到减压。复位情况:优58例(81%),可14例(19%)。48例(67%)确认融合成功。并发症包括颈前、血肿和喉头水肿各1例,脑脊液漏4例,轴性疼痛2例,均在及时处理后好转。术前ASIA分级A级患者中2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术前B级患者中1例恢复至C级;术前C级患者中2例恢复至D级(P>0.05)。结论对于下颈椎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单纯前路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减压、复位和融合效果,但对神经功能改善帮助有限。

  • 标签: 颈椎 脱位 脊髓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椎"挥鞭样"损伤(WAD)对损伤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Facet)关节倾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到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急诊就诊的因WAD所致的颈(C)5/6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排除颈椎骨折脱位),选取同期以颈部不适就诊的非颈椎病患者40例,分为外伤组和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C4~C7的Facet关节倾角,并对C4~C7椎间盘退变和关节突退变的分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秩和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等。结果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4~C7每个颈椎Facet关节倾角在两组内椎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椎间=45.630,P椎间<0.05),角度大小依次均为C5<C6<C4<C7;外伤组与对照组的Facet关节倾角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206,P组间<0.05)。具体分析显示:外伤组C5、C6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5=10.257,FC6=4.910,PC5及PC6<0.05),外伤组C4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有减小趋势(FC4=0.070,PC4>0.05),外伤组C7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有增大趋势(FC7=0.084,PC7>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显示:外伤组C5/6椎间盘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更为严重(UC5/6=12,P<0.05);外伤组C4~C7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程度相当(UC4/5=720,UC5/6=740,UC6/7=760,P>0.05);Kendall’s tau-b秩相关分析表明:外伤组C5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C5/6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s=-0.842,P<0.05)。结论WAD将导致损伤节段的上下椎体的Facet关节倾角变小,引起损伤节段的稳定性下降,而对邻近节段的Facet关节倾角影响不大;WAD可能即刻加重了损伤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而对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响尚需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确定。

  • 标签: "挥鞭样"损伤 小关节 椎间盘退变 稳定性
  • 简介:摘要各种病理条件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导致DNA损伤,细胞通常激活称为DNA损伤反应的信号传导网络以应对DNA损伤,进行DNA修复,而未能修复的DNA损伤会导致细胞周期停滞、细胞衰老或死亡,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急性损伤是肾功能相关或肾组织损伤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急性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肾毒性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近的研究表明DNA损伤及DNA损伤反应是顺铂诱导的急性损伤及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文详细阐述了DNA损伤及DNA损伤反应的信号传导通路在急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减少DNA损伤、促进DNA损伤后的修复可能为治疗急性损伤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DNA损伤 急性肾损伤 顺铂 再灌注损伤 DNA损伤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住院患者中急性损伤(AKI)的发病情况、确诊率、临床特征、影响因素、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住院的成年患者的肌酐变化及尿量情况,并根据KDIGO指南筛选出AKI患者,了解住院患者AKI的发病特点、致病因素、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通过筛查肌酐变化水平,AKI的发病率为0.82%(264/32 147);按增加尿量情况,AKI的发病率为1.1%(354/32 147)。住院AKI患者肾前性因素为主要病因。急性损伤越严重,尿素、胱抑素C(cysC)、最高肌酐越高(P<0.05),白蛋白越低(P<0.05),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例数越多(P<0.05)。住院医师对AKI的确诊率为26.8%(95/354),漏诊率为66.7%(236/354),延误诊断为6.5%(23/354)。随访AKI患者出院后1年的死亡率为25.2%(82/325)。脑血管病、肾脏血管收缩剂、恶性肿瘤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是AKI患者随访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KI在住院患者中较常见,漏诊率高,死亡率高。临床医生应该注意到肌酐的轻微增加的变化,以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住院病人 发病率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2岁男性患者为保健口服自行购买的益脑宁片(3片/次,3次/d)。服药第18天患者出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尿液变黄,第24天出现乏力、纳差。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 13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953 U/L,总胆红素(TBil)80.0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3.4 μmol/L,碱性磷酸酶(ALP)203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155 U/L。考虑为益脑宁片引起的急性损伤。停用该药并给予保肝及退黄治疗。停药第8天,ALT 192 U/L,AST 158 U/L,TBil 51.0 μmol/L,DBil 39.9 μmol/L,ALP 178 U/L, γ-GT 149 U/L,患者食欲恢复,皮肤及巩膜黄染明显好转。停药第13天,患者皮肤、巩膜黄染消除,ALT 56 U/L,AST 62 U/L,TBil 30.7 μmol/L,DBil 22.4 μmol/L,ALP 164 U/L,γ-GT 142 U/L。随访6个月,患者肝功能未见异常。

  • 标签: 化学及药物性肝损伤 何首乌 益脑宁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1月~ 2019年 10月收治的 48例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对象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椎体次全切除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后,分析对象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患者出院后,进行 3到 6个月的随访,并使用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估术前,出院时间和末次随访的疼痛程度,并根据疗效标准分析对象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象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158.1±60.4)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 (132.8±20.6)ml。手术前对象组患者的 VAS评分为( 7.63±1.24)分,出院时为( 3.81±1.24)分,末次随访时为( 1.54±0.87)分,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象组患者总有效率 91.67%。结论:对于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采取积极合理的手术治疗对恢复患者的活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疼痛缓解较快,总有效率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颈椎创伤 脊髓损伤 椎体次全切除术
  • 简介:摘要胃肠道是重症患者应激的中心器官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启动器官。急性胃肠损伤时肠黏膜屏障破坏,同时肠道微环境改变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细菌和毒素大量移位,诱发和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本文就肠与心交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胃肠损伤 心力衰竭 急性冠脉综合征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renal peritubular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RPECs)与急性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研究结果,从PTC血流量减少、RPECs损伤以及PTC稀疏等方面分析PTC与AKI发病的可能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PTC在AKI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TC的损伤甚至可能是某些AKI的始动因素。研究RPECs损伤及其保护机制可能为预防AKI发生、延缓AKI向慢性肾脏病(CKD)转化提供潜在的、新的治疗思路。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毛细血管 肾小管 发病机制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急性损伤(AKI)2期与AKI 3期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危重AK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ICU实施CRRT的56例危重AKI 2~3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012年国际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制订的新的AKI标准,将患者分为AKI 2期组(26例)与AKI 3期组(30例)。比较两组的预后指标(住院时间、CRRT持续时间、28 d肾功能恢复率、28 d全因病死率)及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EⅡ)评分,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AKI 3期组患者的CRRT持续时间[(188.6±112.5)h vs. (96.3±44.7)h]、28 d全因病死率[66.7%(20/30) vs.15.4%(4/26)]均明显高于AKI 2期组(P<0.05),28 d肾功能恢复率[36.7%(11/30) vs.92.3%(24/26)]均明显低于AKI 2期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EⅡ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AKI 3期组患者的APACEⅡ评分[(23.4±3.6)分vs.(19.8±2.1)分]明显高于AKI 2期组(P<0.05);AKI 3期组患者的生存中位时间(34 d vs.109 d)明显短于AKI 2期组(P<0.05)。结论AKI 2期启动CRRT能够明显降低28 d全因病死率,延长生存中位时间,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肾替代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肠衰竭的疾病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依据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系统,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6例儿童急性肠衰竭(AGI Ⅲ~Ⅳ级)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经肠功能监测及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疗,部分结合早期肠内营养和(或)手术干预,16例(61.5%)患儿治愈并预后良好(AGI恢复至0~Ⅰ级),平均体重增长率(62.0±84.9)%,平均随访时间(22.8±13.9)个月。其中接受早期手术干预者治愈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者(78.9%比14.3%,P<0.01)。结论AGI分级系统在儿童急性肠衰竭的诊治中有良好的预测和指导意义,早期手术干预有助于明确病因并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急性肠衰竭 AGI分级系统 儿童 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粪菌结合益生菌移植干预急性严重肝损伤的结局。方法选雄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普通粪菌移植组10只,粪菌+益生菌移植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D-氨基半乳糖(3.0 g/kg)腹腔注射制备急性严重肝损伤模型,普通粪菌移植组和粪菌+益生菌移植组在造模同时分别给予普通粪菌液和益生菌+粪菌液灌肠(1次/d),48 h后取血清用于检测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取肝组织用于病理学检测。取结肠内容物用于提取DNA进行16S V3-V4区高通量测序,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可操作分类单元聚类分析,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分析,线性判别分析找到不同分组小鼠的结肠内容物特征性差异细菌。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16S V3-V4区测序结果组间差异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肝脏生物化学指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模型组肝脏HE染色结果显示肝组织镜下呈严重炎性改变;普通粪菌移植组和粪菌+益生菌移植组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炎症减轻。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小鼠群菌结构与其他3组的Shann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bserved Specie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菌群构成差异大,粪菌移植增加小鼠肠道内物种数量。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与其他3组的组间差异大于疾病组之间的组间差异,粪菌+益生菌移植组改变疾病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细菌多为产丁酸盐细菌。结论粪菌+益生菌增强粪菌移植治疗效果,改善肝脏炎症,增加肠道内产丁酸盐细菌数量。

  • 标签: 益生菌 肝损伤,急性 粪菌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的有效麻醉处理措施和效果 。方法: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4 月本院接诊的急性颅脑损伤病患 86 例,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均分 2 组。试验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法,对照组实行静脉推注联合吸入麻醉。对比呼吸恢复时间等指标。 结果:试验组喉罩拔除时间( 8.09±1.14 ) min 、呼吸恢复时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使用左西孟旦或多巴酚丁胺的心脏手术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损伤(AKI)的影响因素,并探究正性肌力药物对AK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至6月行心脏手术并在围手术期泵入左西孟旦或多巴酚丁胺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相关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417例,年龄(58.2±10.4)岁,男271例(65.0%),AKI发生率为25.2%(105/41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慢性肾脏病、术前血肌酐水平高、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均为心脏术后AKI的相关危险因素(均P<0.05);围手术期应用血管扩张剂、左西孟旦则为保护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肾脏病(OR=17.291,95%CI:4.335~68.960,P<0.001)、术前高血肌酐水平(OR=1.097,95%CI:1.074~1.121,P<0.001)为心脏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应用左西孟旦(OR=0.533,95%CI:0.288~0.984,P=0.044)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心脏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肾脏病和术前高血肌酐水平,而围手术期左西孟旦的使用可能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急性肾损伤 左西孟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急性重复创伤性脑损伤(rTBI)分级动物模型。方法63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单次撞击和重复撞击组,按撞击气压将撞击组又分为0.2 MPa、0.3 MPa、0.4 MPa三个亚组,空白对照组及各亚组均为9只。单次撞击组麻醉后仅撞击顶部1次,重复撞击组1 min内以相同气压撞击顶部2次。比较大鼠伤后昏迷时间;伤后1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6 h观察脑MRI T2WI异常信号影;对脑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对脑损伤程度进行简明损伤定级(AIS)评分;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重复撞击0.3 MPa亚组昏迷时间为(35.1±18.6)min,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12.8±6.0)min](P<0.05)。(2)重复撞击0.2 MPa亚组mNSS评分[3(2.5,3.0)分]高于单次撞击0.2 MPa亚组[2(1.5,2.0)分];重复撞击0.3 MPa亚组mNSS评分[9(8.0,10.0)分]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4(3.5,4.0)分];重复撞击0.4 MPa亚组mNSS评分[10(10.0,10.0)分]高于单次撞击0.4 MPa亚组[9(9.0,10.0)分](P均<0.05)。(3)伤后6 h大鼠脑MRI显示,单次撞击0.3 MPa亚组损伤局限于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双侧侧脑室;0.4 MPa亚组可见双侧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等实质损伤。重复撞击0.3 MPa亚组双侧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外囊等区域出现灶状损伤;0.4 MPa亚组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等出现大片状实质损伤。(4)伤后大体病理显示,单次撞击0.3 MPa亚组: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局限性出血;单次撞击0.4 MPa亚组:广泛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及额顶部血肿,额顶叶片状脑挫伤;重复撞击0.3 MPa亚组:广泛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血肿,额叶片状脑挫伤;重复撞击0.4 MPa亚组:弥漫性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顶部血肿及大片状脑挫伤。(5)重复撞击0.3 MPa亚组AIS评分[3(3.0,3.8)分]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2(2.0,2.0)分];重复撞击0.4 MPa亚组[4(4.0,5.0)分]高于单次撞击0.4 MPa亚组[3(3.0,3.0)分](P均<0.05)。(6)单次撞击0.3 MPa亚组蛛网膜红细胞聚集,顶叶部分神经细胞呈水肿、坏死;0.4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大量红细胞聚集,额顶叶大量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肿胀。重复撞击0.3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红细胞聚集,顶叶大部分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肿胀;0.4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见红细胞大量聚集,脑表面弥漫性神经元损伤表现,细胞结构排列紊乱,神经细胞大量水肿、坏死,神经胶质细胞肿胀。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急性rTBI动物模型,其TBI损伤形态更多样,损伤谱更广,可为道路交通事故中rTBI生物力学和病理机制研究提供可复制的损伤模型。

  • 标签: 脑损伤 事故,交通 神经行为学表现 病理学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急性损伤(PPAKI)的临床特征及母婴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产妇资料,记录符合PPAKI定义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统计分析PPAKI的发病情况、病因及母婴结局。结果共有8437例产妇纳入研究,33例患者符合PPAKI诊断,发病率0.39%(33/8437)。69.7%(23/33)的患者需要ICU救治。AKI主要病因包括:HELLP综合征75.8%(25/33),子痫前期72.7%(24/33),产后大出血60.6%(20/33)。54.5%(18/33)的患者行肾脏替代治疗(RRT), RRT和非RRT的肾脏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78.8%(26/33)的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3.0%(1/33)的患者肾功能部分恢复,6.1%(2/33)的患者出院未再复查,失访率9.1%(3/33),仅3.0%(1/33)的患者透析依赖,无产妇死亡。胎儿早产发生率70.3%(26/37),低体重儿67.6%(25/37),胎儿存活率75.7%(28/37),存活患儿均身体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结论PPAKI主要病因为HELLP综合征和子痫前期,是否替代治疗对肾脏恢复时间无影响,经积极诊治,母亲和胎儿预后良好。

  • 标签: 产后期 急性肾损伤 HELLP综合征 先兆子痫 肾替代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合并急性损伤的护理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收入并治疗的64例脓毒症合并急性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比较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护理干预组APACHEⅡ及HAMA评分明显降低;护理干预组护理质量及护理效果满意度更高。结论:在脓毒症合并急性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