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进展快、恶性程度高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肺癌的85%。治疗上已从传统的手术、放化疗转向靶向治疗,靶向治疗能延长驱动基因融合阳性患者的生存期。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与NSCLC相关的靶点逐渐被发现。在NSCLC诸多驱动基因中,RET融合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又一个重要的靶点,其被证实在不吸烟、年轻、分化程度低的NSCLC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文章对NSCLC中RET基因融合、二者的关系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基因,RET 融合 靶向治疗
  • 简介:脊柱蜕变性的融合治疗技术是以有效的、安全的的治疗脊柱退化操作疾病标准吗,实施必要的脊柱不稳处理,明确脊柱畸形疾病的标准化处理过程,逐步深化生理功能分析,认识脊柱融合技术,分析脊柱的正常功能水平。融合节段的功能往往丧失,无应力传导,容易发生改变。相邻节段可能出现退变、加速退变的情况,引发临近节段的退变问题。需要根据相关问题实施有效的技术分析,准确的判断腰椎融合后患者可能发挥谁能的临床症状,逐步改善治疗下够哦,加强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情况,完善疼痛、感染、骨折并发症问题的处理。

  • 标签: 正确评价 脊柱蜕变 非融合治疗
  • 简介:1911年Hibbs和Albee首次将脊柱融合术应用于脊柱外科以来,脊柱融合术已逐渐成为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依据是,通过坚强固定,限制脊柱节段间异常活动,缓解由此带来的相关症状。但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

  • 标签: 脊柱外科 非融合技术 脊柱融合术 治疗方法 脊柱节段 相关症状
  • 简介:背景:随着人口老年化,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如何有效治疗此类疾病,学术界尚存争议.目的:比较腰椎融合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PLIF组,n=51)和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Dynesys组,n=46).比较两组术后腰痛程度(VAS评分)、临床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结果:PLIF组随访时间28~78个月,平均(48.7±21.8)个月;Dynesys组随访时间27~76个月,平均(48.6±19.7)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患者ODI评分优于PLW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高,但PLIF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ynesys组高于术前(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均低于术前(P<0.05),Dynesys组由术前6.9°±2.1°降低到4.6°土1.3°,而PLIF组由术前7.2°±2.3°降低到0°.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Dynesys组由术前7.8°±1.2°增加到8.6°±1.7°,PLIF组由术前7.1°±2.6°增加到10.8°±2.6°,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与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后者能够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且对邻近椎体活动度影响较小,理论上可以降低邻近节段退变.

  • 标签: Dynesys动态内固定 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活动范围 关节
  • 简介: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骨科的研究热点,融合融合内固定治疗长期存在争议。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应用Dynesys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的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3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33~58岁,平均(49.7±3.4)岁。术前完善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动力位X线片,腰椎椎体加间隙平扫+二维重建CT,腰椎MRI及腰椎功能评分,手术方式采用后路相应病灶节段Dynesys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采用腰椎障碍功能指数ODI评分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0个月,平均(61.1±1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为93%(28/30)。ODI评分术后较术前有显著下降,疼痛评分VAS也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腰椎失稳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Dynesys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能保留腰椎生理性运动功能的作用,改善腰椎失稳的效果确切,与传统的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效果相当,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腰椎退变 非融合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Dynesys混搭手术(部分节段采用Dynesys融合固定,另部分节段采用Dynesys联合椎间融合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27例LDD接受Dynesys融合固定和融合固定混搭手术治疗且随访完整的病历资料(混搭组)。男8例,女19例;年龄(59.1±11.9)岁(范围23~78岁)。腰椎管狭窄症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合并腰椎动力位不稳4例,腰椎滑脱7例。双节段病变15例,L3~L5 9例、L4~S1 6例;三节段病变11例,L3~S1 7例、L2~L5 4例;四节段病变1例,L2~S1 1例。均采用后路正中切口,双侧椎弓根螺钉植入,在融合节段加植入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以同期27例接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病例作为对照。临床指标包括腰痛和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指标包括融合率、固定节段和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disc hight,DH)、融合节段和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混搭组和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83.8±20.9)个月(范围48~112个月)和(87.3±16.2)个月(范围53~114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随访时间、年龄、性别、手术节段、疾病诊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混搭组手术时间为(183.0±27.8)min,术中出血量为(301.9±178.9)ml,明显少于融合组(t=2.337,P=0.023;t=2.706,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t=12.164,P< 0.001)、下肢痛VAS评分(t=20.703,P<0.001)和ODI(t=22.827,P< 0.00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混搭组共32个节段接受TLIF+Dynesys固定,35个节段接受Dynesys融合固定,术后1年28个融合节段(87.5%)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组共67个融合节段,术后1年融合率为85.1%。混搭组末次随访时融合固定节段DH较术前有所降低(t=2.647,P=0.012),而混搭组融合节段和融合组手术节段末次随访时DH均较术前有所增加。末次随访时融合固定节段保留了一定的ROM(2.4°±1.5°),融合固定节段的头侧邻近节段ROM明显小于融合节段的头侧邻近节段(t=2.126,P=0.044)。混搭组中4例患者(8枚螺钉)发生影像学松动,5例患者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融合组中3例患者(6枚螺钉)发生影像学松动,8例患者发生ASD,均未接受再手术治疗。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断裂。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椎间融合的混搭手术治疗LDD安全、有效,融合率不亚于刚性固定融合手术。与多节段融合手术相比,该术式具有创伤小,保留部分手术节段活动度的优势。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使用后正中小切口融合技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骨科治疗与康复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将通过后正中小切口融合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40.00%,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后正中小切口融合技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控制术中痛苦明显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 标签: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背景:腰椎管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是得到广泛认可的,然而这种手术存在手术时间长、损伤大的不足。近年,微动棒融合技术逐渐进入临床,我们尝试将其应用于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目的:比较腰椎微动棒融合术和传统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45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行传统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19例采用微动棒融合术。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平均随访6个月。与腰椎融合组相比,微动棒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ODI值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VAS评分和ODl分值的差异,以及JOA评分改善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末次随访时微动棒组和融合组分别为82.7%和83.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微动棒融合技术和传统融合技术均能有效治疗中老年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微动棒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优势,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腰椎管狭窄 单节段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正中小切口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SPSS20.0软件包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前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后正中小切口融合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伤椎节段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中小切口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 标签: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成生长撑开型融合矫形技术(growth friendly non-fusion technique, GF)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患者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0月完成GF治疗的26例EOS患者,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7.2±2.4)岁。16例患者采用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的撑开手术且完成生长棒及VEPTR治疗后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者初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完成GF治疗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共接受145次撑开手术,撑开次数为(5.6±2.1)次。患者完成GF治疗时年龄(12.6±1.6)岁,GF治疗撑开时间为(4.7±1.4)年,完成GF治疗后随访时间为(2.9±0.9)年。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后主弯Cobb角由术前81.2°±17.3°明显降低至41.1° ±13.1°(t=8.124,P< 0.001),末次撑开时增加至48.8°±15.4°。16例患者在末次撑开手术后再行终末融合手术,主弯Cobb角由末次撑开时52.8°±16.1°降低至45.4°±14.8°(t=2.415,P=0.035),矫正率为14.1%±9.4%;余10例患者未行终末融合手术而直接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完成GF治疗时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44.9°±16.2°和45.2°±15.6°;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44.3%±15.5%。内固定置入术后胸椎高度及脊柱高度均较初次手术前明显增加,生长棒撑开期间胸椎高度(T1~T12)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3.3±0.9)cm和(5.6±1.9)cm,每次撑开手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获得(0.6±0.3)cm和(1.0±0.4)cm的增加。术后14例患者发生36例次并发症,撑开期间13例患者共发生27例次并发症,完成GF治疗后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发生9例次并发症。结论GF矫形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EOS患者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完成GF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撑开期间明显降低,但反复撑开后行终末融合手术的矫正率较低。

  • 标签: 儿童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随访研究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历史铸就中国。随着社会民族意识的崛起,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观念愈加深入人心,更多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对于它们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从遗蓝染技艺与遗文化体验馆的创新融合入手,探究多样化的遗文化发展之路。

  • 标签: 蓝染技艺 非遗 文化体验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经后路腰椎管精准减压以及脊柱融合技术和传统广泛减压融合手术对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的短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6例L4、L5节段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接受传统后路椎管广泛减压和脊柱融合手术治疗,实验组接受后路腰椎管精准减压和脊柱融合技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对比;并两组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两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3天、术后1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的手术切口(4.12±1.08cm)小于参照组(8.11±2.14cm),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0.00%vs10.53%),P均<0.05。结论在节段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腰椎管精准减压和脊柱融合技术的短期疗效更高,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进行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少,功能障碍和疼痛情况明显缓解,值得推广。

  • 标签: 节段性腰椎管狭窄 老年 非融合 精准减压 脊柱融合 广泛减压 短期疗效
  • 简介:摘要因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肺癌的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4/5,其中在3%~7%的患者中发现了棘皮动物微管结合蛋白4(EML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融合,其治疗方式主要为靶向治疗。已知的ALK融合阳性NSCLC应用的靶向药物已经研究到了四代,为患者提供了多种用药选择,尤其是四代药物TPX-0131及NUV-655的研究为三代靶向药物耐药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目前国内也正在研发新型国产抑制剂,将为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提供新的用药选择。文章对其靶向治疗及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靶向治疗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4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采取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愿意加入本次实验的有80例设为实验组,同时选择采取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固定的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患者治疗后腰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为两组患者采取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3年期间的VAS评分具有较大差异,采取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由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以及ROM评分具有较大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取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较高,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以及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固定的患者腰椎活动度都可进行一定程度的保留,但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更佳,能够促进患者治疗后的舒适度。

  • 标签: 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固定 腰椎推行性疾病 腰椎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即保守治疗,是治疗骨盆骨折的主要方法,尤其是在传统治疗观念中,手术疗法有广泛的适应证,普遍认为该疗法多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达到治疗的既定目标,且操作简单,易于基层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时应用,相应的费用也较少。

  • 标签: 骨盆骨折 保守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促进针灸药物镇痛疗法临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10种疼痛病症171例患者,按“经之所过,病之所治”原则选取相应的经络及穴位进行1疗程为期10天的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83.1%,其中,急性软组织损伤有效率最高为95.5%,急性腰部扭伤次之为91.6%;而膝骨性关节炎疼痛治疗有效率最低为76.9%,膝关节滑膜炎疼痛次之为80%。结论针灸疗法可作为临床某些疼痛疾病药物镇痛的替代疗法。

  • 标签: 针灸 疼痛 非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人类带来了宝贵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流失和传播的风险。幸运的是,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加强物质文化价值保护和转移的新方法正在出现。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数字化媒体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