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课堂思政渗透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基于病理病理理学的学科特征,将思政要素充分导入病理病理理学教育活动中,尝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一同发展,培育德育兼备高水平医护人才。

  • 标签: 课堂思政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6例胃癌E-cad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粘膜上皮中E-cad全部表达.Ⅰ期E-cad的异常表达率为19.6%,而Ⅱ、Ⅲ、Ⅳ期的异常表达率分别是57.2%、62.1%和69.3%,Ⅰ期和Ⅱ、Ⅲ、Ⅳ期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者51例中异常表达为74.3%,而无淋巴结转移者40.2%,两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在进展期胃癌中按肿瘤生长方式分组,结节型E-cad异常表达率41.2%,而溃疡浸润型异常表达率67.3%,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中分化胃癌E-cad异常表达率32.0%,而低分化胃癌E-cad异常表达率69.6%,两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癌细胞浸润深度达粘膜、粘膜下层和肌层者E-cad异常表达率为30.1%、38.2%,而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者异常率为67.3%,两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胃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与癌组织分化、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结论:E-cad与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 标签: 上皮型钙粘蛋白 胃癌 免疫组化
  • 简介:背景与目的:发生于神经系统的髓外浆细胞瘤罕见。本研究分析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3例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EnVision法分析免疫表型(LCA、CD20、CD79a、CD3、CD7、PC、MUM1、CD138、Ki-67),PCR法分析IgH和TCRγ基因重排,并进行治疗随访。结果:3例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2例发生于大脑,均为男性,年龄为48和64岁。1例发生于T10椎管内,女性,29岁。影像学均提示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病理特征为: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样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间质内血管丰富或形成血湖,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免疫表型:3例之瘤细胞均表达CD79a,PC和MUM1,均不表达CD20和CD3、CD7。基因重排分析结果显示IgH基因均呈单克隆性重排。结论: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分析能够帮助确定肿瘤细胞起源,诊断时应综合考虑,并排除多发性骨髓瘤。

  • 标签: 髓外浆细胞瘤 神经系统 临床病理 免疫表型 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腺癌及癌旁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S-transferaseP1,GSTP1)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5例原发性胃腺癌、38例癌旁正常组织石蜡标本中GSTP1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其与胃癌病人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GSTP1在75例胃腺癌组织中有46例呈高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表达水平(x2=4.852,P=0.028),GSTP1表达与胃腺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患者预后相关(χ2=3.899,P=0.048)。结论GSTP1在胃腺癌中表达上调,并与胃腺癌患者预后相关。

  • 标签:
  • 简介:类癌是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胃肠道是类癌的好发部位,临床上较为少见,因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容易漏诊、误诊,临床医师应当高度重视.2004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胃肠道类癌12例,现总结如下.

  • 标签: 胃肠道 肿瘤 类癌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分枝杆菌梭形细胞假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分枝杆菌梭形细胞假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就诊年龄分别为11个月及1岁10个月,但发病年龄均在4个月左右,慢性病程,发病部位分别为淋巴结及皮肤,第1例患儿伴间断发热4个月余,第2例患儿不伴发热,均在外院接受抗感染治疗但无明显效果,于外院行肿块切除术,病理组织学形态均为大量增生的梭形细胞,伴背景炎性细胞浸润,增生梭形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未见核分裂象,核呈泡状,部分见细小核仁,胞质丰富、粉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增生的梭形细胞呈CD68弥漫强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低。抗酸染色在增生的梭形细胞胞质内见大量抗酸杆菌。第1例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继而出现梗阻性黄疸,且存在全身播散病变而放弃治疗,并失访;第2例患儿术后10 d原发部位复发,且逐渐出现其他部位皮肤结节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组织活检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给予联合抗结核治疗11 d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儿童分枝杆菌梭形细胞假瘤是非常罕见的良性病变,以分枝杆菌感染导致梭形组织细胞增生为特点,抗酸染色找到大量抗酸杆菌是确诊方法。

  • 标签: 儿童 分枝杆菌感染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1980年至2018年眼眶横纹肌肉瘤36例(36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5个月~14岁,平均(6.54±3.79)岁。眶上象限为其好发部位。就诊的主要症状为眼球突出。B超检查,肿瘤显示为低或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探查,肿瘤内可见动脉频谱,血流丰富。28例行CT扫描呈软组织密度影,其中骨质破坏6例。10例行MRI检查,8例T1WI显示为中等或中等偏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36例中眶内容摘除4例,前路开眶切除肿物32例。病理检查显示:亚型中胚胎型20例(55.6%),腺泡型9例(25.0%),多形型7例(19.4%)。结论眼眶横纹肌肉瘤属高度恶性肿瘤,传统的B超、CT、MRI结合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指导诊断、治疗,监测复发与转移。

  • 标签: 肿瘤,眼眶 横纹肌肉瘤 研究,回顾性 分析,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骨外尤因肉瘤(extraosseous Ewing sarcoma,EE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病理诊断为胰腺EES患者3例,总结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及预后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分别为24、26、40岁,平均年龄30岁。影像检查发现2例位于胰腺头部,1例位于胰腺体部;大体检查肿物与周围胰腺组织界欠清,最大径4.0~8.0 cm,切面灰白灰红、质偏软,部分伴出血及坏死。镜下肿瘤由一致的小蓝圆细胞构成,部分肿瘤细胞呈巢片状、器官样排列,个别可见少量Homer-Wright菊形团结构;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质比高、染色质细腻、部分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不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可见。免疫表型:3例肿瘤细胞波形蛋白、CD99、NKX2.2、广谱细胞角蛋白及CD56均阳性,其中CD99为弥漫膜阳性,2例bcl-2阳性,1例Fli1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40%~70%。3例病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均检测到EWSR1基因重排,2例行二代测序检测,均发现EWSR1-FLI-1融合基因。随访时间0.6~2年,3例均无复发。结论尤因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经典的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原发于胰腺的EES非常罕见,诊断需注意与其他小圆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及分子检测可以帮助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软骨性间叶瘤(fibrocartilaginous mesenchymoma,F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2020—2022年4例FM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其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会诊病例,患儿女,10岁。CT示骶骨和L5关节突骨质破坏。例2,患儿女,7岁。右尺骨远段病灶合并病理性骨折。例3,患儿男,11岁。左侧胫骨近端干骺端骨质破坏。例4为会诊病例,患儿男,11岁。左侧桡骨远端干骺端病灶伴骨皮质破坏。镜下肿瘤均由多量的梭形细胞成分、透明软骨结节和小梁状的骨构成。梭形细胞区域细胞密度低至中等,呈束状或交叉排列,梭形细胞轻至中度异型,例1间质富于黏液。透明软骨结节呈骺板软骨样排列。骨小梁周围被覆骨母细胞。例2~4均未发现GNAS、IDH1/IDH2基因突变和MDM2基因扩增。结论FM罕见,多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其次为髂骨、耻骨和脊柱骨;好发于青少年。增生的梭形细胞、透明软骨结节和编织骨的形成是FM三大特征性形态表现,无特异性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FM为中间型肿瘤,有局部复发倾向,需与软骨性纤维结构不良、髓内高分化骨肉瘤和去分化软骨肉瘤等鉴别;广泛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 标签: 骨肿瘤 诊断,鉴别 纤维软骨性间叶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于消化道CIC重排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于消化道的CIC重排肉瘤,包括病理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生存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4岁和54岁;肿瘤分别位于小肠和直肠,直径8.0 cm和9.0 cm。低倍镜下肿瘤呈分叶状或结节状,可见纤维性间隔和大片坏死。高倍镜下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圆形或卵圆形,核形不规则,可见核分裂象,部分可见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2例均弥漫表达WT1,灶性表达CD99,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50%、70%。采用断裂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发现2例均有CIC基因断裂。2例分别于术后半个月、6个月发生远处转移,转移部位包括肺、腹腔及盆腔;1例于术后1个月死亡,1例存活。结论发生在消化道的CIC重排肉瘤,组织病理形态与尤因肉瘤较相似,免疫组织化学常表达WT1和CD99,确诊需借助FISH检测,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生于软组织的散发型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临床病理特点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确诊的软组织散发型AVM病例8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相关指标情况,并复习文献。结果本组病例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4~71岁,平均年龄26岁。发病部位包括头颈部(34例)、四肢(上肢24例,下肢17例)和躯干(5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病变处有特征性搏动、震颤、温度升高,局部可出现疼痛、溃疡或反复出血,严重者因长期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致心力衰竭;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出AVM的高流量特征;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多发流空血管影。镜下病变组织累及皮肤附属器及深部脂肪、肌肉组织,其内可见畸形血管增生,多散在分布,管腔不规则扩张,管壁厚薄不一,但大多较厚,血管壁玻璃样变、黏液样变,可见炎细胞浸润、出血、血栓形成及机化,钙化少见;畸形血管周围可见簇状增生肌性小血管;病变内血管均未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CD34、ERG,管壁内肌纤维和平滑肌组织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弹力纤维染色显示畸形动脉壁内不完整血管壁内弹力层;15例行PIK3CA基因检测,1例(1/15)存在突变(突变率6.7%)。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获随访73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15例复发。结论发生于软组织的散发型AVM是高流速脉管畸形的典型病变,可见畸形动脉和簇状增生的小血管;因其在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的显著不同,病理诊断常需与先天性血管瘤、肌内血管瘤-毛细血管型、PTEN软组织错构瘤以及普通型静脉畸形等相鉴别;极少数病例可涉及PIK3CA基因突变,提示AVM中可能存在PI3K信号通路异常,并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AVM术后复发率高,需长期随诊。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血管畸形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旺炽性血管增生(florid vascular proliferation)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2020年10例肠道旺炽性血管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形态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肠道旺炽性血管增生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8~76岁,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51.0和50.5岁。病变部位:结肠5例,小肠3例,回盲部和盲肠各1例。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9例获得影像学资料的患者中7例存在肠套叠。镜下观察:肠壁全层小血管旺炽性增生,呈小叶状生长;血管腔衬覆肥胖的内皮细胞,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病变表面黏膜伴有慢性溃疡。免疫表型:血管内皮CD31、CD34、ERG和Fli1阳性,局部增生的梭形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Ki-67阳性指数低(5%~30%)。4例获得随访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旺炽性血管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病变,好发于肠道,影像学上常存在肠套叠。准确诊断肠道旺炽性血管增生需密切结合影像学,本病容易被误诊为真性血管肿瘤,尤其是血管肉瘤,需进一步加深对其认识,避免误诊。

  • 标签: 肠疾病 肠套叠 血管肿瘤 诊断,鉴别 旺炽性血管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 hemangioma,CH)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CH病例40例,分析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指标,并复习文献。结果40例CH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发病部位有头面颈部(11例)、四肢(14例)、躯干(1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生时即发现,呈缓慢生长的无痛性斑块或肿块,较大者隆起于皮肤表面,多呈青紫色或鲜红色,周围可见白色晕环。低倍镜下见肿瘤组织界限尚清,呈分叶状结构生长,小叶内可见大小不等新生血管腔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呈立方样或钉突样形态,小叶内可见星状引流血管,1例快速消退型CH可见髓外造血现象;小叶之间可见多少不等迂曲扩张畸形血管腔,部分不消退型CH以畸形血管为主,分叶状结构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血管内皮细胞呈CD31、CD34、ERG强阳性,D2-40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阴性。结论CH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血管肿瘤,形态学呈特征性分叶状生长,间质可见畸形血管;病理诊断常需与婴儿性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以及脉管畸形相鉴别。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血管瘤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polymorphous low-grade neuroepithelial tumor of the young,PLNTY)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9—2021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手术诊治经病理确诊的PLNTY 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0~39岁,平均年龄25岁;肿瘤位于颞叶3例,侧脑室、左尾状核各1例;临床表现癫痫3例、右眼视力下降1例,1例因外伤后体检发现。镜下观察:肿瘤特征性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多形性(均可见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细胞、细胞核呈低级别、多形性)及不同程度钙化。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阳性,CD34弥漫强阳性,周围脑组织可见散在CD34阳性细胞,Ki-67阳性指数均小于3%。分子遗传学:BRAF V600E突变2例,PAK5-Q337R基因错义突变1例,FGFR2-CTNNA3基因融合1例,1例伴有FGFR2-INA和FGFR2-PPRC1基因融合。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3~29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结论PLNTY罕见,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及分子遗传学,认识该肿瘤的重要性在于与高级别胶质瘤鉴别,避免过度治疗,本研究新报道PAK5-Q337R错义突变和FGFR2-PPRC1基因融合,拓宽了PLNTY的分子遗传学谱系。

  • 标签: 肿瘤,神经上皮 青少年 分子诊断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灶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2019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前列腺穿刺并诊断为“微灶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微灶前列腺癌定义如下: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3+3=6分,穿刺总针数≥10针,阳性针数≤2针且单针病灶小于穿刺组织的50%。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治疗方案及随访资料。对比穿刺与根治标本的病理信息,分析微灶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和穿刺病理参数与根治标本不良病理特征(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升高、前列腺外扩散、手术切缘阳性、神经侵犯)的相关性。结果(1)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微灶前列腺癌共206例,占所有腺癌的6.7%(206/3 076)。其中穿刺阳性针数为1针者139例,2针者67例。(2)与非微灶前列腺癌相比,微灶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更小(69岁∶71岁,P<0.001)、穿刺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水平更低(11.2 μg/L∶23.7 μg/L;1.4 μg/L∶3.0 μg/L,P<0.001)、fPSA/tPSA水平更高(12.9%∶10.7%,P<0.05)、前列腺体积更大(38.9 mL∶34.3 mL,P<0.05)、PSA密度更低(0.3 μg/L2∶0.8 μg/L2,P<0.001)。(3)130例患者选择前列腺根治,30例患者选择积极监测,31例患者选择内分泌或放射治疗,15例患者失访。积极监测组中有3例患者在观察21~39个月后疾病进展行前列腺根治术;行根治术组中2例患者出现生化复发;余患者目前均无疾病进展。(4)对比穿刺与根治标本,64/115例(55.7%)患者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升高;根治标本中,前列腺外扩散14例(12.2%,14/115);神经侵犯35例(30.4%,35/115);切缘阳性16例(13.9%,16/115)。(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PSA/tPSA比值低、穿刺阳性针数2针是微灶前列腺癌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fPSA/tPSA比值低是微灶前列腺癌根治标本检出神经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fPSA/tPSA水平低和前列腺体积小与根治标本切缘阳性有关。结论本组穿刺诊断微灶前列腺癌的患者,根治标本中Gleason评分升高的患者占比较高,且根治标本中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良病理特征,因此穿刺组织中仅发现少量低级别腺癌的患者需结合PSA、PSA密度水平综合选择治疗方案。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预后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型内翻性增生性息肉(GIH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并观察3例GIHP内镜下及显微镜下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GIHP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33~66岁,病变分别位于胃体、胃底及胃窦-幽门处。内镜均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可见中央小脐凹。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由黏膜层向黏膜下层反向生长,形成特征性的内翻性组织学形态,低倍镜下整体呈现花瓶样外观。病变边缘可见黏膜肌层被增生的黏膜上皮组织包绕形成衣领样或夹心饼干样结构。增生的胃型腺上皮包括:胃小凹上皮、胃底腺腺体及幽门腺腺体,间质内可见平滑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病变内腺上皮成分相应表达MUC5AC、MUC6、MUC2等抗体,平滑肌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其中1例黏膜下病变腺体合并有腺上皮的异型增生。结论GIHP是一种罕见的胃息肉类型,易误诊为深在性囊性胃炎、腺肌瘤、高分化管状腺癌等,同时其与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认识其存在、熟悉相应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遗传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等。方法收集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存档的椎管内SFT手术标本共1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重新分级,对临床影像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1~73岁,中位年龄50.5岁。12例均为原发性,其中4例为首发病例,8例为复发病例,WHO 1级8例、WHO 2级3例,WHO 3级1例。显微镜下表现为梭形细胞肿瘤,间质富含大量薄壁血管,根据肿瘤级别不同呈现不同的细胞形态及坏死等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上,12例(12/12)表达波形蛋白及STAT6,STAT6均为细胞核弥漫强阳性;11例(11/12)表达CD34和bcl-2;7例(7/12)表达CD99。二代测序检测提示12例(12/12)均存在NAB2-STAT6基因融合。12例随访6~80个月,4例首发病例术后均无复发无转移,8例复发病例中2例再次复发,2例死亡。结论椎管内SFT罕见,具有较高的复发倾向,诊断过程中需要多方面考虑,STAT6是诊断该肿瘤较为特异的标志物。完整的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案,建议术后放疗以减少肿瘤复发。

  • 标签: 椎管 孤立性纤维瘤 STAT6转录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杯状细胞腺癌(goblet cell adenocarcinoma,GCA)临床特征、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消化系统GCA 22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复习相关文献,同时将2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和24例腺癌作为阳性对照。结果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6岁。22例肿瘤中发生部位位于阑尾17例,阑尾外5例。后者包括胃3例、十二指肠1例和肛管1例。17例阑尾GCA均为纯GCA,5例阑尾外GCA中1例胃GCA为纯GCA、2例胃GCA伴NEN或腺癌,十二指肠GCA伴NEN和腺癌,肛管GCA伴NEN。低级别GCA由数量不等的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构成肠隐窝管状或簇状结构,分布于消化系统管壁中。管状和簇状结构缺乏黏附性。杯状细胞呈柱状,位于基底、胞质透明、细胞核小、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不常见;细胞外黏液和变异型细胞核的印戒细胞在部分病例可见。常可见神经纤维束侵犯及脉管内瘤栓。高级别GCA则缺乏小管状和簇状结构,结构较复杂。肿瘤细胞混合性地表达神经内分泌和腺上皮标志物。与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的表达模式类似,CD200和INSM1在GCA中呈点状或斑片状阳性表达。结论GCA是一种消化系统不常见的肿瘤,呈现神经内分泌-腺上皮双向分化特征。准确地诊断及分期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腺癌 杯状细胞 神经内分泌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孤立性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5—2021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宫颈孤立性髓系肉瘤3例,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68、44、66岁。临床表现均为阴道不规则出血。肉眼于颈管见浅绿色病灶(例2)。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细胞间黏附性差,部分呈单行线状排列,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小至中等大小,胞质稀少,核染色质细腻,部分细胞核折叠、扭曲,核分裂象少见,例2、例3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布的不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均阳性表达髓过氧化物酶、CD43、溶菌酶、CD117、CD99。例1、例3分别于确诊后25个月、5个月死亡,例2确诊后随访20个月,一般情况尚可。结论宫颈孤立性髓系肉瘤罕见,需结合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骨髓及外周血情况综合诊断。

  • 标签: