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肠杆菌病为致病菌大肠杆菌感染鸭而诱发的急性败血型疾病,此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此病在冬春季节多发,3~6周龄鸭易感,病鸭和康复带菌鸭为病源,多数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随规模养鸭的兴起,此病的防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结合多年此病防治经验,本着"防重于治"的理念,提出了预防措施建议:搞好鸭舍卫生,注意改善卫生,严格消毒管理;改善饲喂条件,加强营养配置,提升鸭群营养水平;加强应激管理,尽量封闭化管理,加强鸭群护理;接种防疫疫苗,经地方发病鸭群分离菌株,接种防疫后效果更好。而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早隔离施治,结合药敏实验,选择高敏药物治疗,最好几种药物交替使用,确保治疗质量。

  • 标签: 鸭病 防治 大肠杆菌
  • 简介:河北省盐山县桃木村,张某,肉鸡6000只,30日龄,大群基本正常,个别鸡有肿眼,采食量下降.日死亡20多只.大群拉白色稀便,来本处应诊.解剖死鸡病鸡10余只。1问诊情况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腹部鼓胀、呼吸困难、食欲废绝、腹泻严重和便灰黄白色粪。养殖户自己看着拉稀,投了几天新霉素,没有什么效果,并且死亡鸡只增多,饮水、采食量都下降。

  • 标签: 肉鸡大肠杆菌病 防治 30日龄 白色稀便 呼吸困难 采食量
  • 简介:采用羊大肠杆菌病的细菌学实验方法,应用细菌学分离技术,从病死犊牛的内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经观察其细菌学形态,培养特性及生化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确诊为犊牛大肠杆菌病,即犊牛痢疾。

  • 标签: 犊牛 大肠杆菌 诊断治疗
  • 简介:大肠杆菌病是养鸡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大肠杆菌菌株类型多,变异快,易产生耐药性,较难治愈。大肠杆菌病有多种病型,包括败血症、慢性呼吸道病、气囊炎、脐带炎、眼球炎、关节炎,输卵管炎及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等,对养禽业危害严重。

  • 标签: 鸡大肠杆菌病 防治 诊断 细菌性传染病 慢性呼吸道病 大肠杆菌性
  • 简介:为对熊岳地区某肉鸡场的疫情进行确诊,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病原菌分离鉴定确诊为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通过药敏试验,建议养殖户选用对两种病原菌高度敏感的药物(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并提出了防控病原菌混合感染的建议。

  • 标签: 肉鸡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混合感染 诊治
  • 简介:目前,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抗生素,但是养殖者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滥用,促使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和鸡产品药物残留等诸多新问题产生。1试验材料1.1病料来源养殖户送检样本有典型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变的病死鸡,孵化后期死亡鸡胚作病料。

  • 标签: 亚硫酸铋 普通培养基 鸡大肠杆菌病 后期死亡 药敏试验 麦康凯培养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法检测大肠杆菌0157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00例细菌感染体作为研究对象,胶体金颗粒制备使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标记抗体使用Ecoli0157单克隆抗体,Ecoli0157单克隆抗体的包被载体使用硝酸纤维膜,并制成GICA的检测条,检测条上金标记抗体和标本中的Ecoli0157结合后,应利用硝酸纤维膜的层析作用移动,直至膜上的固相抗体结合可见红色条带,检测结束后,对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法检测的灵敏度、检测条阳性率进行观察。结果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法检测的灵敏度为103cfu/ml,检测条阳性份数共50份,其中包括30例大肠杆菌0157阳性标本,另20例经标本鉴定疑似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结论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法检测大肠杆菌0157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具有操作简便、易于判断的优点,可对标本进行快速的筛查,适合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法 大肠杆菌0157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改良从污水中提取大肠杆菌噬菌体的方法。方法采用对大肠杆菌噬菌体敏感的大肠杆菌C3000菌株作为宿主菌,简化从污水中提取大肠杆菌噬菌体的操作。结果方法改良后,可通过简单操作获得大肠杆菌噬菌体。结论改良后的方法适用于一般实验室从污水中提取大肠杆菌噬菌体。

  • 标签: 大肠杆菌C3000菌株 大肠杆菌噬菌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大肠息肉、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完成结肠镜检查并同时进行HP检查的240例患者,其中大肠息肉患者80例(大肠息肉组),大肠癌患者80例(大肠癌组),电子镜检查正常者80例(对照组)。分析不同病理学改变与HP感染的情况。结果大肠癌患者中HP感染的阳性率为77.5%,大肠息肉患者中HP感染的阳性率为63.7%,正常组患者HP阳性感染率为32.5%,存在统计学差异;HP感染在腺瘤状息肉中明显高于炎性息肉,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P感染与大肠息肉(腺瘤状息肉)、大肠癌之间存在相关性,在腺瘤状息肉患者中要注意HP的筛查。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大肠息肉 大肠癌
  • 简介:采用高密度二氧化碳(DPCD)在8~16MPa范围,以2MPa的梯度逐步加压,每梯度压强下胁迫驯化8~10轮,筛选到1株残存率提高5.83个数量级的耐DPCD大肠杆菌突变菌株M8_5。采用气相色谱分析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细胞中脂肪酸的差异,发现突变菌株的棕榈一烯酸(C16:1)、十七烷酸(C17:0)、油酸(C18:1)和亚麻酸(C18:3)含量显著增加,其总脂肪酸含量也显著升高。通过双向电泳比较发现,突变菌株蛋白质组中含量差异3.5倍以上的蛋白质点有6个,其中DNA结合蛋白H-NS、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外膜蛋白F(OmpF)、30S核糖体蛋白S2、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含量上调,延胡索酸还原酶铁-硫蛋白簇含量下调。突变菌株十七烷酸含量增加与其DPCD耐受性提高有关,H-NS,MnSOD和OmpF蛋白含量上调有利于突变菌株DPCD耐受性的提高。

  • 标签: 高密度二氧化碳 大肠杆菌 脂肪酸 蛋白质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歧杆菌杆菌三联片联合炎琥宁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接受双歧杆菌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炎琥宁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病毒唑治疗,观察比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炎琥宁应用于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降低患儿痛苦,可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 标签: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炎琥宁 轮状病毒性腹泻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监测该院新生儿中分离的阴沟杆菌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该院新生儿病房送检的血、痰、咽拭子、尿、大便、脑脊液及脐带分泌物共1152例进行培养和分离,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阴沟杆菌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应用纸片药敏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高产AmpC酶。结果共分离出阴沟杆菌46例,占所有标本的3.99%,主要来源为痰、咽拭子、尿液,分别占65.22%、28.85%、和2.17%;单产ESBLs、单产AmpC酶、产AmpC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28.26%、23.91%、13.04%;46例阴沟杆菌对青霉素、第1、2、3代头孢耐药性很强,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喹诺酮类敏感。结论新生儿感染阴沟杆菌较少,但是因阴沟杆菌产诱导酶特性,不容忽视,实验室应该密切监测阴沟杆菌产ESBLs及AmpC酶的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产ESBLs和AmpC酶的阴沟杆菌传播和流行。

  • 标签: 新生儿 阴沟肠杆菌 耐药性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AMPC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临床标本中阴沟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分布特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耐药菌株传播。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167株阴沟杆菌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状况。结果167株阴沟杆菌主要自呼吸道标本(痰液、气管抽吸物、咽拭子)占71.26%,其次是分泌物;菌株分散在各病区,以重症监护室(ICU)最多,其次是呼吸内科和老年病科。结论阴沟杆菌临床分离率较高,其耐药率较高,多种耐药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临床应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严格消毒灭菌,以预防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 标签: 阴沟肠杆菌 分布特点 耐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华山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杆菌科细菌构成及其对多黏菌素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8月临床分离的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PCR扩增blaKPC基因并行DNA测序分析,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9株杆菌科细菌中,主要为克雷伯菌属(315/719,43.8%)和大肠埃希菌(219/719,30.4%)。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和枸橼酸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较低(〈3%);肠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10.9%和11.1%;沙雷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47.5%和44.7%;摩根菌属和变形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超过90%。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其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均高于40%,但对多黏菌素B、E耐药率分别为2.9%、2.6%;枸橼酸杆菌属和沙雷菌属细菌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8%和17.9%;其他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小于10%。20.7%(149/719)的菌株blaKPC基因呈阳性,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129/315,41.0%);7株黏质沙雷菌和2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对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耐药。结论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等对多黏菌素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 标签: 肠杆菌科细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 多黏菌素 blaKP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下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采用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将这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手术过程及术后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进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及术后1h的腹痛、腹胀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巨大息肉术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观察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且疗效高、创伤小。

  • 标签: 大肠息肉 高频电凝电切术 术中配合 护理
  • 简介:摘要造口手术是治疗大肠癌患者的主要手段,而大肠癌患者行造口手术时,会引起患者躯体和生理功能及精神状态改变,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对造口手术患者,需明确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对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进而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肠造口术 大肠癌 心理护理干预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制备用于特异性分离阪崎杆菌的免疫磁性壳聚糖微球以及对阪崎杆菌的捕获效果。方法:采用反向悬浮交联法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并对微球的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然后与阪崎杆菌多克隆抗体进行偶联,制备免疫磁性壳聚糖微球。优化磁性壳聚糖微球对阪崎杆菌多克隆抗体的偶联条件,包括偶联时间、磁性壳聚糖微球用量、偶联体系pH,对抗体的饱和偶联量。通过与显色培养基结合的方法研究免疫磁性壳聚糖微球对阪崎杆菌的捕获能力。结果:制备的磁性壳聚糖微球通过表面修饰能连接上大量的活性氨基。在pH7.4的偶联体系中,10.0min即可完成对阪崎杆菌多克隆抗体的偶联,0.01g磁性壳聚糖微球对抗体的饱和偶联量为25~50μL。当阪崎杆菌浓度较低时,制备的免疫磁性壳聚糖微球对阪崎杆菌的捕获率达94.7%,对阪崎杆菌的灵敏度为5cfu/mL。结论:获得阪崎杆菌免疫磁性壳聚糖微球,该微球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快速富集、分离阪崎杆菌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壳聚糖 免疫磁性微球 阪崎肠杆菌 分离
  • 简介:(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西平463900)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甘草酸二铵溶胶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为8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α-2b干扰素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草酸二胺溶胶囊。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有效率高达95%,而对照组仅为8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的总胆红素、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相比治疗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能够正常进行。结论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甘草酸二胺溶胶囊治疗显著提升临床疗效,改善临床指标,安全可靠,临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 慢性病毒性肝炎 有效率
  • 简介: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溶胶囊(美常安)对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结肠镜术后未予特殊处理;观察组30例,结肠镜治疗后给予美常安口服(2粒/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及结直肠腺瘤复发情况。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及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和对照组对比,美常安治疗后患者粪便中的乳杆菌数量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数目较对照组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美常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镜治疗12个月后复查电子结肠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分别为23.3%和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6,P=0.047)。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微生态制剂可降低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复发率,微生态制剂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结直肠腺瘤 肠道菌群 微生态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