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2007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经典文献库之3解放战争炮声中的歌》中选编的70首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或以此时期为表现内容的军旅歌曲,为研究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音乐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运用音乐分析学的方法,就其题材、体裁、风格、表现形式和音乐技法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更为全面地解读其“融战斗性、革命性、民族性、大众性为一体的”整体特征。

  • 标签: 军旅歌曲 解放战争时期 题材 体裁 技法 艺术特征
  • 简介:战争题材电视剧喜剧化的倾向不仅是当下的一种现象,早在1992年拍摄的《三毛从军记》里就已见端倪。喜剧性的战争题材电视剧的生成固然要有故事情节,要有矛盾冲突,但戏的核心还在于"人"。而且,只有剧中的"人"使战争题材电视剧上升到喜剧性格的高度,才算得上是成熟的喜剧。换句话说,"人"在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喜剧化过程中,实在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此点,我们不妨从剧中人物的扮相、人物的语言以及人物的设置等方面来具体认识这种效果。

  • 标签: 战争题材 电视剧 喜剧性 故事情节 矛盾冲突 喜剧化
  • 简介:战争目的为核心、以不同阶段作战目标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为基础,展开智力与战力的冲突,是当代战争小说表现战火中敌我双方冲突的主要图式.在创作中,这一冲突的处理方式在50--60年代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以非互动性强倾式方式连续写不同的战斗,突出战力的对峙,简化智力的对峙;二是以互动性斜倾式的方式写智力与战力的交织,其中以静写双方战力的对峙,以动写我方智力的对策,推动战力变化,促动情节进展.80--90年代后,智力与战力的较量部分地展示于战斗场面中,在叙述上,将敌我双方力与智的对峙格局从不等叙述转向对等叙述,以反现实性书写作为中断战火中冲突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冲突的结局多样化.

  • 标签: 当代中国战争小说 冲突构成 处理方式 战争小说 冲突 当代
  • 简介:不少论者都将孙犁的《荷花淀》与茹志鹃的《百合花》这两篇名作做比较,认为两者都是“诗化小说”。本文从“诗化小说”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文学的作品脉络入手,指出很难将《百合花》归为“诗化小说”的谱系。虽然《荷花淀》和《百合花》都是对战争题材的处理,也显然在主流的文学政策和观念之外有作家的独特追求,但是在艺术开掘的不同方向和程度上,两部作品是有所差异的。

  • 标签: 《荷花淀》 《百合花》 诗化小说 战争文学 艺术开掘
  • 简介:水月观音图是瓜州西夏石窟东千佛洞和榆林窟重要的题材,唐僧取经图又是瓜州西夏石窟水月观音图常见的画面组成,计有5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图出现在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多有探讨,其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即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经行瓜州,在胡人向导石磐陀的帮助下偷渡玉门关的故事。但是作为晚唐五代宋以来流行的水月观音图像,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莫高窟壁画中却没有出现玄奘取经图。受此现象的启发,对瓜州西夏水月观音和唐僧取经图作详细的梳理,结合沙州的壁画,可以看到唐僧取经图在瓜州出现的轨迹。这里也有图像样式变化的不确定性,再次说明取经图出现在水月观音中是西夏时期观音信仰崇拜的新因素,而与所谓的写实画面表现玄奘在瓜州的经历没有多大关系,更多体现出来的则是唐僧取经图在图像表达上的象征和符号意义。若再以东千佛洞第2窟水月观音中与取经图同时出现的一组往生观音净土的人物组合为讨论的议题,可以看到水月观音强烈表现西夏时期往生观音净土信仰的流行,以此为依据,可以引发对此组图像的新观察,这是之前研究者关注不够的问题。如果再结合几处洞窟功德主的西夏党项人民族身份关系,可以看到汉地佛教对西夏的影响。同时,以榆林第29窟为例,也能够说明在图像表达上,以玄奘为代表的汉人高僧在关键时刻对以国师为代表的西夏高僧的回避,实属佛教艺术发展史长河中有趣的现象。

  • 标签: 水月观音 唐僧取经图 玄奘 西夏佛教 观音信仰 图像写实
  • 作者:
  • 学科: 艺术 > 艺术理论
  • 创建时间:2014-03-13
  • 出处:《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
  • 机构:1894年10月25日,日军第三师团先头部队在虎山战斗中遭遇清军增援部队抵抗,最后清军溃败。10月29日,日本第一军大部队渡过鸭绿江,踏上中国东北的土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与同一时期的战争文学不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美国军队内部的法西斯倾向.通过两对矛盾对立关系的发展和时间回溯的方式,概括了美国三、四十年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权力的独特理解.

  • 标签: 死者 权力 十年 对立关系 法西斯 战争文学
  • 简介:徐贵祥是一个一直钟情于战争小说的军旅作家.亲历战争的经验是他的战争小说的发轫;对战争深层意义的探求和多重魅力的诠释又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经验的写作.在对战争小说的宏观构架之上,徐贵祥尤其注重人性在战争中的种种表达.

  • 标签: 战争小说 徐贵祥 军旅作家 诗化 探求 作品
  • 简介:分析战争描写的内容,旨在创新性地揭示《格萨尔·贵德分章本》的战争描写及其藏文化背景.《格萨尔》不但把一次次大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各有特点,即便其中的一次小战役也曲折多变,正是在残酷的战争场面中,塑造了以格萨尔王为主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这也是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格萨尔》中的神话色彩与反映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绵、人民遭受苦难的时代.这一研究对于了解藏文化及其战争观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格萨尔·贵德分章本》 《霍岭大战》等分部本 战争描写 藏文化背景
  • 简介:新时期战争小说中军人创伤者形象主要分两类:一是'挟带型'战士形象;一是命运多舛失意者形象.这是战争小说创作的新质.军人创伤者形象的涌现带动了战争小说题材、审美基调、艺术构思、人物视点、人物情态以及主题立意等多方面的新变,促动了战争小说新的美学风貌的建构,他们所体现出的价值和他们所预示的创作前景,值得认真总结和予以关注.

  • 标签: 战争小说 军人创伤者形象 文学史 “挟带型”战士形象 创作题材 艺术构思
  • 简介: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灿烂而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篇页上负载着说不尽叙不完的历史故事。正是这些历史故事以其珍贵的史料价值被文史学家的大脑转化成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民族文化沿革的哲思。也还是这些历史故事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为他们开拓了一片创美的

  • 标签: 鸦片战争 历史片 历史观 历史事件 历史故事 中国电影
  • 简介:当七十年代卢卡斯推出《星球大战》之后,一个难以理解的悖论是:这是一部既未来又返古的史诗电影.当时美国正在兴起后现代主义,从建筑向小说、音乐、视觉艺术扩散。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也有被认为是代表美国后现代电影的一个先兆,但诸多特征又不太像后现代作品。在九十年代,好莱坞在电

  • 标签: 《星球大战》 《指环王Ⅲ》 好莱坞 科幻战争片 帝国意识 科学技术
  • 简介:让人们能够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感同身受战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让人们意识到渴望和平不能建立在重复战争悲剧的基础上,战争纪念馆的意义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将成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纽带。本文以容纳公共纪念活动的场所作为出发点,从“纪念性空间”的概念来探讨纪念性主题环境的情境塑造.这将对我国城市纪念性空间创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纪念性空间 情境塑造 战争题材
  • 简介:一部好莱坞战争片史就是一部影像化的美国战争史。在一百年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好莱坞战争片以各种方式映射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及民族精神历程。在好莱坞战争片的早期阶段,以摄影方式完成的战争影像记录为战争片提供了珍贵的素材,而美国第一部战争片,以及早期战争片的两种类型,都为未来战争片的发展确立了基本的叙事模式和类型元素。

  • 标签: 好莱坞 战争片 意识形态 身份认同
  • 简介:本文选取以我军战士为描写对象的历史题材战争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90年代中期以后此类小说中的历史叙事问题。当战争变得渐渐久远,英雄头顶上的光圈渐渐消失,人们更加希望了解历史的真实,同时也渴望探求在物质生活日益发达之后渐渐远去了的英雄主义精神。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这一时期作家关注的不再是历史中的战争本身,而是英雄的个体,英雄有常人所共有的各种性格,又有着超出常人的品质。

  • 标签: 英雄主义精神 历史题材 战争小说 历史叙事 20世纪90年代 文学评论
  • 简介:苏联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在世界战争片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继承了其优良传统,同时,摒弃了其部分意识形态内容。艺术虚构逐渐成为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影片创作的主要方法。除了继续宣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已经上升为其核心主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逐渐淡化其政治宣教功能,日益彰显其文化商品属性。

  • 标签: 苏俄电影 反法西斯战争电影 意识形态 历史记忆 人性反思 文化商品
  • 简介:电视连续剧《解放》以恢弘篇幅全景式展现三年人民解放战争始末.以深广的历史视野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的和谐统一;在创作观念上摈弃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塑造历史人物;采用“清明上河图”式的散点透视结构国共双方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战线的较量。由此,《解放》以较高的思想艺术水准,实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电视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突破。

  • 标签: 《解放》史诗风格 历史视野 人物塑造
  • 简介:中国战争影片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再到“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对战争中人物情感和命运的抒写,经历了一条曲折渐变的创作轨迹。从这条轨迹可以看出,中国战争影片对人物真实情感的表达,对与战争密切关联的人物命运的刻画,烙印着时代的印记,深深地受到时代与整体文化创作氛围的影响。这条创作轨迹呈现了由薄弱一一丰富一一深刻的渐变历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战争影片对人性开掘的不断深化与自觉。同时,需要承认,在创作手法、创新表现上,中国战争影片和国际优秀的战争片还存在差距,有需要继续加强与突破的方面。

  • 标签: 中国战争影片 人物情感与命运 创作轨迹 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