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药房用药指导对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在2022年3月-2023年5月门诊取药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即为研究组、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门诊药房用药指导的运用,可以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 标签: 门诊药房 用药指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药品不良反应实例探索社区医院用药警戒模式效果。方法:以2023年1月间社区医院出现药品不良反应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探索社区医院用药警戒模式。结果:警戒后在用药警戒、用药安全、管理效果、患者满意度评分为4.65±0.32、7.11±0.95、8.11±0.73、8.54±0.43,优于警戒前8.98±0.34、9.31±0.71、9.67±0.25              、9.56±0.32。结论:基于药品不良反应实例探索社区医院用药警戒模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根据现有的社区医院用药管理制度实现有效的优化,建立用药警戒知识体系,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综合性的保障社区医院用药管理的质量,强化用药安全,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社区医院 用药警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及促进西药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100例多种西药合用患者为对象,应用常规管理患者50例,为参照组,应用强化药事管理患者50例,为研究组,对比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用药不合理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恶心、嗜睡、腹泻、呕吐、头晕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需加强药学学科建设,针对多种西药合用患者应用强化药事管理,促使合理用药率有效提高,改善治疗效果。

  • 标签: 多种西药合用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理用药对治疗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合理用药后观察其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不良反应均有所缓解,82.00%患者恢复正常,18.00%症状有所好转。结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失眠等,合理用药后,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药品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正如民间俗语所说:“是药三分毒”。这句俗语强调了药物具有潜在的双重作用,既能治疗疾病,同时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对安全用药的关注逐渐增强。因此,在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话题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用药过程中运用药品管理对降低用药差错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在本院儿科进行药物治疗的120例患儿确定为试验样本,抽取时间为2021.3-2023.9,通过双盲法分组,接受常规管理的60例录入对照组,接受药品管理的60例录入研究组,组间的对比内容为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差错率。结果:两组相比,研究组无论是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还是用药差错率,均低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展药品管理有利于降低小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危险,减少用药差错情况,值得临床采纳和推广。

  • 标签: 小儿用药 药品管理 用药差错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6~2021.6月接受抗肿瘤药紫杉醇治疗的80例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肝脏毒性等。结论:抗肿瘤药紫杉醇存在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不良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干预,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抗肿瘤药 紫杉醇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选取2022年04月-2023年04月期间的肿瘤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抗肿瘤药紫杉醇,连续用药一个月,观察并统计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不良反应统计分析以骨髓抑制、脱发、手足麻木和胃肠道反应占比较高,分别为96.74%、92.39%、86.96%和83.70%。结论 经统计采用抗肿瘤药紫杉醇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需要临床加强合理用药干预,从而提高抗肿瘤药紫杉醇的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抗肿瘤药 紫杉醇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以2023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老年患者40例为主要分析对象,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历报告,并对其中用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皮肤损害类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分别占比(30.0%)、(10.0%)、(37.5%)、(7.5%)、(7.5%),其他症状占比(7.5%)。药物相关因素分析包括:内分泌系统药物、抗菌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分别占比(7.5%)、(40.0%)、(22.5%)、(12.5%),其他药物占比(10.0%)。单纯西药、中西联合用药、多药合用分别占比(10.0%)、(40.0%)、(50.0%)。结论:老年人用药治疗期间应对药物的使用加强管理,促进其用药合理性,这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老年人 用药不良反应 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QNs)的不良反应及系统化药学干预对提高药物合理用药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某乡镇卫生院收集的863张QNs处方进行分析,根据用药时间分组,392张为合理用药前,471张为合理用药后。对不合理药物使用原因进行分析,系统评估QNs合理用药模式,比较合理用药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合理用药前,共收集392张处方,发生神经系统损害5例、泌尿系统损害6例、消化系统损害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4.08%;合理用药后,共收集471张处方,发生神经系统损害2例、泌尿系统损害2例、消化系统损害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6%;合理用药前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QNs使用过程中通过执行QNs合理用药应用规范、管理制度有助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倡推广应用。

  • 标签: []喹诺酮类药 不良反应 抗菌药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并通过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间的12例研究病例,提出临床合理用药对策。研究结果显示,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应用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及软组织等多个方面,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与药物代谢、排泄、相互作用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研究病例的深入分析,我们总结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包括明确诊断、避免滥用、选择合适的药物、注意药物剂量与疗程等,并强调了加强患者用药教育、监测不良反应及优化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等减少不良反应的具体措施。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病例分析 用药安全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间在我院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4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调查的方式整理全部4000例研究对象的ADR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剂量对ADR的影响。结果:全部4000例患者的ADR发生率为1.70%(68/4000),其中33例(48.53%)主要累及骨骼肌肉系统、20例(29.41%)主要累及消化系统、11例(16.18%)主要累及免疫系统、4例(5.88)主要累及血液系统;31-50岁患者的ADR发生率为3.32%(17/512),51-70岁患者的ADR发生率为2.11%(46/2184),71-85岁患者的ADR发生率为0.38%(5/1304),男性的ADR发生率为2.15%(37/1720),女性的ADR发生率为1.36%(31/2280);68例ADR患者中药物使用剂量为5mg/d者1例(1.47%)、10mg/d者21例(30.88%)、剂量为20mg/d者41例(60.29%)、剂量为40mg/d者3例(4.41%)、剂量为60mg/d者1例(1.47%)、剂量为80mg/d者1例(1.47%)。结论:阿托伐他汀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ADR主要累及骨骼肌肉系统和消化系统,31-50岁的男性服药者发生ADR的概率更高,20mg/d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药物使用剂量,临床用药时对于存在上述情况的患者应加以重视,以避免ADR的发生。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用的高血压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中的合理使用药物。方法:选取了126 例高血压患者,他们被分配到通道钙阻滞组(CCB)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ACEI)组、 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滞剂组(ARB)组,每个组都是 42 名患者。观察三个小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转归情况。结果:在皮疹的发病率方面,ACEI组最高,为47.62%。ARB组在头晕方面达到最高,为37.50%。CCB组患者的下肢水肿发生率最高,为38.10%。CCB组的最高转归率为95.24%。ACEI 组的转归率为 92.86%。ARB组的转归率为80.95%。结论:高血压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包括皮疹、头晕、下肢水肿、心率加快等。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转归率较高。因此,医生应熟悉高血压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完善患者用药安全指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 标签: 高血压 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